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是中華文化長河中一顆極其璀璨的明星,詩歌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詩歌教學效果,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一直是詩歌教學中的關鍵問題。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如何提高詩歌課堂教學效果,是值得各位語文教師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詩歌;教學
詩歌是中華文化長河中一顆極其璀璨的明星。提到詩歌我們可能會想到在汨羅江畔苦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會想到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會想到在風雨飄搖中依然吟誦“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詩歌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價值和藝術魅力非比尋常,所以在國家大力提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勢下,詩歌學習尤為重要。詩歌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提高詩歌教學效果,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一直是各位語文教師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為此,想和各位同行分享一下新課改下如何提高詩歌教學的一些不算成熟的想法。
高中語文新課改全套教材包括必修2冊和選擇性必修3冊。在這里先以必修上冊為例,看一下詩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必修上冊共8個單元,第一單元主題是“青春激揚”,共選取了5首詩歌,有古體詩詞也有現代詩歌。第二單元主題是“勞動光榮”,在第二單元共有三課內容,其中第三課選擇的是兩首關于勞動的詩歌《芣苢》和《插秧歌》。第三單元的主題是“生命的詩意”,是詩歌單元,精選了魏晉至唐宋時期的經典詩詞作品8首。這8首詩歌作品分為三課,充分考慮了時代、詩人、詩體、風格流派、單元人文主題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必修上冊在8個單元最后還附帶了古詩詞誦讀這一內容,包括4首詩歌,分別是《靜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鵲橋仙》。通過以上的詳細分析,就可以看出詩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我們常說作文在高考中占有半壁江山,那以詩歌在教材中的數量來看,也快要占領語文教科書的半壁江山了。從背誦篇目來看詩歌,在新課標中要求背誦的詩歌足有40首之多,也可看出詩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小覷。在新課改下提升高中詩歌教學勢在必行。
一、改變觀念,要有“任務群”的概念
在新課改中,語文教學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習任務群”這一概念,在每個單元后還有“單元學習任務”等等。套用教師用書中的話就是,這套教材從編寫理念、結構體例,到課文選取與編排、內容設計,都有明顯的變化與改進,會給教與學帶來很大的挑戰。那在這種形式下,詩歌教學應作出怎么的改變呢?我個人覺得教師首先要有觀念上的改變,要認識到新課改下語文教學和以往的不同之處,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課改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以往教學中我們是一課一篇文章,在備課時可能很少會把整個單元的課都整理一遍再去上課,但是在新課改的環境下,我們要改變這種備課習慣,要有單元意識,明白單元主題是什么,圍繞這一主題選取了哪些課文,這些課文各有什么特點,本單元的學習任務群是什么,需要學生重點掌握什么。要突破單篇閱讀的藩籬,而不是把課文割裂開去講,忽視課文的統整性。
在這里我以必修教材上冊第一單元的詩歌教學為例。第一單元的主題“青春激揚”,共選取了5首詩歌,第一課是《沁園春·長沙》。第二課是《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四首現代詩歌。結合單元任務,圍繞“意象”和“詩歌語言”探討欣賞詩歌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如何正確找到意象,結合詩歌品味意象的內涵。學完本單元的三課內容,我將用一節課來進行單元任務學習,在本節課我將讓學生任選一首詩,找出詩歌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怎樣的特點,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并形成相應的表格,在總結之后,讓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意象來欣賞詩歌,之后小組之間進行探討,總結如何通過意象來把握詩歌內容。在“任務群”教學中,課文內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師要把握這一特點,指導學生在學習時注重比較學習,找到各自的特點,從而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詩歌教學的策略
新教材改革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以語文核心素養為依歸。在詩歌教學中要以此為指揮棒,注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同時要注重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內容,這也是語文課程要達到的終極目標。
1.在詩歌教學中,首先要朗讀詩歌,只有反復朗讀才能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到詩歌蘊含的情感,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朗讀,不能千篇一律毫無新意。例如必修教材上冊第三單元是詩歌單元,該單元有三課,第一課是2首詩,第二課是3首詩,第三課是3首詩,如果都用一種方式去朗讀的話,學生就會感覺沒有新意,勢必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長此以往,對于語文教學的影響是極大的。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靈活地調整,比如有的詩歌適合男生去讀,可以多讓男生朗讀;有的詩歌比較長,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段去朗讀;有的詩歌適合配樂,那么就可以找到合適的音樂,讓學生配樂朗讀;有的課選的詩歌比較多,那就可以進行朗讀大賽。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地進行調整。
2.在詩歌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深刻內涵,認識到詩歌的價值,提高思想修養和文化品位,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在這里我以必修教材上冊第三單元為例,第三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生命的詩意”,精選了魏晉至唐宋時期的詩詞作品8首。在學習這一單元內容的時候,要有“知人論世”的意識,把握詩歌內容、情感,體察詩人的生命追求。第三課3首詩歌《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聲聲慢》是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代表。在講這一課時可以將前兩首詩歌放在一起去講,《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懷古詩,可以進行比較閱讀 ,思考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有何異同。之后第二課時重點分析《聲聲慢》,體會《聲聲慢》中濃濃的“愁”意。詩人為何而“愁”,作者借哪些意象抒發愁情。同時,結合上節課的內容,學生感受因詩人的性格、際遇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詩歌風格,進而感受詩歌內涵,提高思想修養和文化品位。
3.有人說:“聰明的秘訣在于勤奮好學,博學的秘訣在于博覽群書,巧學的秘訣在于舉一反三,成功的秘訣在于推陳出新。”在教授學生時我們學會授之以漁,在引導學生讀文質疑、篩選問題、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記憶知識,總結方法并指導學生深化創新。2020語文高考全國二卷考的詩歌是陸龜榮的《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第一題是選出對詩歌內容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第二題是“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高考詩歌所涉及的方面,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都已經講過,但為什么有的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得要領,找不到門道,這是應該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帶領學生學習詩歌,更要在詩歌學習中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方法,讓學生在平時的練習與考試中知道如何答題,答題的步驟是什么。尤其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更要重視這一問題。“學習任務群”這一概念的出現,要求我們以“任務”來帶動整個單元的教學,同時“任務”也是整合單元課文閱讀與寫作的抓手。如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和第二課都是詩歌,在這里就可以反復強調抓住意象,通過意象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感受意象營造的意境美。
三、提升個人素養
有人說:“一個教師超越其他教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教師要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就要以樸素的感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奉獻的精神,從事崇高的事業;以高超的技藝,展示個人的才華;以不斷的追求,提升自身的價值。”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 才能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變革。在新課改的情況下,教師首先要認識到新課改所帶來的變化,如高中語文這一學科內容涵蓋面更廣,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把整本書閱讀放入教材單元中等。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更好應對改革所帶來的變化。詩歌教學對教師提出了同樣的要求,高考詩歌背誦篇目已變為40篇,數量大大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加強自身的詩歌積累量。在講課時要做到知人論世,由一首詩歌進而了解此作者的其他作品,進而感受他的作品風格。所以教師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不斷地積累知識,把更多的營養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學生。
參考文獻
[1]張光平.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思考[J].知識力量,2019(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必修.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楊翠平,女,1987年生,遼寧旅順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