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技術資格評價反映了專業技術人員的學術水平、工作能力等,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對于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科研人才隊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專業技術資格評價體系的必然性出發,設定指標體系建立原則,確定評價指標,探索構建符合江蘇省實際的自然科學研究系列專業技術資格評價指標體系。
我國的專業技術評價制度經歷了任命制、評定制、職務聘任制三個階段。我國專業技術資格評價體系一直在改革,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中辦發〔2016〕77號),2018年又印發《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發〔2018〕6號)。同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職稱評審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廣納良策。2019年,江蘇省出臺《江蘇省自然科學研究專業技術資格條件(試行)》,進一步建立了科學、規范的自然科學研究系列科研人才評價標準。職稱改革對我國科研技術隊伍建設和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評價機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結合不緊密、以人為本理念未得到貫徹、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規律未得到體現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構建科學、合理、有效、多元化的評價手段與方法。
科研人才評價是否公正、合理關系科研人才的切身利益和科研積極性。摒棄傳統“重數量輕質量”的評價方式,構建“量質并舉”的綜合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1.有利于科研人才找準專業發展的“方向標”。依據“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的基本要求,系統科學構建科研人才職稱量化評價指標體系,能促使科研人才對照標準找出長處和差距,明確自己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努力方向,對激發科研人才積極性、主動性起到較大的“方向標”和“指揮棒”作用。
2.有利于開啟科研人才職稱評審的“透明窗”。傳統科研人才職稱評審主要采取專家集中封閉式評審的模式,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且受評委專業背景和責任態度等原因影響,不可避免地出現評委憑大致印象判斷的人為因素偏差。因此,構建科研人才職稱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將客觀量化評價與評委主觀判斷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評審透明度。
3.有利于制定人才分類評價的“標準尺”。建立科研人才職稱量化評價體系,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按照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科研人才特點,科學合理并靈活制定分類評價指標體系,量身定制不同崗位的評價標準和考核要素權重,推進人才分類評價。
1.針對性。科研人才職稱評價旨在對從事科學研究、科研輔助、科研管理和服務的工作人才進行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評價體系的構建應符合科學研究活動特點和科研人才成長規律,符合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別于從事工程、臨床和教學工作等崗位特點。
2.導向性。以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為原則,根據自然科學研究科研人才的成長規律,堅持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完善量化評價標準,創新量化評分方法,科學合理、客觀公正地評價科研人才,充分調動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科研人才積極性、創造性,促進江蘇省科技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為江蘇科技強省和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打造人才隊伍。評價標準以個人能力和實績為導向,科學評價。
3.系統性。以人為本,從科研道德、思想道德、學術道德、職業道德等基本素質,科研能力、研究基礎和科研潛質,科研取得的代表性成果等多個維度對科研人才進行系統評估,體系更全面。
4.科學性。學術評價與市場評價相結合,科學計量法與同行評議相結合,優勢互補,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和科學性。
5.易操作性。評價標準定義準確,不能含糊不清,便于量化、利于比較;指標選取應具有代表性、針對性,賦分合理,權重適當,獲取的數據標準規范、真實可靠;評價程序繁簡適中,評分方法簡便易行,評價數據易于獲取。
6.限定性原則。不背離省級職評文件精神,應在不低于省級通用標準的基礎之上制定量化評價體系;對嚴重違反規范的,堅決執行“一票否決制”。
7.定量評價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在實際運用中,定性分析和定量評價不能絕對分開。在推行職稱量化評價工作時,充分認識量化評價的局限性,如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等要素不適于直接量化評價。因此,在職稱評定時,應將定量評價與定性分析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做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綜合評價。
在通過文獻查閱、科研人才訪談、申報單位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和江蘇省職稱管理有關要求,總結歸納并凝練主要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設計兼顧科研各階段,覆蓋從科研人才基本素質、崗位要求、發展潛質等多維度進行的評測。
1.科研素養。科研素養是一種綜合素質,指科研人才在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時,在思想道德、學術道德、職業道德三方面達到的基本要求。思想道德是我國公民的基本素質,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學術道德,是一名科研人才進行學術研究時需遵守的準則和規范,具有良好的科學精神,能恪守科研誠信,學術作風正派,無剽竊、造假等科研不端行為是科研人才的工作底線。職業道德是從業人才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守的行為準則,是優秀員工的重要職業素養。其中,思想道德和學術道德是評價科研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對違背思想道德和學術道德的申報人才,實行一票否決。
2.科研素質。科研素質是科研人才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而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豐富的科學研究經歷、創新的科研意識、良好的科研環境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保障。學習能力是知識更新的重要手段,利于增強科學研究的預見性、創造性、系統性、科學性,克服科學研究中的盲目性。
3.科研成果。在科研成果方面進行分類評價,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
筆者對2015年-2019年在江蘇進行的且已完成的基礎研究課題成果和技術研發項目成果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來源:江蘇省科技計劃管理平臺),結果如圖。

以上數據研究表明,科研成果形式多樣,論文、研究報告和調研報告、專利是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在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發方面,對產生經濟社會效益的新工藝、裝備、產品和制定行業標準等是成果的重要體現。因此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才,應著重技術成果的創新性、突破性;對從事技術研發和應用研究型專業技術人才,重點考查成果取得的經濟社會效益;對從事科研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側重考查其成果轉化及推廣、咨詢及公共服務的業績成果。科研成果主要從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經濟社會效益三方面進行評價,淡化論文數量要求,重點考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實際貢獻。理論研究主要體現在高質量論文、研究分析報告、規劃方案等方面。技術創新方面,拓展工作績效、創新成果的認定范疇,在取得的科技獎勵、科研項目外,將取得專利、植物新品種、國家新藥等知識產權,參與制定的標準、法律法規等規章制度等作為參考。在經濟社會效益評價方面,將產品、技術研發和推廣、成果轉化、社會科技公共服務取得的成效等作為職稱評價的重要考量。具體科研人才職稱評價指標體系建設詳見表1。

表1 科研人才職稱評價指標體系
筆者采用專家訪談法,分2輪進行,共邀請30位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醫療單位的參與過職稱評審工作,具有豐富科研經歷的專家進行訪談,對評價指標合理性和指標權重進行討論和打分,經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終指標體系和權重,詳見表2。

表2 評價指標依據與權重
科研人才職稱評審工作發揮著監督和規范科研人才科研實踐和研究的導向作用。傳統的職稱評審容易受到外部干擾,不利于科研人才隊伍的長效建設。必須不斷完善現有職稱評審體系,創新量化評審新方式,加強職稱評審的激勵和指引作用,建立指標化、專業化、制度化的職稱評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