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 賈孝敏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對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也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富強。當前,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過程中面臨著一些問題,其中包括外來文化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沖擊、對待傳統文化缺乏辯證意識、缺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等。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做到客觀對待外來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活動,從而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中華民族
中圖分類號:G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3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當代價值
文化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種類多、范圍廣。“中華”“優秀”和“傳統”三個詞語分別是從地域、是否有利于社會發展和時空跨度三個方面對文化作出的分類。
從地域方面來說,文化可分為中華文化和外國文化。中華文化以儒學為代表,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其一是思想、語言和文字,其二為古代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三為人們在茶余飯后創造的書法藝術、音樂雜技、棋類、民俗等。文化是有好與壞、對與錯之分的,好的、對的文化就是我們所說的優秀文化,是從泥沙俱下的文化大觀園中舍棄糟粕而保存下來的精華,是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
傳統文化有三個特性,分別是歷史繼承性、階級性和民族性。能夠在無意識中影響人們的思想活動和行為方式的特性[1],就是傳統文化的歷史繼承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可以表現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可以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和牽引力。而落后的傳統文化對社會的進步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會產生一種與社會前進方向相反的力量,從而影響社會的發展。此外,傳統文化也具有相對性,它與現在相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之前就已經發生或者存在的文化,它在我們談論之前就已經出現,因此,傳統文化就是過去已經有的、歷史沿傳下來的文化。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過去已經有的文化,而且這些文化能夠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光輝的歷史,展現人類和社會文明,在歷史和時代發展的今天仍然適用,并且能夠證實社會發展規律。
中華文明是唯一從古延續至今沒有中斷的文明,也正是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造就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文化是國家不斷發展壯大的見證,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錄了國家的發展歷程,所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當時處于迷茫時期的中國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民貴君輕”與“群眾路線”、“和合”思想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天人合一”與“科學發展觀”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與現階段我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表現,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運用。
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而深刻地涵蓋了我國發展至今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和文化思想,在各個不同的時期,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精神指引。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也正是因為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引,才使國家變得更強大,因此我們要樹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
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承認其他文化的優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據突出的地位,讓我們更相信自己的文化。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等相繼傳入我國,也并未取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是以包容的態度吸取其他文化的精髓,并豐富自己的內容,使自己變得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其優點,讓中華兒女信心滿滿。
2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面臨的問題
2.1 外來文化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沖擊
現代社會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計算機、互聯網以及5G網絡等新興技術在文化領域迅速滲透,文化交流傳播在各個國家更加快速,形成了世界文化繁榮興盛的場景。但在文化交流傳播的同時,外來文化或多或少會影響我們的思想理念和為人處事的方式,比如我們在打招呼時會突然說出一個英文單詞替代漢語[3]。一些人對中秋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不感興趣,不會包餃子,并且認為京劇、皮影、古建筑等傳統藝術枯燥無聊,但盲目追崇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節日,追求他們認為很新潮的生活。此外,一些青年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尚未形成時期,對外來文化不分優劣全盤接受,盲目地追隨外來文化,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文化斷層。一些西方國家企圖通過互聯網傳播他們的思想文化,加強文化滲透,這也可能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沖擊。
2.2 對待傳統文化缺乏辯證意識
在面對傳統文化的時候,需要我們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采用辯證的方法,全方位、深層次地分析傳統文化,切不可片面看待[4]。中華文化的產生、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產生于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期。由于其產生的時代具有特殊性、保守性,其受封建主義思想的影響,與當前時代要求存在差別,所以說當時的傳統文化在今天看來是有歷史局限性的,需要我們有選擇地接受和學習。如今,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我們必須結合時代的發展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全面充分地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5],分清楚哪些是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優秀文化,哪些是落后腐朽的文化,并使那些優秀的文化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不能盲目地直接照搬傳統文化,而是要辯證地去看待,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要學會吸收其精華,舍棄其糟粕,使優秀傳統文化在現階段發揮更大的價值。
2.3 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夏、商開始延續至今,我們常說的農歷就是從夏歷傳承過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久不衰,熱愛祖國、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等文化傳統能夠持久發力,持續不斷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但是傳統文化由于自身的傳統特性,即它產生于距離我們比較久遠的年代,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距甚遠,致使我們不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只能夠通過書本、影視、雜志等感受其豐富的內涵。這種脫離實踐的間接學習方式[6],不利于學生快樂地參與其中,也很難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或多或少會影響我們的認識程度,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僅僅通過自身的學習而不借助任何外在的力量,很難深刻地領悟傳統文化。此外,由于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其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系統、具體的結構形式,致使學習傳統文化缺乏技巧,學習效率有待提升。
