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娟 許天陽
摘 要:繡球燈舞以歷史悠久、“根脈”清晰、造型表演獨特享譽民間舞壇,可見它的影響之大,流傳之遠。此舞在各種節慶活動中都能表演,并能和舞龍、高蹺融為一體。證實了它的使用廣泛性并彰顯人們的信仰,表達人們的愿望,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流轉等,傳承過程中后繼無人、資金不足等成為最大的難題,面臨失傳危險。本文對傳承發展中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并從建立行之有效的傳承方式、融入時代精神、搭建開放的傳播平臺、厚植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幾個方面進行了傳承方式及手段的闡述。以期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可以借鑒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繡球燈舞;傳承;發展
一、繡球燈舞概述
1.繡球燈舞的起源
繡球燈舞始于清代康熙初年,發源地是齊河縣祝阿鎮官莊村,當時村里辦社扎彩藝人徐東文在繡球燈內安上轉子插上牛蠟燭點燃,指導著年輕人手舉繡球燈表演,無論舞者怎樣舞動奔跑,繡球燈的蠟燭始終朝上燭火不滅,令人叫絕。后來,村里出現了一位武秀才,他在燈舞中融入武術套路,增添了跨虎、金雞獨立、掃蕩腿、眾人手持雙燈表演等武術套路,其氣勢威武,充滿陽剛之氣,很快風靡于黃河兩岸。為了更好表達老百姓祈求太平過好日子的愿望,村里的文秀才又設計出手持繡球燈排列“天下一品”等字的舞蹈題材,并最終將表演者確定為8人16只燈,使繡球燈舞成為一種有音樂伴奏且較為成熟系統的民間舞蹈。當朝宰相劉墉曾經題詩一首大為贊嘆“故里鄉人稠,燭燈死似龍游,祝阿獨一秀,官冊村史留。”
2.繡球燈舞的生成條件
(1)歷史條件
三百多年前的清代初年,社會經歷了動蕩變革之后迎來了相對“繁榮的蒼前時代”。為了慶祝這種相對安定的生活,在農歷正月十五初春節后,真誠而富有同情心的村民們陸續組織了起來,那里的燈籠表達了強烈的愿望,祈求好天氣,安居樂業,官莊繡球花燈舞就誕生于這個時代。
(2)精神需求
獨特的繡球燈籠舞反映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和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繡球花是吉祥、財富和完美的象征,可以消除惡魔,吸引和睦與祝福,燈籠象征團圓與喜慶。繡球燈舞蹈正是可以承載人們一切愿望的紐帶,所以被人們喜愛與傳承。
3.繡球燈舞的藝術特點
(1)制作工藝
繡球燈由一個內環和一個外環組成。內圈和外圈均由八個竹圈組成。內圈由一個小球中的八個小圓圈組成。然后在球上留個口以點燃蠟燭,用氈紙將球粘到該區域的其余部分,用白色粉末涂上油漆,然后用五種顏色將其涂成彩色球。轉子固定在彩球中,蠟燭可以插入轉子的底部。繡球燈的外圈也被綁成一個帶有八個大竹環的彩球。用繩子將小球掛在里面,這樣小球就可以在大球中自由旋轉,然后用彩色紙固定大球,外框用紙花包裹并裝飾,從而得到繡球花燈制成。
(2)服飾道具
在正式的表演中,所有的燈籠舞者都著武生的裝束。頭戴英雄鬢,腰系絲帶,腳登皂靴,每人雙手各持一燈。官莊村自古就有武術傳統,表演者結合武術動作不時表演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技巧。但是,無論舞者如何表演,繡球中的蠟燭總是朝上,燭光不會熄滅。
(3)舞蹈風格
表演者要求腿功、手功、腰功高強,、舞蹈動作以抖燈、胯虎金雞獨立、旋轉跨步等為主婉轉飄逸,疾緩有致。武術如蹲步、跨步、跳躍、旋轉、搭人梯等造型,表演起來威武雄壯、豪放優美、氣勢恢宏。舞蹈和武術融為一體,剛柔相濟、威武雄壯。
(4)伴奏樂器
表演時用螺號、嗩吶、笙、笛等民族樂器以“將軍令”“備馬令”等為曲牌,用大鼓、扁骨、大鑼、小鑼、鐃鈸等樂器以“急急風”“長行”等鼓譜為主要伴奏,烘托出喜慶、熱烈、歡樂的氣氛。尤其是晚上,當夜幕降臨時,伴隨著嗩吶聲、鑼鼓聲、燭光的繡球燈籠隨著音樂而舞動。
(5)表演形式
進行繡球燈籠舞需要演員迅速行動,因為他們跑得快并且消耗大量的體力,所以他們大多數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演員們至少由八名年輕人組成,每人手里都舉著一盞繡球燈勁舞,充滿了青春和活力,完美地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喜悅和熱愛。最初,舞蹈程序比較簡單,演員只跑“單雙剪子股”和“串花”。后來,舞蹈燈籠的套路被編入武術動作中,例如“踢腳”,“掃襠腿”和“鷂子翻身”,并增加了“四門格斗”套路。舞蹈與武術相融,一剛一柔,一靜一動,極大地豐富了舞蹈的表演性。
二、繡球燈舞在當代的發展現狀
