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巨變,中國逆行穩進,而西方遭遇重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相互交織、融合交匯,以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的歷史方位,中國必須以戰略眼光謀劃、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與此相適應,必須采取重大戰略舉措,建立健全國內糧食產需基本平衡體系,把糧食“雙循環”新格局置于國內糧食大循環的戰略基點上。同時,要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提升現代市場流通業,健全現代物流系統,以暢通糧食“雙循環”新格局的大動脈。
關鍵詞:大變局;糧食安全;“雙循環”新格局;產需平衡
中圖分類號:F32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1-0039-07
在高遠、宏觀視角下,中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等“兩個大局”中,而且“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相互作用、融合交匯,構成了事關中國向何處去的、更具總體性的大局勢和發展總走向。突然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巨變。疫情肆虐導致西方世界社會經濟普遍衰退,而中國充分發揮制度優勢,舉國一心、萬眾同心,正確應對,逆行穩進,已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戰略成果,成為2020年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經濟體。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中美貿易摩擦等,阻礙產業鏈、供應鏈和物流鏈,甚至造成“斷鏈”,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和不確定性。當前,中國仍面臨著“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嚴峻形勢。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治國理政頭等大事,必須統籌謀劃,把握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堅守大方向、開啟新思路、創造新機會,增強新動力,統籌構建糧食安全發展新格局。
一、東西方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呈現不同局面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東西方國家采取了不同的兩種觀念、兩種對策,導致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對比鮮明的局面。
(一)“疫情”肆虐,西方經濟陷入衰退
在新冠肺炎的嚴重肆虐下,世界經濟遭受重創。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價值鏈等帶來了大破壞,給世界經濟社會政治帶來了大沖擊、大震蕩和大災難。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經濟體都無一例外地陷入同步性衰退。據世界銀行預測,全球占93%的經濟體萎縮,總計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均收入下滑,降幅將達3.6%上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全球經濟2020年將下滑6%,歐元區將萎縮9.1%;美國將減低7.3%,在最壞的情況下將下降8.5%;日本經濟將萎縮6%,在最壞的情況下將下降7.3%。德國多家經濟研究所公布的聯合預測結果顯示,2020年全年德國經濟將下滑約6%。迄今,經濟學界幾乎一致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西方有史以來在沒有戰爭影響下的最嚴重的損失,遠超過二戰造成的經濟大衰退。①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肆虐,導致西方大企業集中化趨勢加劇,其控制力迅速增強,而大量中小企業首當其沖,處境堪憂。如果中小企業長時間的經營狀況沒有大幅度改善,就會因債臺高筑而不得不破產。經濟危機持續的時間越長,接踵而至的破產浪潮必將越來越高,從而迫使大量員工失業,眾多人口陷入絕對貧困的境地。面對疫情一波接一波地蔓延,以及與此相關經濟結構的深刻轉變,許多國家開始采取措施。例如,在2020年,許多國家就采取了限制國際貿易、禁止糧食等農產品出口的措施。加上美國的貿易保護和單邊主義,致使商品、服務、人員和資本的跨境流動都受到各種限制和阻礙,造成全球化逆行,更造成西方許多國家經濟恢復的困難與人民生活的艱難。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至今仍然深陷新一波疫情,局勢仍十分險惡,他們不僅對新冠病毒的認識混亂,而且采取的措施也充滿矛盾,由此帶來的嚴重惡果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依然有增無減,喪生人數與日俱增;社會失業者越來越多,靠救濟糊口者也創新高,民眾憤怒示威游行,反抗聲浪此起彼伏。
(二)逆勢穩進,中國創造奇跡
與西方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次比一次更加險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抗疫成果顯著,順利度過了2020年,取得了輝煌的戰略成果。2020年初,中國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突然襲來傳播速度最快、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疫情,舉國上下同心,沉著應戰。從抗疫開始,國家就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救治生命,用1個多月時間遏制住疫情蔓延的勢頭,又3個月之后便進入“外控輸入、內控反彈”的抗擊疫情常態化階段。我國穩健推進“兩手抓”“兩手硬”的政策措施,把嚴格防控疫情和積極發展社會經濟事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施“六穩”實現了“六保”,全國社會經濟基本面保持穩定。
