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轉課堂在提升教學質效和培養學生素養兩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但這種新型教法與其他教學模式有著很大差異,教師經驗不足再加上操作不當,很容易造成失效,甚至是產生負面影響。本文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對翻轉課堂運用中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應用策略上提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翻轉課堂;問題;策略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形態上類似于預習,但其實有本質上的區別。預習是讓學生在課前對學習內容有個初步了解,也是為了保證課堂學習效率。但翻轉課堂不是讓學生淺層感知學習內容,對課堂學習進行預熱,而是讓學生在課下直接完成主體學習任務。而在課堂上,教師根據情況少講或不講那些簡單的、學生能獨立把握的知識,而將重心放在深化學習、解決問題上。實際上是課堂的延展。而且,當下教學還有培養學生素養發展的任務,而翻轉課堂恰恰屬于自主構建式的過程性學習,對培養學生素養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在培養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興趣、交流合作等素養方面,作用比較突出。
翻轉課堂與其他教學模式在結構、原理上有很大差異。又因為是一種新型教法,教師經驗上比較少,因而,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翻車”。這是很多教師不太敢于實踐翻轉課堂的原因之一。
下面,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就翻轉課堂進行探討。
一、翻轉課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第一,翻轉課堂成敗的關鍵是課下學生的自主學習。雖然高中學生在學習自律性上要比初中、小學高,但是也不見得能夠完全投入、高質量地完成自主學習任務。特別是剛開始應用翻轉課堂時,學生認為就是預習。等他們發現教師根本不再去講授基礎知識時,再去回補為時已晚。所以,如何管控和驅動學生在課下的學習,是重要且關鍵的。
第二,課下學習質效的問題。高中學生有一定自主學習能力,但也不是特別強。在自學過程中會因為思維能力、解讀能力、生活經驗、知識積累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質量不高的問題。而且,高中生通常不能把握學習重心和方向。在接到先學任務后,面對學習對象,可能就會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輕重。這既浪費時間精力,又不能保證學習目標的達成。因而,如何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方向并高質學習也很關鍵。
第三,課堂上做什么的問題。不少教師在組織翻轉課堂時,倉促上陣。自己還沒有搞清楚具體操作內容、要點,以為無非就是讓學生自學。回到課堂,教師自己也不知道教點什么了。學生都學了,還教什么?怎么教?結果就是,或者教師把所要學習內容再復講一遍,使先學成了預習;或者是把課堂變成了考場,檢驗學生自學效果。沒有起到深化、拓展、鞏固及素養培養的作用。這個問題很值得教師反思。
二、翻轉課堂應用中的關鍵策略
(一)構建自主學習驅動
構建學習驅動是保證學生在課下有質、有效學習的基本要素。對高中學生來說,利用其自尊心、獵奇心理強的特點,主要可采用兩種方法來構建驅動。
第一,找到一個學生感興趣、想知道的知識點,以這個點調動其探奇心理。比如讓學生學《竇娥冤》,教師說:“每當老師誤會你們,對你們進行批評的時候。我知道你們背后會說‘我比竇娥還冤。而我也知道,其實你們并不知道竇娥是怎么回事。對嗎?請同學們在課下去解決兩個問題:竇娥怎么個冤法?我受了‘竇娥冤時與竇娥的做法有什么區別?”處于青春期末期的高中學生,逆反心理還很嚴重,常把“比竇娥還冤”放在嘴邊。可他們還真是不知道典故的來龍去脈。我利用這個特點,將他們的生活與學習內容“綁”在一起,激起他們一探究竟的沖動。借這個勁,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即完成了對文章和人物的解析任務。
第二個方法是比賽或展示法——就如上面所說的,讓學生分析自己在“受冤”時在做法上與竇娥的區別,其實就是人物分析。回到課堂,我會首先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分析結果。這樣一來,學生為了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是為了有理有據地“發發牢騷”,也會去認真分析人物。
