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已進入融媒體時代,然而融媒體的到來既給傳統媒體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對其生存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傳統電視節目應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發展需求,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新道路,進而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武漢教育電視臺《家長學堂》欄目以內容建設為核心,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創新管理為依托,重新調整思路,并在選題規劃、內容策劃、形式創新、內容傳播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探索,以更快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特征,實現傳統媒體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家長學堂》;傳統媒體;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1)03-0092-05
一、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節目需要創新發展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形式、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1]。簡言之,即是不同的媒體(如報紙、電臺、電視臺、網站及手機等)集中在一個信息操作平臺上,統一策劃,相互協調,取長補短,根據自身特點對信息進行分類加工,發揮各自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傳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作出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反復就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作出深刻闡述,并提出明確要求。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媒體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2]。202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3]。2020年11月2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的通知指出,力爭用1-2年時間,新型傳播平臺和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主流輿論引導能力、精品內容生產和傳播能力、信息和服務聚合能力、先進技術引領能力、創新創造活力大幅提升。用2-3年時間,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取得實質突破。著眼長遠,廣播電視行業逐步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近年來,媒體的發展從“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再到如今的“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可見其融合進程之快。然而,融媒體的到來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譬如無處不在的傳播媒介,以及各種客戶端的產生,使得傳統電視節目不再是觀眾的唯一選擇。收視率下降、節目出新率降低,年輕一代更喜歡選擇雙向交流互動的節目形式,利用客戶端觀看節目、發送彈幕,及時和節目互動是成長在互聯網下的90后以及00后受眾的選擇。年長的觀眾也因為小屏操作簡潔方便,而不再關注電視節目,使得傳統電視節目的觀眾分流現象愈演愈烈。因此,作為傳統媒體的主代表——電視節目,亟待改革創新。
《家長學堂》是武漢教育電視臺節目中心制作的一檔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的電視訪談類節目,每期節目時長20分鐘,節目圍繞家庭教育類話題,通過情景劇、影視片段或學生采訪等短視頻,在主持人引導下,以現象展示、問題剖析、解決問題為邏輯線索,家長、育兒專家以及學校三方代表現場交流。融媒體時代,受眾對電視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滿足受眾需求,提升節目品質,在堅持“文化+科技”融合的基礎上,《家長學堂》欄目以內容建設為核心,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創新管理為依托,重新調整思路,并在提高節目質量、傳播度及美譽度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探索。以快速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特征。
二、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節目呈現的新特點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傳播也呈現出移動化、社交化、場景化、智能化等一系列的特點。
1. 移動化。伴隨著信息社會不斷發展,新興媒體影響越來越大。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其中手機網民9.86億。手機已成為當下特別是年輕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個人又都可能成為信息源。可以說是“人隨終端走,信息圍人轉”。未來,新興技術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將會發揮更大作用,因此,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移動優先策略是未來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就傳播載體而言,新聞報道的傳播載體逐漸實現由“傳統實體承載傳播”向“虛擬平臺融合傳播”的轉變,微博、微信、客戶端、門戶網站等已成為人們獲取新聞報道最便捷的途徑。因此傳統電視節目應積極拓寬傳播渠道,主動爭取流量,贏得更多的受眾。這也意味著,傳統電視節目要想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就不能固守電視播出這一單一渠道和電視節目這一單調傳遞信息的語態。當下,媒體生態中,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媒介形態相互交融,5G時代,萬物互聯將進一步創新媒介形態,未來以短視頻為主的視覺化傳播將更受用戶青睞,傳統電視節目制作者應與時俱進,嘗試用多種語態和形式對節目進行加工創作。
