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亮
摘 要:在幼兒教學活動中,肢體語言的運用對于幼兒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通過肢體語言輔助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有效地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教學效果。本文就肢體語言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有效運用及其教育價值展開論述,通過有效發揮肢體語言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積極促進作用,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加強幼兒接受能力,拉近師幼關系,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肢體語言;教學活動;幼兒;教師
美國心理學家愛伯特·梅拉別恩的實驗研究表明: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過半的信息是由面部表情傳達的。所以在課堂上,學生的信息接受主要來自教師的肢體語言。教師運用合理、自然的肢體語言和有聲語言配合講解,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能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教師自然得體的肢體語言不僅可以直觀形象地傳授教師講述的內容,有助于學生有效地吸收課堂內容,還可以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和熱情,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
在幼兒教學活動中,肢體語言的運用更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幼兒的獨立學習性較弱,自我控制力差,很難專一于活動,而他們可以集中精力參與的事情是讓他們能夠產生興趣、好玩的事。有研究表明,當幼兒學習時,他們對語言不是很敏感,反而對肢體動作更感興趣。所以在幼兒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肢體語言,充分發揮肢體語言的價值,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師幼間有效溝通和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肢體語言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意義
肢體語言是一種傳遞信息的工具,是指人們通過可以看到的身體得各個部位表達和交流,即人類通過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勢和身體姿勢的改變來表達和傳達思想和情感。它可以補充口語表達,使語言信息更加具體和形象。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去忽視肢體語言的重要輔助作用。在教學中,有聲語言與肢體語言的完美配合,將信息有效整合,讓教學變得更加有趣,更易被學生接受。尤其在幼兒教學活動中,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主,有意注意發展水平低且注意的持久性比較弱,所以更加決定了肢體語言是必不可少的,而肢體語言對幼兒的成長也有著很大的積極促進作用。
(一)肢體語言在教學中的功能
1.傳遞信息功能。有研究表明,有聲語言中加以肢體語言輔助可以擴張和增進有聲語言的信息,使有聲語言的信息傳遞更加清晰,二者在傳遞信息方面可以相互彌補;而且肢體語言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更加直觀、形象,更便于被人們所理解。
2.交流感情功能。由于肢體語言具有傳遞情緒的作用,使得其在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意向和增加師生溝通交流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教師肢體語言的合理運用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環境中學習,不僅幫助學生可以輕松接受到課堂內容,也使得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并且,有研究表明:學生的發展與其除智力以外的要素都有著很大的相關性,而教師的肢體語言又傳遞著教師的思想,這直接會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
3.控制調節功能。前蘇聯學者馬卡連柯指出:教師的聲調和面部語言的合理使用也體現了教育技巧。教師可以用肢體語言來控制課堂教學,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當一些學生不注意聽課時,一個有實踐經驗的老師,不會去直接批評他,傷害學生的自尊,而是會突然改變說話語調,用眼睛注視他,則可以把不專心學生的注意吸引到課堂。當教師的目光多關注坐在后面的學生時,就會給學生一種“老師有關注他”的感覺,可以讓學生提起精神,投入到課堂中。當講到重要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選用減緩語速、多次重復、變換語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關注,提高學習效果。學生大多是根據教師的語調、語速、手勢、體態等的變化來判斷教學的重點、關鍵部分和教師的情感態度,從而來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
(二)肢體語言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意義
幼兒的學習主要來自于自己的周邊生活環境,而幼兒對現實環境的接觸是感性、可視化的,所以成人有必要幫助幼兒去認識、感知事物,這就決定幼兒的學習內容來源于直接經驗。而肢體語言的直觀形象性,可以很好地傳遞信息,具有幫助自然語言加強所表達意思的作用,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1.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組織課堂教學。在幼兒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和肢體動作等行為表達教學內容,不僅會讓幼兒教學活動變得趣味無窮,深受幼兒的喜歡,也更加讓教學活動與眾不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一場良好的口語交流,不僅需要具備好的有聲語言,而且還必須有得當相宜的體態語言。”肢體語言有助于教師對教與學的調控,可以強化教師傳送內容的靈活性、形象性,有助于幼兒理解學習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有利于提高幼兒學習接受能力。《幼兒心理學》表明,幼兒注意的穩定性不強,多以無意注意為主,且無意注意水平低,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注意力的持久性也較弱。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具體形象思維是基于直接行動思維建立發展的。但幼兒易對新異有趣的事物產生興趣且會嘗試自己是否可以參與其中,引起探究欲望。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發揮肢體語言的寓教于樂作用,將抽象難懂且枯燥乏味的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易懂新穎的肢體語言輔助有聲語言表達出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參與教學活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幼兒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