1.地方政府的支持
2008年齊河縣為了保護這繡球燈舞,由齊河電視臺“齊河方圓"節目組,出資拍攝了一組關于繡球燈舞的專題片,采用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原汁原味地展示了繡球燈舞的表演形式,揭示了燈舞的民俗內涵,弘揚了民俗的美,體現出政府文化部門對民俗民間藝術的重視。但是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影響達不到預期效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每年組織的節慶活動也有繡球燈舞的表演,但是僅限于本地或者附近地市,影響面較小。
2.傳承人的推動
在繡球燈舞的發源地——齊河縣祝阿鎮官莊村,宋傳才一家是有名的“繡球家庭”。宋傳才是繡球燈舞第十代傳承人,自小受家庭熏陶的他,酷愛跑燈、舞龍,最大的愿望就是登臺表演。如今的宋傳才,已經是村里的“老戲骨”,經常參加縣鄉大小演出。2013年,官莊村村民在泉城海洋極地世界進行了第一場商業演出,那場演出共收到演出費3000元。有了經費來源,隊員們干勁更足了,他們又廣泛宣傳,外出表演。 2016年一年,他們就收到了30余個村和企業的邀請,收入近5萬元,但是僅靠傳承人的推動,繡球燈舞的發展還是受到很多局限。
三、繡球燈舞在當代傳承發展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傳承方式多以自覺自發,缺少規劃指引
繡球燈舞作為傳統民間舞蹈,有著幾百年的久遠歷史,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民間藝術文化,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去學習與發揚。繡球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和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長期以來以興趣、娛樂、消遣為傳播導向的自覺自發的傳承方式為主導,缺乏以市場和文化為導向的傳承理念,導致這種藝術形式在把握市場脈搏、塑造文化品牌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和不足。
2.舞蹈內容缺乏時代氣息,新鮮活力不足
傳統的繡球燈舞主題多是與祈求平安,歡慶收獲等聯系在一起,與新時代的生產生活結合不夠緊密、與人民群眾精神訴求不夠合拍等,缺乏時代元素、時代活力,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的變化,缺乏活力的舞蹈傳承必然會受到新思想、新理念沖擊。
3.傳播范圍受困地域限制,受眾群體較小
2013年,官莊村村民在泉城海洋極地世界進行了第一場商業演出,此后陸續有一些演出,但是沒有形成規模,時間上也不固定。縣里每年的正月十五組織的文化節中也有表演,但是表演范圍僅限于本地,受眾群體也多是中老年,且多數只看不舞。目前現代傳媒影響著傳統藝術的發展進程,祝阿繡球燈舞在宣傳模式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微信推送和商業化演出比賽等,但是力度不夠,效果不明顯,沒能“走出去”。
4.表演隊伍面臨后繼乏人,瀕臨失傳境地
繡球燈舞長期以來都是“口傳身授”的傳統傳承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藝高強的老藝人相繼謝世或已經年老體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中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農村空心化情況嚴重,導致傳承后繼無人。早年間的重男輕女觀念,限制了人員的選擇,使繡球燈舞的表演形式和手法都只適用于男性,且體力要求高,傳承起來也是困難較多。
四、繡球燈舞傳承發展的建議
1.堅持多方參與,建立行之有效的傳承方式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實現跨越,他們更加渴望有高質量、高水平、更豐富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來滿足這方面需求。建立地方政府和社會多方協同、彼此銜接、行之有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機制尤為必要。文化涉獵的范圍廣泛,而與群眾聯系最密切、最能夠激發文化活力的,無疑是文化消費領域,這也是倒逼文化創作、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來源。通過市場牽引的強有力手段,為群眾呈現豐盛的文化大餐。
2.堅持創新融合,賦予彰顯時代精神的舞蹈內涵