一是化險為夷,砥礪穩進,通過“疫情大考”。全國城鎮就業率穩增,失業率穩降,勞動力市場活躍度穩升。“三穩”促進了穩健復工,推動國內各項經濟指標逐步由負轉正,創造出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的奇跡,超過歐盟27個成員國的總和,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經濟正增長的國家。國外專家贊譽:中國是世界大國中經濟實現正增長的“領頭羊”。②二是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取得“十七連豐”。202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390億斤,連續6年超過1.3萬億斤。③全國82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建卡貧困戶全部脫離了“窮坑”,在世界扶貧減貧的史冊上譜寫了壯麗輝煌的篇章。三是物流市場規模擴大,促進了流通業興旺繁榮。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2020年1—10月,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29.3萬億元,在新冠疫情嚴重阻礙國內外經濟發展影響的背景下仍保持2.5%的同比增速,增速比1—9月提高0.5個百分點。④這意味著全國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流通業的興旺、活躍與繁榮。
二、構建我國糧食“雙循環”新格局勢在必行
隨著我國進入發展新階段,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既帶來難得的新機遇,也帶來嚴峻的新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給世界帶來嚴重風險,這迫使一般資本的邏輯、市場的邏輯,不得不在一定時期讓位于政治的邏輯。加之貿易保護和單邊主義,以及各類摩擦、沖突和貿易戰的加劇,使經濟全球化逆行,大國之間博弈也日益劇烈,造成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給我國農業糧食產業帶來沖擊和風險。其應對的根本之法,就是構建我國糧食“雙循環”新格局。
(一)構建糧食“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內涵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于改變,于變局中開創新局,首次提出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方略。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⑤此后他又在多個場合對構建“雙循環”新格局進行深入闡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產業鏈、供應鏈和物流鏈遭受沖擊,產業鏈受損,物流鏈受阻,供應鏈受害,甚至“斷鏈”等,致使原有的運行秩序、競爭與合作邏輯,都發生了或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是貨物供應鏈斷裂,“倒逼”各國深度調整或重構供應鏈;二是市場壟斷加劇,遏制經濟發展活力;三是疫情下消費方式與生活方式趨于“內向化”,致使多在戶外活動的服務業包括餐飲業、旅游業、娛樂業等趨于蕭條;四是揮舞霸權大棒的國家,必然更肆無忌憚地大搞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
深入觀察和研究上述四大變化,明顯可見,疫情下出現的新問題、新形勢、新挑戰異常錯綜復雜,使經濟賴以發展的秩序失去了作用,同時加劇了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且帶有中長期性。基于此,構建我國糧食“雙循環”新格局勢在必行,這是一項涉及糧食生產、供應、流通和消費等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推動農業糧食產業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新方略。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重大的保障糧食安全的新方略,還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決策和戰略部署。
(二)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需要實施的戰略舉措
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必須多措并舉,堅持實施糧食安全新戰略和“雙輪驅動”戰略,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全力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
1.堅持實施糧食安全新戰略
全面堅持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是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的根本之策。我國2013年確立和實施的“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與當前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是一脈相承、內涵相通的。
首先,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保障糧食安全乃至國家整體安全的重要決策和部署。“新戰略”特別強調,糧食安全必須立足國內,必須確保糧食自給,特別是口糧絕對安全,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主要裝自己產的糧食。這一指導方針的實質和核心在于保障國家糧食的主動權,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基礎。
其次,更多強調頂層設計。即要從全局和中長期高度理解和謀劃國家糧食安全,尤其要適應我國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以及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的需要。按照我國城鎮化發展目標,未來將有數億農民變為市民。同時我國不僅人口規模逐步擴大,而且中產階級群體比重顯著擴大,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糧食需求總量將持續增長。從中長期視角出發,我國糧食將呈緊平衡態勢。
最后,我國長期堅持實行立足國內資源、自力更生為主的糧食基本方針,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調整和改革。糧食安全新戰略更進一步強調了三點:強調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強調數量質量并重,更加要求農業糧食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糧食等農產品質量效益;強調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統籌兼顧,更加注重轉變農業糧食發展方式,發展節水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促進永續發展。
