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意義,并提出了一些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像體會式閱讀,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蘊含的情感;對文章中的關鍵字詞產生透徹的理解;加強文章之間的關聯;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文本細讀;有效策略
閱讀在初中語文課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對語文教育的影響比較大。閱讀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有廣闊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文本細讀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策略,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素養,將情感教育融入到課程中,激發學生的審美觀念。文章主要是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希望能給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鑒。
一、文本細讀的作用
(一)拓展知識面
借助文本細讀,可以完善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理解,為閱讀課程的發展奠定基礎。在語文知識的講授中,一些教師都是從一個角度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解,雖然這也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但是學生不能從多個角度感受到文章的美感,閱讀只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學生感受不到知識的趣味性,更不能充分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在文本細讀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課本中的知識,凸顯重難點知識,制訂科學有效的教學計劃,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了解閱讀的作用,并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
(二)提升學生審美鑒賞素養
在傳統的語文課程中,主要是教師給學生講授知識,教師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將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豐富學生的答題方法作為了教學內容,學生的鑒賞素養比較低,這樣就不能充分發展審美情趣。另外,教師在課程中占據權威性的地位,學生沒有對文章的思考,一切都是依靠教師的講解。如果教師將文本細讀滲透到課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整理文章中的知識,從多角度對文章進行鑒賞,這樣才能改變以往閱讀教學中的局限,充分開發學生的語文思維,鍛煉學生的審美鑒賞素養。因此,教師將文本細讀融入到語文課程中是可行的。語文閱讀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感受文章背后的故事,了解文章的風格,探究到文章的主題,了解文章的精神內涵。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
(一)運用體會式閱讀
中心思想在課文中是最主要的內容,學生在課程中進行閱讀,主要就是感悟中心思想。初中階段的學生沒有得到豐富的閱讀訓練,缺乏社會閱歷,因此在文章閱讀中,很難對學習的知識產生透徹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讓學生大聲朗讀,一邊朗讀一邊感受,這能夠讓學生與創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產生共鳴。從語文課程來說,教師將文章中蘊含的情感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是應該主要思考的事情。比如,在《濟南的冬天》的知識講授中,這篇文章是老舍關于濟南冬天的描寫,屬于情景交融的經典。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能夠得到不同的體驗,學生可以通過文本細讀的形式,感受創作者蘊含的情感,并將創作者運用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運用體會式閱讀的形式,讓學生對關于濟南的冬天比較優美的片段大聲朗讀,同時提煉文章中的自然景物,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生活中的情景進行想象,感受創作者蘊含的情感。
任何好的教學方法都需要依托一定的教學手段,文本細讀也是這樣的。教師在閱讀課程中運用文本細讀的形式,要讓學生對閱讀的文章產生透徹的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和精神。在閱讀的文章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心思想,也可以看作是主題,這也是創作者的寫作目的,教師在知識講授中應該引導學生找到中心思想。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學生的思維也不是很成熟,也就不能對文章產生透徹的理解。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的形式,感受創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情感,讓學生融入到情感中,從而對文章產生透徹的理解。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春》這篇文章時,散文主要描寫了春天的景物,創作者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手法,文章是比較優美的,也非常值得借鑒。學生在閱讀這篇散文時,可以運用文本細讀的形式,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感受創作者的情感。當學生對文章中的知識有了大致了解后,教師再讓學生對春天中的景物進行想象,讓學生融入到情感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產生透徹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創作者的情感。
(二)對文章中的細節產生透徹理解
文章中創作者使用的字詞,對于正在學習閱讀和寫作的學生來講,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語文知識的講授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創作者運用的字詞進行細讀。經典文章中的字詞都是比較優美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了解創作者運用字詞的方法,激發學生對閱讀的熱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程的魅力。在語文課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概括文章中的經典字詞,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借助仿寫和模擬的形式發展語感。一般情況下,創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都蘊含在文章的細節中,這需要學生用心去感受,仔細揣摩,關注文章的細節。另外,學生只有感悟到了創作者的重點,才能與創作者形成共鳴,感受文章整體帶來的感受。文本細讀就在語言中,學生要想弄清楚創作者表達的思想內涵,應該及時發現文章的美,不斷改善閱讀效果,探究到文章深層次的含義。因此,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不能只從淺層次進行教學,還應該深入到文章的細節之處,這樣才能真正弄懂文章。比如,在《阿長與〈山海經〉》的文章講授中,通過創作者的回憶,能夠感受到他幼年時家鄉的情景以及人情味。創作者主要運用了精確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形式,展現了嚴厲和藹的阿長形象。在描寫人物時,創作者主要是運用人物的語言和行為進行描寫,烘托人物形象。這篇文章是短小精悍的,用詞也比較精妙,值得學生學習。在《孔乙己》的知識講授中,教師讓學生理解創作者是怎樣展現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的,創作者主要運用了側面描寫的形式,用“文化人的偷不叫偷”可以看出這一人物的自命清高。創作者運用這樣的描寫形式,讓人物形象更加明顯,還可以讓人物形象在讀者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發揮出引導的作用,讓學生學會人物刻畫的形式,這樣學生在閱讀相似的文章時,就能立刻判斷出創作者運用的方法了,從而提高閱讀的效果,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加強文章之間的關聯
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文章都有一定的關聯,無論是在文章描寫,還是在創作者方面,學生總能找到文章之間的關聯,對文章中的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并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文學涵養。以往的文章中都蘊含了大量的知識,教師在給學生講授知識時,應該加強文章之間的聯系,找到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文章的特征,感受不同創作者不同的創作形式,讓學生不斷豐富自己文學創作的形式。
(四)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分析
在文學觀念中,關于文學創作方面的知識并不只有一個答案,任何人都能夠找到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理解,多元化的特征才能讓文章呈現出美感和藝術性。在閱讀課程中,教師不能讓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只從一個角度進行理解,應該努力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應該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個性解讀,這樣學生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在不同的角度下感受文章的美。另外,教師也應該為學生提供一些評價文章的方向,讓學生正確對文章進行評判,這樣學生才能充分了解文章的特點,并努力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不能對文章進行曲解,應該在忠實于原文的前提下運用科學有效的形式對文章中的知識進行感悟,找到創作者的真正創作主旨,從創作者的層面對文章進行理解,感受文章的本質。
三、結語
在初中語文閱讀課程中,教師要注重運用文本細讀的形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課外讀物,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感,對文章中蘊含的知識慢慢回味,感受創作者傳達的思想情景,豐富自己的審美感受,發揮出文本細讀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從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20(17).
[2]紀春玲.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J].華夏教師,2020(14).
[3]蔡良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9(4).
作者簡介:李德明,1971年生,甘肅天水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