3.有利于促進師幼關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和快樂,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創造一個輕松、快樂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引導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在幼兒教學活動中,教師用肢體語言輔助教學,讓幼兒樂于參與到教學活動,從而拉近師幼間的距離,促進師幼間有效的溝通。
二、教師肢體語言在幼兒教學活動中運用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大多教師都清楚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的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著很大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卻多以有聲語言為主,肢體語言卻很少運用,并且在運用過程中不能恰當自如地與有聲語言相結合,有時甚至會起反作用,影響教學活動。
(一)忽視幼兒發展特點
幼兒的發展具有具體形象性、直觀性、不可逆、情境性等特點,因此幼兒的教學活動必須將知識性、理論性與抽象性的內容轉化為貼近幼兒生活范圍,可以讓幼兒理解的,能夠吸引幼兒探究的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一些肢體語言設計偏離幼兒認知范圍,忽視幼兒發展特點,不能夠讓幼兒產生學習的興趣,導致幼兒無法融入教學,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準確性不高,有效性不強
雖然很多教師都有意識到肢體語言在幼兒教學中的重要性,但在運用過程中卻不能設計符合教學內容的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所表達的準確性以及有效性不強,不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反而讓幼兒接受到錯誤信息,出現思維認識上的錯誤;并且沒有經過精心設計準備,只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意表達,不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教學的作用,使得幼兒接受信息的能力降低,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三)不精練,過于繁瑣
雖然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重視肢體語言的運用,但是肢體語言的設計太過繁瑣,反而使得幼兒接受到的信息混亂,讓幼兒對教學內容更加模糊,更難于理解,使得活動效果大大降低。所以,肢體語言的運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煉,簡單明了的肢體語言反而更容易傳達信息,更易被幼兒接受。
三、肢體語言在幼兒教學活動中有效運用的措施
肢體語言在幼兒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用肢體語言太過隨意,缺乏目的性,反而對幼兒的學習起不到促進作用。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在實踐教學中的觀察、分析,總結出符合幼兒發展的肢體語言設計規律,以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關注幼兒學習特點,設計符合幼兒發展的肢體語言
幼兒的學習主要是基于直接經驗而進行的,這一切都來源于他們的生活。所以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生活經驗,抓住幼兒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教學活動。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設計與幼兒生活相關的形象有趣的符合幼兒的肢體語言。這種接近于生活且有趣的肢體語言更容易激發幼兒的學習樂趣,幼兒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并產生模仿欲望,從而來引導幼兒肢體語言的表現力,同時教師應適當給予鼓勵,讓幼兒產生自我認同感,產生學習興趣。
(二)利用適度積極的肢體語言引導幼兒參與教學活動
在幼兒教學活動中,肢體語言是必須具備的教學方法。但是肢體語言的運用應該適度得當,根據活動需要運用肢體語言,避免有過多的、無關活動的肢體語言出現。
教師的肢體語言分為兩種:積極性的和消極性的。積極的肢體語言會極大地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使幼兒在教學活動中更加主動,更為積極。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恰當地使用健康、形象鮮明的肢體語言,把有聲語言與無聲語言巧妙地結合起來,直觀生動地表達出要傳遞的信息,激發幼兒興趣,吸引幼兒注意力,讓幼兒體會到教學活動的有趣,從而自愿、樂于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提高教學效果。
(三)運用簡單明了的肢體語言,促進幼兒理解能力的發展
3-6歲階段的幼兒對于語言的理解能力較差,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如果教師設計簡單明了、形象生動的肢體語言輔助教學,則會大大減小師幼之間存在的語言水平差異,讓幼兒可以完全理解教師所傳達的信息,對教學活動產生興趣,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促進幼兒的發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糾正肢體語言在使用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關注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設計符合幼兒發展的肢體語言,科學、合理地輔助教學活動,發揮肢體語言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使之與有聲語言完美結合,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學敏,李躍文.課堂教學技能[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王升.如何形成教學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耿二嶺.體態語概說[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8.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