綜合上述,糧食安全新戰略的要義就是,構建完整的國內糧食產需協調、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實現平衡發展的格局。或者如前所述,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上,而且主要裝自己的糧食。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閉關鎖國、拒絕對外開放。恰恰相反,要更大地打開國門,把適度進口明確為一個組成部分。這與實現國內國外糧食大流通相配合,是完全一致的。
2.堅持實施“雙輪驅動”戰略
所謂“雙輪驅動”戰略,就是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從糧食產業視角看,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是適應國際激烈競爭的大勢所迫,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民生所系,還是保障糧食安全乃至國家整體安全的形勢所需。當然,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必須放在自主創新、增強新動能和核心競爭力的基點上。
首先,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五大轉變。一是促進農業糧食發展方式轉變。從以糧食規模擴張為主導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向以質量效益為主導的質量數量并重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二是促進農業糧食結構轉變。包括糧食品種結構、種植結構和分布結構,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武器打好種子“翻身仗”,培育繁殖出農業糧食生產的“芯片”,同時要重視對小雜糧及木本糧油產業的開發研究。三是促進要素資源配置方式轉變。從以傳統要素投入主導型發展,向以創新要素投入主導型發展轉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四是促進流通模式轉變。借助數字信息技術推廣普及“互聯網+”平臺,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等“三鏈”統籌配置,協調發展。五是促進創新主體轉變。從糧食產業經濟部門以專業科技人員的“小眾”為主,向專業科技人員與企業、民間科研機構的“大眾”相結合的創業和創新轉變。
其次,要依靠體制機制創新創造優良環境。即建立健全要素優化配置和流動的優良生態系統:一是創造各種不同類型新主體之間協同互動、要素順暢流動、高效優化配置的大環境條件;二是構建開放高效的創新網絡,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以促進“雙創”活動;三是構建資源統籌配置機制,進一步探索創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制度,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四是探索創新農業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圍繞廣大民眾關心的養身養生養老事業,為民眾提供優質糧食及制品,使百姓能享有科學的健康生活;五是建立和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體系和保護創新的法律制度。要繼續深化改革、改善營商環境、調整和創造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激發創新活力。
最后,要實施“兩輪驅動”實現發展動能、路徑和目標的轉變。就達到糧食產業經濟的戰略目標而言,必須有力抓住“兩個頭”,有效推進“兩個藏”,即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深入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同時,必須辯證處理“兩端”的關系,以農業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需求側”升級為引導,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三個轉變”:在發展動能上,實現由以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撐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為主轉變;在發展路徑上,實現由各產業鏈分散經營向“產購儲加銷”一體化轉變;在發展目標上,實現由注重規模擴張向進一步集約集聚、降本增效、改善服務轉變,加快推動農業糧食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提高其全要素生產率。
3.處理好若干重要關系
從我國糧食產業經濟的實際出發,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必須處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國內與國外的關系;農業糧食產業與非農非糧產業的關系;糧食生產與糧食流通消費的關系;“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之間的關系;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的關系,三塊糧食版圖之間的關系;振興糧食產業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以及目前與中長期糧食安全的關系等。
三、建立健全國內穩定的糧食產需平衡體系
無疑,我國目前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然而,越是形勢大好,越要清醒認準糧食形勢。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不穩定的后疫情時期,建立健全國內穩定的糧食產需平衡體系至關重要。糧食產需平衡體系既包括糧食產銷區域間的穩定平衡體系,又包括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品種間的穩定平衡體系。這兩種平衡體系相互支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的基礎條件。
(一)我國糧食產需平衡狀況
1.全國糧食產銷地區分布結構現狀
