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 袁春娟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其獨特的應用價值。在高中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提問,不僅能調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發散、碰撞,還能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借助針對性提問啟發學生,明確學生學習目標,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下面我就結合實際從不同方面具體闡述。
在傳統教學中,圍繞教學內容,教師習慣統一提問,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是容易忽略學生個體差異。對此,就可采取層次性提問方式,借助有梯度的問題啟發學生,使其在分析的過程中形成漸進性思維。
以“函數”問題為例,出示例題:若函數y=f (x)的圖像如圖1 所示,則函數y=f (1-x)的大致圖像是什么?對于這一題,學生在理解題意后,要自主分析推理,畫出相應圖像,看似簡單,實則存在難度。因此,教學時就要設計層次性問題,引導學生在遞進思考中理解函數圖像:(1)函數y=f (x)的圖像如何轉化得到y=f (-x)的圖像?(2)函數y=f (-x)的圖像如何轉化得到函數y=f (1-x)的圖像?
學生依次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根據已有數形結合經驗,在手腦合作的過程中逐步找到問題答案。這樣一來,學生借助間接經驗展開思考,在實踐操作中獲得結論,不僅能加深對函數圖像的理解,還能調動思維,引入“最近發展區”,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圖1
“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通過對問題的探索,學生就能擺脫無知,由感性逐漸向理性過渡,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在設計探索性問題時,作為主導者,教師要先深入教材,認真研究教學知識點,在這一基礎上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以常見的難點“幾何問題”為例,出示例題:如圖2,假設四面體ABCD 的各個棱長相等,其中E、F 均為AC、AD 的中點,則△BEF 在這個四面體的面ABC 上的射影是( )。

圖2

這是一道典型的探索性問題,“如何找到突破點”是重點問題,一般來說要從問題條件出發,立足根本,引導學生在正向思考中尋找答案。首先,要仔細觀察題目給出的正四面體,分析題意得知這是一個正四面體,因此,點D 在ABC 上的射影就是它的中心,進一步得出AD 在ABC 上的射影。這時,問題就得到了解決,由于F 在AD 上,所以觀察一下選項,只有B 是正確的。
通過探索,不僅能讓學生明晰難點,對所學內容有系統的認知,還能在問題解決中鞏固要點,加深學生學習印象。在空間幾何知識的學習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幫助學生突破認知局限,借助想象提升數學素養。
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不僅要負責教學的設計、組織,更要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著重培養其數學素養、思維能力。教學設計中,要立足主體,以生為本,借助發散性問題引導,追蹤學生自主思考過程,以問引文,不斷激發。
在教學“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時,先借助多媒體演示,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圓與直線三種不同的位置關系,即相離、相切和相割。在這一基礎上,可提出主問題:針對這三種不同的位置關系,圓與直線應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學生隨即進入思考狀態,只是單一地探究并不能得出系統、全面的結論,這時就可點撥學生,以實際的例子分析不同情況下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在這一環節,我給學生提供直線l:3x+y-6=0 及圓C:x2+y2-2y-4=0,鼓勵學生自主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可借助問題引導:如何表示圓與直線的距離?在經歷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學生得出結論:圓與直線最短的距離是圓心和直線的距離。在這一基礎上,學生逐步發現借助“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半徑的大小比較”就能判斷出對應的位置關系,這樣一來,課堂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之后為了鞏固學生認知,可布置一些練習,讓學生思維繼續發散,一邊認知一邊解決問題,以此展開深入探索與實踐。
借助發散性提問,能讓學生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展開多元探索,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知識點或專題深入探究,發展學生的學科思維,并讓學生能在問題解決中獲得豐富的認知,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
問題之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要充分利用問題資源,在恰當、關鍵時啟發學生,讓其在準確、充分的思考中認知、思考、探究,以此獲得知識,同時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進而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為后續的學科探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