(二)網絡學習微課指導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存在著短板,這是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翻轉課堂的出現是有一定條件的,并不是在課改之后就馬上走進了教學,而是在信息技術得到相當的普及之后才開始的。也就是,當我們安排學生進行課下學習的時候,他們遇到了問題可以利用網絡和電腦來查找學習資源,從而解決問題、拓展知識。在沒有信息技術前,翻轉課堂實施起來很難。學生要想查資料需要到圖書館去,或者自己家中有足夠的藏書。但顯然很難操作。所以,網絡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一部分學習過程產生的疑問。比如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開篇“(李小二)當初在東京時,多得林沖看顧”——東京是哪里?顯然不在日本。看小說經常說到“東京汴梁”,那汴梁又是哪兒呢?讀《水滸》其實必須要知道兩個地點,一是東京,二是梁山,一個是權力中心,一個是“忠義”中心。因為有了網絡,學生一查便知,很方便。
另一個問題是學生不能準確把握學習重心和方向。這個則可以通過微課來解決。教師制作一個微課,把學習的要點、難點、問題簡單明了地為學生列出來,并進行簡單的點撥。比如《故都的秋》,“寫作手法上,作者調動了聽覺、視覺、觸覺多重感官,請從文章中找到例句”。給學生點明了要點,也給他們留下了探究空間,使其目標明確地去品讀文章。
(三)深化拓展科學評價
回到課堂,教師首先要對學生課下學習的質效進行簡單檢驗。比如通過“問一問”“說一說”“議一議”等方法,讓學生進行“學習匯報”。如果學生已經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課堂的主要工作應該是帶領學習進行深度學習和拓展學習(通常來說,在翻轉課堂的初期,學生很可能完不成學習任務。等磨合習慣之后,大多是能按質完成的)。而深化的抓手,主要是利用學生自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就發現,學生們解讀詩歌意境和思想是沒有問題的(在前面也學習過不少田園詩,學生有解析此類詩歌的基礎),但問為什么作者會這么鐘情于田園之樂呢,學生們大多不能解釋。針對這個問題,我就帶領學生一起去研究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把“竹林七賢”“清談之風”也引入學習內容。如讀阮籍的《詠懷》和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通過“吾多病困,欲離事自全,以保余年”“布衣可終身,寵實祿豈足賴”之類的詩文,讓學生認識到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眾多賢能產生了“不食周粟”的避世思想。這樣深度拓展之后,學生就不會把《歸園田居》視為一篇“農家樂”了。
最后,評價環節必須重視——在其他教學模式中,評價并不太受到關注。因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基本掌控教學的質效。而翻轉課堂因為是開放性的、自主性的學習,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學生個體學習質量、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影響。等完成了自學和課堂深化之后,一些學生可能還是沒有較好地掌握知識。有些可能是偏知,有些可能是漏項。因而,教師就需要在最后帶領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回顧、整理、歸納,并對其學習的過程、態度、效率等進行評價。這樣,使前面所學的知識得以系統化、條理化,而且也使素養培養效益得以鞏固。比如,“作品(《林黛玉進賈府》)表面看是從第三人稱的角度在敘事,實際上是以林黛玉的視線為脈絡組織文章。有些同學分析說是以林黛玉的行走路線為脈絡,我看也可以這么說。不過,顯然‘眼睛更能體現人的心理活動、體現人物性格。而且,文章中多次出現了‘近日所見‘忽見‘只見這樣的字眼。顯然,我們判斷說用視線為脈更準確一些。以后分析文章,大家還是需要再關注一下細節。”這樣歸納評價,學生既再度夯實了對文章的把握,又得到了解讀文章方法、要領上的指導。
總的來說,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既可以提升學習質效,又可以培養學生素養發展,很值推廣實踐。但需要注意,翻轉課堂在操作上與其他模式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教師需要認真分析判斷。特別是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解決學生的學習驅動、學生自主學習質效和如何在課堂上深化拓展這三個問題。
參考文獻
[1]高翼.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北極光,2019(9).
[2]李惠梅.基于翻轉課堂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應用策略研究[J].才智,2020(14).
[3]陳丹莉.翻轉課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5).
作者簡介:丁偉剛,1987年生,湖北麻城人,本科,中學二級,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育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