目前,全國大陸31個省(區、市),根據其糧食產需情況,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塊版圖:第一版圖是余糧調出省、區,這一版圖數量趨于減少,目前只剩有6個,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柱石和基礎,或者說是“圧艙石”。第二版圖是糧食調入省、市,目前有7個。這個地區是我國經濟發達、市場發達、交通發達,以及商品糧需求量較大的地區,多年來輸入糧食的數量趨于增加,因而是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點地區。第三版圖是其余的10多個省、區,屬于糧食基本平衡區域。該地區資源豐富,基礎設施薄弱,糧食自給水平趨于降低,具有發展糧食生產的較大潛力。
深入觀察分析以上三塊糧食版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其背后隱藏著糧食資源配置方面的短板。從糧食地區分布看,糧食越來越向北方集中,即“南糧北移”。南方地區雨水豐、積溫高、土質肥,但一些農區糧食生產萎縮;而雨水少、積溫低、土質薄的北方地區,保障全國糧食安全的責任越來越重。又因為多種原因,不少地方出現耕地撂荒現象,造成了稀缺資源的浪費。對于這種自然資源配置不對稱及其浪費現象,若不盡快加以治理,不僅會給國家糧食安全帶來負面影響,而且不利于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從宏觀視角看,這是農業糧食“供給側”結構改革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怎樣科學、合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全國糧食產銷品種結構現狀
從糧食需求視角看,品種結構不平衡也是一大短板。就糧食品種而言,玉米由4年前的供大于求轉變為目前的供不應求,2020年以來玉米市場價格明顯上漲。大豆缺口量巨大,進口量高達八九千萬噸。主要用作口糧的稻谷和小麥,總產量稍大于需求量,但優質品種不足。這里要特別提出的是,品種繁多的雜糧迄今還未被置于應有的地位。像馬鈴薯、紅薯、木薯等“三薯”作物,谷子、蕎麥、燕麥、大麥等小品種谷物,綠豆、蕓豆、紅豆等豆類作物,以及茶子油、橄欖油、核桃油、板栗、紅棗、柿子等木本糧油植物等資源,都有待開發利用。
(二)有針對性地對三類糧食區域進行現代化治理
為建立健全國內糧食產需平衡體系,在更高質量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上述三類糧食區域進行現代化治理。具體目標為:通過適當宏觀調控措施,穩妥轉變“南糧北移”的趨勢;通過加大扶持力度,擴大余糧調出區的供給能力;通過發揮糧食調入區域的多種優勢,擴大區域的糧食產能,減少糧食調入量;通過科技創新增產更多、更優的農產品,有效提升區域內糧食自給水平。
1.大力實施具有共性的改革發展措施
我國三種不同的糧食類型地區,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不齊,資源狀況存量各異,但都面臨著同樣的時代任務,必須采取具有共性的改革和發展措施。主要包括:繼續深化完善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保護好利用好“天下糧田”;培育造就一批現代職業農民,解決好“誰人種田”問題;健全完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管好建設好糧食安全“圧艙石”的“天下糧倉”;發展新型農業合作制,擴大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與現代農業有效連接;探索“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農業糧食產業化、融合化發展路徑;落實糧食安全省長、書記責任制和考核制,提高糧食安全監管能力;深化以“供給側”為主線、滿足“需求側”升級的“兩端”發力的結構性改革;借助信息化、電子化技術推廣“網絡+”平臺的現代流通模式等。
這里,對“藏糧于地”戰略稍作闡述。所謂“藏糧于地”,并不是不生產糧食,而是通過養護提高土壤肥沃度,提高土地的產出率,提升優質糧食產能。為落實這一重大戰略,必須深化改革和創新土地制度。當前,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關于耕地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最嚴格節約耕地和最嚴格保護耕地。具體說,要守住18億畝耕地總量和15.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能減少。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必須與劃定城市開發邊界、生態兩條“紅線”協同開展。同時,在規范土地流轉中,要堅決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失等三條底線。⑥總之,不僅必須堅守住耕地的“數量紅線”,還要堅守住耕地的“質量紅線”。
2.對三類糧食區域有針對性地精準施策
針對上述三個農情和糧情各有特點、各不相同的地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使各個地區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為建立健全國內糧食產需穩定平衡體系作出貢獻。
首先,對于余糧調出區,要加大扶持力度,擴大供給能力。多少年來,這些省份奉獻擔當,為國家糧食安全立下大功,但至今仍然比較貧窮,財政困難的境況仍未根本改變。鑒于此,國家要制定和實施多種有力的扶持措施,加大對資金投入、信貸融資、科技創新、加工技術改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和創新鏈等協調發展,并以多種形式有效激勵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兩個積極性”,穩定、持續擴大糧食優質產能、提高糧食供給調出能力。這意味著,要提升余糧調出區國家級糧食核心產區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為高度發達的國家現代化農業糧食基地,更大地發揮國家糧食安全“圧艙石”的作用。
其次,對于缺糧調入區,要提高農糧地位,促進產業協調發展。這個地區具有經濟實力強、科技創新能力高、財政比較寬裕的優勢,但農業糧食的地位因為比較效益低而降低,糧食生產逐步萎縮,自給率隨之逐步下降。這個地區要處理好農業糧食與非農產業的關系,把農業糧食產業置于應有的重要地位,統籌各業協同發展。運用和發揮本區域的多種優勢,致力科技創新、科技興糧,提高農業糧食生產力和全要素生產率,擴大本區域的糧食產能,減少糧食調入量,力爭基本解決本區域內原籍人口的基本口糧需求。此外,開拓都市現代農業,積極發展現代化園藝業和規模化養殖業,增加優質副食品供應能力。
最后,對于糧食平衡區,要開發豐富資源,提升自給水平。這一區域宜農宜糧宜林,宜發展多種經營的資源豐富,但是山區多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制約發展,許多資源還在沉睡中。國家要積極采取支持政策措施,補足這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短板,特別要大力加強農業糧食生產、市場流通、倉儲物流、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糧食核心產區范圍,提高農業糧食資源利用率和生產率,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在注重提高大宗糧食產能的同時,還要發揮本地區雜糧、薯類、豆類以及木本糧油的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增產更多樣、更豐富、更優質的農產品。這不僅能有效提升區域內糧食的自給水平,而且有可能輸出一定量糧食。