《家長學堂》欄目緊跟時代特點,調整節目傳播渠道,不再固守單一的電視播出形式,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嘗試。例如將20分鐘的電視節目提煉再創作,剪輯成短視頻輔以文字介紹在互聯網上播放;利用網絡語言解析節目后以微信鏈接形式推送給家長;利用微博將節目的視頻和解說文字上傳推送,未來還將以H5、海報、動畫等多種語態呈現,增加傳播廣度,讓節目的傳播與移動化的傳播特點更吻合。
2. 社交化。融媒體時代信息傳遞更加社交化。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受眾更看重自己在輿論中的角色和作用,能夠分享和互動的電視節目更能受到受眾的青睞。實踐證明,只有充分了解受眾的需求,才能制作出他們喜歡的作品;只有讓受眾充分融入到節目之中,才能爭取更多的參與者。這就要求電視節目的制作應充分考慮受眾的心理需求以及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時易產生的心理效應,通過抓取受眾的心理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從選題、采編、剪輯和播出,每一個環節都盡可能花心思、巧設計、與受眾共情,爭取讓觀眾主動成為電視節目的傳播者。唯有如此,才能贏得更多流量,獲得更多受眾,得到更多的反饋,電視節目才能良性循環得到進一步發展。
《家長學堂》欄目根據這一傳播特點,及時調整編導工作模式,把每一次參與錄制節目的家長和專家都納入到智囊團,廣泛吸納、充分互動。在策劃選題時,充分與家長群體進行商討,聚焦家長最焦慮最困惑的選題,先從家長中來再到家長中去。在內容的策劃上,錄制之前召集家長充分溝通交流,錄制中給予家長充分的話語權,節目后呼吁家長參與討論和籌備新節目,讓受眾有交流感、參與感和認同感。
3. 場景化。場景傳播實質上就是特定情境下的個性化傳播和精準服務。移動傳播的本質是基于場景的服務,即對場景的感知及信息的適配。場景成為繼內容、形式、社交之后媒體的另一種核心要素。場景化也是無處不在的傳播,例如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電子屏幕,產品包裝上能夠切入情感需求的文字都是基于場景化傳播特點應運而生的產物。這就要求電視節目制作者,能夠明晰定位,深耕自己所在的領域;明確自己的受眾,對用戶精準定位并且精準收到他們的訴求;明確受眾的情感需要,找準可以和受眾匹配的場景,精準傳播,提高傳播效率。
《家長學堂》是一檔家庭教育類談話節目,深耕家庭教育領域,主要的受眾是家長。在節目的策劃制作中,根據不同階段的家長特點,區分為學齡前段(3~6歲)、小學段、中學段三類,分別服務于不同學齡段的家長,確保話題有足夠的針對性,能夠精準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編導先會與對應學齡段的學校深度溝通,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節目播出之后,參與的學校和家長也能主動在朋友圈轉發或點贊節目的相關信息,獲得共鳴的同時也能贏得更多受眾。
4. 智能化。隨著傳播技術迭代更新,電視節目制作進入“智媒時代”。媒體融合已不是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媒體或智能媒體的簡單整合,而是在新傳媒生態環境中沿著傳播技術發展軌跡的重組,成為社會信息傳播系統。這也意味著電視節目制作者要與時俱進,不僅要熟悉節目制作流程,更要了解新興科技,嘗試讓節目更加智能化,讓新興技術成為節目制作的新亮點。
《家長學堂》欄目于2019年對演播廳進行了升級改造,將轉播演播廳進行全面優化升級。升級之后,新型演播廳增加電子屏同步與現場嘉賓互動。升級編播系統,演播廳可同步錄制和直播,實現家長和受眾通過微信端口實時收看節目錄制現場,同時可與現場嘉賓和專家進行文字交流形成互動。
三、融媒體時代《家長學堂》欄目的創優策略
盡管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呈現了新的特點,給傳統電視節目制作者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這其中新興技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內容為王的規律并未改變。內容是喧囂之后的回歸,是一切行為的入口,同時也是獲取觀眾信任的第一步。融媒體時代帶來了很多改變,但是作為電視節目制作者,制作優質內容的初衷和目標并沒有改變。
《家長學堂》欄目在“內容為王,緊扣時代”的思想引導下,重新梳理節目制作和播出過程,開展了一系列的優化改革,探索出以下節目制作和傳播經驗:
1. 選題規劃。好的選題一定要緊扣時代脈搏,響應國家戰略,堅持正確導向。這就要求選題的布局越早越好,且具有前瞻性,才能有利于積累素材,實現厚積薄發。但是在節目的呈現上,節目的主題應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深入基層,運用創新手法記錄下時代命題中的生動縮影,將宏大主題具體化。
《家長學堂》欄目在選題規劃上,編導應加強對國家宏觀教育政策導向的學習,做好規劃,提前準備,整體布局。在一些國家重大政策、教育重大事件中應主動積極做出響應,直面家長最關心最困惑的問題,做好解釋工作,起到橋梁作用。常規節目的選題,應該堅持從家長中來,到家長中去。以問題為導向,高度關注家長真實的困惑和焦慮,聚焦問題應提出建設性建議,促進問題的解決。
2. 內容策劃。融媒體時代,內容策劃注重個性化。在節目制作的過程中,要求編導在熟悉節目制作的基礎上,能夠找到獨特的視角,靈活運用各種語態,熟練掌握繁瑣的數據可視化、敘述主題多元化等技巧。在內容策劃上應該符合融媒體時代節目制作的特點,考慮觀眾的體驗感,反復修改優化,實現從技術到內容的全面升級。例如在節目中以短片的形式將孩子們的心聲呈現出來,以心理游戲的方式讓家長意識到自己本能反應對家庭和孩子造成的影響,以孩子在學校的舉動反推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找準切入口,由小入大,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剖析問題。節目中呈現問題的角度實際上是對家庭教育的思考,一定要科學合理,經得起推敲。
《家長學堂》有著權威的專家庫,應充分借助專家的力量,讓陽春白雪的家庭教育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經得起家長的檢驗。在內容的策劃上,注意靈活運用各種語態,可以在訪談節目現場切入豐富有趣的短視頻,演繹情景短劇,開展有趣的親子互動,現場辯論賽,設計巧妙的心理游戲,等等。總之,在節目內容的策劃中,充分調動各種語態,讓交流“嗨起來”、現場“活”起來。
