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翠蘭
摘? 要:近年來,社會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我國正在逐漸步入現代化的信息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使得他們更加關注精神文化水平的發展,初中歷史是講述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綜合性學科,其在傳授基礎知識、培養核心素養、陶冶情操以及樹立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等多個方面都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農村由于其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較為緩慢,使得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對歷史學科的理解較為不足,導致其教學效果不顯著。本文將立足于農村初中歷史課程,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此完善農村的教學現狀。
關鍵詞: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現階段,在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教學背景下,我國《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初中歷史的教育目標是讓初中生感受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在經濟與科技上的過去與現在,感悟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培養他們產生一定的愛國主義與情懷。”但是,農村初中歷史的教學現狀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其主要其原因是歷史教師師資不完善以及教學設施短缺等問題。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要求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優化教學設施,創新教學手段與模式,進而不斷影響農村初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運用媒體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各等級學校的學生愿意積極主動的學習某項知識,都是建立在對該知識濃厚的學習欲望與興趣上的,這也充分說明了只有興趣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1]。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以及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強烈的學習欲望、準確的學習目標,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時的重大動力,只有保持這種帶有愿望的學習,才能確保學校的教育工作與學生的學習工作保持一致,二者共同進步的影響我國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2]。”由此可見,沒有興趣,學習就沒了靈魂。初中生受年齡與認知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正值青春期,正是身體與心理發展的快速時期,他們渴望獲得知識,并且希望學校教師開展的教學工作是充滿趣味的。農村由于經濟與科技發展較為落后,過去的教學設施不夠完善,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有待提高。但是,近幾年,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我國教育教學事業更加關注農村地區的發展現狀,立志于提高農村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良好品質,積極主動的將教學設施與媒體技術投入到農村學校,縮小農村與城鎮的文化差異,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此,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利用媒體技術,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初中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可以使用超級解霸等軟件對那些儲存著歷史資料的錄影帶、音頻、CD進行剪輯,將其制作成歷史課件,將教學內容以圖片、視頻或動畫的形式展示給農村初中生,讓他們直觀的感受抽象的歷史事件,以此更好的理解相關知識。以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網絡上搜集《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的影片、視頻或圖片,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相關內容,以此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吸引農村初中生的注意力,轉變以往單純的說教式或灌輸式的課堂,積極、有效的調動農村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二、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
在應試教育的弊端影響下,大部分農村初中歷史教師過于注重自身的主導地位,一直把持著課堂的主體,將歷史知識或內容以自己的方式傳輸給學生,并沒有深刻的分析學生目前的接受程度或理解水平,進而導致他們只是被動地接收內容,很難發揮創造能力[3]。現如今,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農村學校和教師所接受并采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創造性,主張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應該還課堂主體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以及課堂活動的組織者,進而讓學生產生濃厚的班級歸屬感與參與感,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自覺動腦、動手、動口的大膽探索相關知識。農村,由于其自身的地理環境,導致他們在接受教育新理念時有一定的偏差,少數教師還是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弊端影響。對此,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仔細觀察社會中教育事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新型教育理念的出臺,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注重初中生在歷史課堂上的情感與態度體驗,讓他們在有限的知識課堂上,感受無限的思維跳躍,切實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與創造性,不再主導課堂時間,還課堂主體給學生,讓他們自行通過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的形式,利用自己的上課時間,以此選擇更加符合他們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以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鴉片戰爭》一課為例,教師應該將教學模式從原本的“教”轉變為怎么引導學生“學”,切實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讓學生們自主閱讀課文,并提出以下問題:“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戰爭的結果如何?”讓他們在閱讀完畢后小組合作的回答這些問題,以此在問題的驅動下,讓農村初中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此提高學習質量。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不斷完善與發展的教學背景下,我國教育教學事業要求各等級學校的各科教師不應該將教學目標歸類為簡單的教學任務,而是將其總結為具體的學的效益,要確保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教學內容的傳遞,可以指導學生的生活,并且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與創造能力。農村雖然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較為落后,但是其具有自身獨特的教學環境,具有一定的教學效益,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對此,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不斷創新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手段,立志于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效率,最終促進初中生的全面和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韓素琴.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中學教學參考,2020.
[2]劉輝.疫情影響下農村學校初中歷史線上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遼寧教育,2020.
[3]華素香.淺談農村教育需求下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吉林教育,2020.
109950078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