3.建立健全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品種間的穩定平衡體系
同構建國內糧食區域間的穩定平衡體系一樣,構建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品種間的穩定平衡體系,也是確保“糧安天下”和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的基本條件。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是人民群眾的必需生活品,更是穩定市場價格的拳頭商品,要把建立國內三大谷物產需基本平衡置于優先和重點位置。
第一,從種植面積和總產量衡量,玉米、稻谷和小麥依次居全國第一、第二和第三位。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其中,稻谷產量4237億斤,比上年增加45億斤,增長1.1%;小麥產量2685億斤,比上年增加13億斤,增長0.5%;玉米產量5213億斤,比上年減少2億斤。⑦第二,從在民生和社會經濟中的用途看,稻谷和小麥主要用作居民的主食口糧,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和重心,必須保持絕對安全。目前我國稻谷和小麥的自給率保持在100%上下。玉米則主要用作畜牧業飼料和新工業原料,也必須保障國內產需基本平衡。目前玉米自給率保持在95%上下。第三,作為居民日用生活品的食用植物油,要通過廣辟資源,包括增產大豆、油菜籽、花生乃至木本油料,擴大食用油總產能和油源,提升食油供給能力。這里特別強調,為開發利用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優質、營養、保健食物日益增長的需要,要著力開發茶籽油、橄欖油、核桃油、牡丹籽和文冠果油等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產品,提升這一特色產業的競爭力、知名度、美譽度,使之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四、暢通糧食“雙循環”新格局的戰略大動脈
創新發展現代市場流通和現代物流產業,不僅是暢通國內糧食大循環,而且是暢通國內國外“雙循環”的大動脈。
(一)清除阻礙市場流通的各種“路障”
現代市場流通業和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農業生產是基礎,發揮決定性作用,現代市場流通業和現代物流業是關鍵。因為這個大產業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紐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當前,一要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限制。主要包括打破地方保護,消除各類行政藩籬和非公平競爭的限制,清除阻礙統一大市場流通的各種“路障”。二要普及推廣新業態、新模式。要鼓勵商貿流通企業采用電子商務等新興市場交易方式,實施“互聯網+流通”模式。三要支持商貿企業“走出去”。鼓勵流通企業與制造企業集群式“走出去”,開展境外營銷和建立倉儲物流網絡。四是創新流通市場監管制度。建立全程追溯體系,推行產品質量承諾制度。五是加大支持小微企業的力度。包括減免稅收、融資優惠等,為其創業創新減負,促使小微企業贏得發展的新未來。
(二)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流通的威力
我國市場體量超大。當今,我國已成為全球公認的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消費市場已躍居全球第二位。2019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增長42%以上。⑧與此相應,我國新建市場主體數量、質量同步提升,市場體量不斷擴大。在新動能“快強新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下,我國消費品市場迅速擴大。目前全國的市場主體超過1.0億戶,達到標志性新高點,更有蘊藏巨大消費潛力的14億多人口,其中購買力更高的中等收入人口有4億多,還有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⑨同時,在國內市場體量擴大的同時,“互聯網+”平臺與實體經濟日益相互融合,新業態普及推廣,諸如智能零售、產能共享等新業態都呈快速發展態勢。我國超大規模的內需消費市場,蘊藏著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與活力、動能與韌性、持續性和成長性。要通過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擴大農產品對外貿易,穩定農業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和物流鏈,促進其在后疫情時代保持行穩致遠的發展態勢。
(三)打通糧食“雙循環”新格局的戰略通道
構建以國內糧食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格局的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建立健全現代服務體系,特別是要建立高效、便捷、完備的現代糧食物流系統。構建“雙循環”新格局,必須以“鏈接”和“聯通”為紐帶,一個關鍵就是“通”,包括市場聯通、貨物暢通。不管是國內糧食大循環,還是國際糧食大循環,都是實物意義上的流動和流通,是無法替代的。基于此,構建糧食“雙循環”新格局,不僅需要健全和加強開放、穩定、安全、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和供應鏈,而且需要打造四通八達的現代物流系統,現代糧食物流成為現代市場經濟和“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必要環節和有機構成內容。
1.創新理念
這是打造現代糧食物流系統的前提。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糧食物流產業不斷向前發展,像糧食現代化碼頭、集散樞紐,以及“四散”技術等都取得許多成果。但是,糧食物流設施多處于分散、孤立、互不連接的狀態,還遠談不上形成了物流鏈。因此,必須轉變和創新理念,樹立“物流系統”的概念。所謂“物流系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資、包裝設備、裝卸搬運機械、運輸工具、倉儲設施、人員和通信聯系等各種相互制約的動態要素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簡言之,即把各個物流節點和元素,按照一定的規律連接為一個整體。例如,通過現代物流技術,把公路、鐵路、水路乃至航空運輸“無縫”鏈接為有機系統。