齊河繡球燈舞2006年被收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后繼無人和資金不足還是沒有得到解決。面對困境,可以考慮改創繡球燈舞的制作工藝,例如改進表演形式和手法,針對傳男不傳女的現象,可以創編出一套并不復雜,體能消耗較小的適合女性以及男女表演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繡球燈的制作工藝上也可以進行改良,創作出更利于手持舞動的表演道具。在音樂與主題上可以推陳出新,融入時代音符,將和諧、發展等的時代主題融入舞蹈。
3.堅持多管齊下,搭建現代開放的傳播平臺
如今,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是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年輕一代對互聯網的需求與日俱增。可以充分運用社交公眾號等,多渠道、全媒體對繡球燈舞進行廣泛傳播,從而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繡球燈舞。可以開設相關的課程學習,改變傳統“言傳身教”的學習方式,通過互聯網,使有興趣的愛好者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打破傳統的村落間的表演,多參加一些文化藝術節等優質的比賽,借國家大力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將山東齊河祝阿繡球燈舞更好地傳播。
4.堅持以人為本,厚植賴以生長的文化土壤
面對當前老一輩的傳承藝人體力不支,新的傳承藝人資源匱乏的現象,除了擴大影響吸引愛好者,尋找傳承人之外,還要厚植繡球燈舞文化的發展土壤,在發源地培養濃厚的文化氛圍。例如可以定期開展繡球燈舞的文化宣傳和展演,使繡球燈舞不局限時間與地點,讓當地村民將繡球燈舞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隨時隨地想舞就舞。定期開展討論交流會,讓村民自發自覺,有好的發展思路主動提出并交流,為繡球燈舞傳承發展建言獻策,對傳承保有一份“使命感”與“責任感”。
五、小結
齊魯大地,孔孟之鄉,傳統文化積淀深厚、內容豐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山東的民間舞蹈以動律奇特、風味濃烈的動作語匯,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的舞蹈形式形象生動的表現了齊魯大地數千年傳承不斷的人文風情。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沖擊下,許多民族民間舞正在面臨活力衰退、后繼乏力的困境。實施文化強省戰略,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是山東省“十四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努力為優秀地方舞蹈文化厚植成長土壤、融入時代音符、賦予新鮮活力、擴大傳播影響、開啟“市場化”傳承之路,創造更多群眾表演、表演群眾的優秀民間舞蹈作品,充實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為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弘揚貢獻積極力量,是時代課題,更是群眾期盼。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2]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李群.齊魯非物質文化叢書一傳統舞蹈[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8.
[4]張治國.山東繡球燈舞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5]顧曉瑩.黃河之濱“繡球燈舞”藝術的調查報告及思考[J].大舞臺,2010,02.
[6]劉輝.非遺傳承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相結合遇到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北方文學旬刊,2018,(26).
作者簡介:齊娟(1981-),女,單位:山東英才學院,所在城市:濟南,職稱:副教授,學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舞蹈、音樂理論;幼兒舞蹈基本功訓練;幼兒舞蹈創編。
292450170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