3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實現路徑
3.1 客觀對待外來文化
全球化和多極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變得日益緊密,中國也不例外,正在積極融入這個世界中。因此,我們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不能迷失自己[7],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以世界為國家發展的主心軸,按照自己的思想、路徑發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傳播是全球化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們不能阻礙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對待外來文化,我們能做的只有吸取其中的精華部分,舍棄不利于自身發展的落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觀園中,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保持認真負責的態度,使外來文化為我所用。這里所說的吸取精華并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8],不是崇洋媚外,不是肯定外國的一切文化,否定本國的傳統文化,而是客觀地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舍棄不利于自身發展的落后文化也不是閉關鎖國、閉門造車,而是合理地學習西方的優秀文化,使國內外的優秀文化聯系起來,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提供不竭的動力。此外,國家要制定有關法律法規,限制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因此,我國要規范文化市場,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保護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3.2 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要認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吸取其精華成分,傳承那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適應現階段發展目標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留在新時代,與時代并行,并充分發揮其價值,豐富我國文化的內容,增強文化自信。從古至今,我國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包括達則兼濟天下的深厚愛國情懷,尊重教師和遵守道德的尊師重道之情,以和為善、包容萬物的和善包容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儉以養德的勤儉持家之德等。還有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為祖國爭光,保衛著我們的祖國,他們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此外,優秀傳統文化還要走出國門。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優秀文化、文明成果,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戲劇、民間技藝、八大菜系、四書五經等,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讓世界人民投來了欣賞的目光,為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傳播提供了路徑。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積極幫助其他國家抗擊疫情,捐錢、捐物資、提供醫療援助等善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與責任擔當,也在無形之中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也只有人民群眾能夠擔負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言行舉止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3.3 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活動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家庭教育、學校教學活動、課外實踐等,其中學校教學活動對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注重學校教學活動,通過課堂教學,促進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9]。
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尋找生活素材,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敢于想象,讓他們將自己的想法與日常生活場景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在講授漢字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時,可以將單個漢字符號與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記憶,如此,教師的教學成效,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寬度都會得到提升。讓學生認識到漢字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和生活的關系應緊密聯系起來不是教學的唯一目標,還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漢字的有用性。
其次,要改進教學的方法。我們要給學生提一些建議,可以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抑或和班級同學合作學習,從而讓他們勇于探究學習方式,采用良好的協作學習方法,并學會自主思索,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當注意合理分組,形成健康的分組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提倡“組內異質”“組際同質”。
最后,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利用和認知發展規律、動機規律、注意規律、遺忘規律等,合理開展教學活動。
4 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來說都至關重要,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要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與自豪感,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苗青.如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J].科學咨詢,2021(2):154-155.
[2] 何曉晴.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J].決策探索,2020(6):84.
[3] 馮楊.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路徑及意義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0.
[4] 王忠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培養學生文化自信[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4):59-60.
[5] 王楠.新時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9.
[6] 趙淵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生態智慧[N].人民日報,2021-11-12(009).
[7] 溫雪婕,李景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的三維探析[J].今古文創,2021(43):127-128.
[8] 盛峰.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校體育教育改革[N].中國文化報,2021-11-10(003).
[9] 沈湘平.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要成為先行者[N].人民政協報,2021-11-10(009).
作者簡介:王馨(1995—),女,河南安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賈孝敏(1977—),女,貴州貴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307850190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