2.健全系統
這是打造現代糧食物流系統的關鍵。現代糧食物流系統具有社會化、集約化、系統性等特點。具備這些特點的現代物流系統,大都是由企業承擔完成的大物流職能,堪稱糧食“雙循環”新格局的大通道和大動脈。它提供第三方社會化服務,即采購配送物流和產品銷售物流服務。由于涉及多部門、多環節,所以必須具有系統性特征。在社會化服務的條件下,商業、倉儲、港口、碼頭、公路、鐵路、航空以及會展等各種孤立的物流節點,相互連接起來,貨物就順著已開掘好的渠道,在運輸工具的承載下流向目的地。如此,貨物按照一定的程序,環環緊扣,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化物流系統。
3.發揮功能
提高智慧物流的集成化、智能化技術創新能力,發揮更大的智慧物流系統功能。一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業利潤;二是加速物流產業的發展,成為物流業的信息技術支撐;三是為企業生產、采購和銷售系統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礎;四是使消費者節約成本,放心購物;五是提高政府部門工作效率,有助于政治體制改革。智慧物流可全方位、全程監管,使監管更徹底更透明;六是運用現代信息和傳感技術,以及運用物聯網進行信息交換與通信,實現對貨物倉儲、配送等流程的有效控制,有效提升自動化、可視化、可控化、智能化、系統化、網絡化和電子化水平;七是建立智慧物流園,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在建立健全物流網中,配置建立智慧物流園。借助它的共享系統、共享辦公、共享設備、共享車輛、共享人才,成為智慧物流網絡的樞紐,實現產業共享化、產業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具有這樣重要功能的智慧物流系統,無疑是糧食“雙循環”新格局的大動脈。
注釋
①陳文玲:《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與雙循環新格局的構建》,《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②牛瑾:《經濟復蘇的中國答卷》,《經濟日報》2012年12月28日。
③⑦《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 產量連續6年超1.3萬億斤》,《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1日。
④前瞻產業研究院:《2010—2020年前10月中國社會物流總額及增長情況》,前瞻網,https://bg.qianzhan.com/wuliu/detail/616/201209-72b9c318.html,2020年12月9日。
⑤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7月22日。
⑥《中國的耕地紅線是多少畝?保護耕地須嚴守這五條“紅線”》,土流網,https://www.tuliu.com/read-75479.html,2018年3月12日。
⑧《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40萬億元》,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cj/2020/04-28/9170777.shtml,2020年4月28日。
⑨《中國市場主體已達1.2億戶:留住青山贏得未來》,中國網,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20200604/5288694.shtml,2020年6月4日。
責任編輯:澍 文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of Grain Under the Great Changes
Ding Shengjun
Abstract:The outbreak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2020 accelerated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not been seen in the past century. China has developed steadily and the West has been hit hard. At a time whe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world that have not happened in a century are intertwined and converged, and also a time when fighting against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s becoming a normal situation, China must plan and build a new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of grain with a strategic vision. To adapt to this, we must take major strategic measure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basic balance system of domestic grain production and demand, and put the new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of grain on the strategic basis of domestic grain circ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take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promote the modern market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so as to smooth the main artery of the new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of grain.
Key words:great changes; food security; new pattern of "double circulation"; balance of production and demand
收稿日期:2020-12-10
作者簡介:丁聲俊,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北京 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