3. 形式創意。目前,融媒體傳播信息主要以H5、視頻、圖解、VR、AR、直播等為主要表現形式。隨著5G技術的成熟發展,云采訪、云錄制、云訪談等線上采集方式將成為常態。5G有助于數據上傳,大大提高了在線編輯和審核等環節的效率,推動新聞生產全時段、多形態、多角度呈現。然而現在的融合新聞報道,從硬核技術到花式呈現,從精準策劃到高效執行,比的不單是扎實的基本功,更是創新、視野和格局。 這也為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優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借鑒的方向。
《家長學堂》常規節目時長20分鐘,每周播放一期。2020年8月31日,策劃一期《入園前,家長應該做些什么》欄目,結合武漢市部分幼兒園疫情之后復課的時間節點,以后疫情時代幼兒園和家庭如何保障學生的安全為主題,策劃了一次直播訪談節目,節目錄制過程中家長們通過微信實時收看并與現場嘉賓互動。這場直播吸引了超過83萬人在線觀看,直播后編導又將節目剪輯整合為常規節目正常播放,同步通過微信鏈接向更多家長推送,既擴大了影響力,也得到了家長和學校的一致好評,對加強學校和家長溝通、答疑解惑、紓解家長的焦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不失為一次成功的嘗試。今后,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除了運用直播、微信推送等方式,還將嘗試呈現更加豐富的形態。比如將20分鐘的常規節目,截取精彩片段,制作成短視頻、H5、動畫、動圖和海報進行多渠道傳播推送,增加節目影響力。
4. 內容傳播。融媒體時代,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及傳播的多渠道化、個性化。面對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如何讓受眾快速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筆者認為,設置傳播渠道、選擇最優的發布時間對解決這一問題有重要的作用。
《家長學堂》常規節目的播出時間是在每周六20點左右。這一時間段剛好避開了工作和家庭事務,為了擴大節目的受眾,可以選擇在這一時間段,通過微信將節目進行推送;將節目進行文字圖片和短視頻解析后在微博上推送;將常規節目剪輯為短視頻在抖音、快手等視頻平臺上推送。特別策劃的節目,可以提前用海報和H5的形式,在微信和微博上進行預告。做到節目前有宣傳,節目播出中有觀眾,節目播出后有分析總結,實現全平臺多渠道進行推送,讓更多家長關注到節目。
融媒體時代,互聯網將媒體的力量進一步放大,傳統媒體面臨著升級轉型。在融合發展中,需要有自我革命,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補短板強弱項,保持先進性。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不忘初心、堅持學習、主動創新、積極探索、升級思維,才能更好服務于受眾,做出讓觀眾滿意的電視節目。
總之,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收視習慣、審美形態、消費行為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既給傳統媒體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對其生存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傳統電視節目應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向融媒體方向發展,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新道路,進而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蒙之,劉戰偉.中國傳媒人才能力需求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2]? 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EB/OL].人民網,2019-01-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125/c1024-30591043.html.
[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中國政府網,2020-11-03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責任編輯:李利林]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V Programs in the Era of Converged Media —— Take the column of "Parent School" as an example
ZHU Zi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converged media. However, the arrival of converged media not only provide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edia, but also brings severe challenges to its survival. In this context, traditional TV program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times, explore new paths suitable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The "Parent School" column of Wuhan Educational TV Station takes content construction as the co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 the backing, re-adjusts its thinking, and has made a series of topic selection planning, content planning, form innovation, and content dissemination. Explore and adapt to 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verged media era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edia.
Keywords: new media; "Parent School"; traditional media; media integration
[收稿日期] 2020-12-22
[作者簡介] 祝紫(1992-),女,湖北武漢人,武漢教育電視臺節目中心編導,助理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