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章 薛銀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其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力量源泉,我國正逐步形成相應的保護理念和發展方式,但傳統的保護模式正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加強非遺數字化保護對促進非遺傳承、非遺安全、非遺傳播和非遺開發意義重大,應重點圍繞基礎數據采集、非遺保護數據庫建設和運營、數字化內容創作以及數字化資源利用等方面展開,以促進我國非遺數字化保護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保護;新時期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4-097-03
【本文著錄格式】姚國章,薛銀.非遺保護面臨的挑戰與數字化保護的重點[J].中國民族博覽,2021,12(24):97-99.
基金項目:2020江蘇省文化和旅游重點科研課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創新研究”(20ZD03)。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作為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在千百年的歷史演進中,如何做到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現實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倒逼,我國正迎來全面的數字化時代,傳統的保護手段已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實現非遺保護的轉型。切實把握非遺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機遇,大力促進非遺數字化保護,是當前非遺發展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需要厘清思路、務實推進。
一、非遺保護的發展以及面臨的挑戰
有關非遺保護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措施一直是非遺發展的熱點,討論非遺的數字化轉型必須從非遺“保護”的基本問題入手。
(一)對非遺保護的理解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保護”被定義為“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1]。從這一定義包含三層含義,第一,“保護”是非遺生命力的源泉,離開保護,非遺的生命就難以為繼;第二,“保護”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涵蓋從確認到振興的一系列過程;第三,非遺的“保護”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其中針對非遺的各類教育活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國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2]中明確指出,非遺保護的工作目標是要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國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揚。非遺保護的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這一意見明確,非遺保護的具體任務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要認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二是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三是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四是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
(二)非遺保護的基本理念
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對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理念,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以人民為中心。非遺來源于人民,也服務于人民,因此,非遺的保護必須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自覺做到“以人民為中心”。
二是見“人”見“物”見“生活”?!耙娙恕笔羌幢Wo“人”——保護傳承人和非遺受眾;“見物”即保護“物”——保護自然物、文化物和時間空間物;“見生活”即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存續、在生活中發展、在生活中讓民眾受益[3],非遺只有做到活態保護、活態傳承和活態創新,才能充分體現出它的歷史價值、時代價值、文化價值和創新價值。
三是多元性和一體性兼顧。非遺與不同區域、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不同影響因素緊密相關,表現出千姿百態、爭奇斗艷的多元文化特征,同時非遺在維護民族團結、增進社會和諧和加強文化認同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一體性”作用。
四是繼承性和創新性統一。繼承是非遺生命力得以延續的基本保證,在繼承中不斷創新,融入新的技術、新的思想和新的創新,使非遺在發展中歷久彌新,讓浸潤先人智慧的種子在新時代的土壤中開出更加艷麗的花朵。
(三)非遺保護的主要方式
我國在較長期的非遺保護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了三種保護方式[4]。
一是搶救性保護。以“搶救第一”為基本出發點,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綜合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保護的目的。2017年開始實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用數字多媒體等手段,以口述片、項目實踐片和傳承教學片等多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方式,記錄和保存了數以千計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所承載的精湛技藝、時代記憶和歷史回憶。
二是生產性保護。這一方式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和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5]。這一保護方式適用于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實施,主要通過堅持政府引導、鼓勵社會參與、發揮專家作用和加強指導檢查等四個方面予以推進。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國在非遺的生產化保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較大程度上實現了非遺傳承、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有機統一,使非遺深深扎根在火熱的當代生活沃土之中,迸發出強大而又蓬勃的生命力。
三是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并經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設立的特定區域[6]。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共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4個,涉及省份17個[7]。與此同時,全國21個?。ㄗ灾螀^、直轄市)也設立了范圍不同、大小各異、具有鮮明特色的近200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四)非遺傳統保護模式所面臨的挑戰
非遺保護一直是非遺發展的重要任務,但在保護的實踐中,傳統的保護模式遭遇多方面的現實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和資金等保障支持。我國各地都先后發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但具體如何保護,還缺乏相應的可操作性強的措施做支撐,尤其是在針對非遺保護所必須的資金投入保障等方面存在較多實際困難,使保護的成效得不到保證。
二是非遺傳承人自身條件限制。我國各級非遺傳承人的年齡普遍較高,尤其是國家級的傳承人,前四批共計1986人中已過世近500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計1082位,2018年入選時的平均年齡為63.29歲,三分之一傳承人的年齡超過70歲[8]。由于年齡等原因,非遺傳承人在新技術的應用和創新發展方面存在較大的實際困難。
三是資金投入的困難。非遺保護必然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由于投資回報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單純依靠傳承人自身解決顯然不現實,必然影響傳承人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是傳統非遺保護的形式單一、技術落后。長期來,非遺主要的保護方式是通過書面進行文字記錄,但文字保護的形式有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對各類技藝和動作類的非遺傳承效果不佳。
五是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非遺保護運行機制。非遺保護作為一項涉及面廣、應用技術多、實施過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但目前尚缺乏一個由政府主管部門、非遺傳承人、社會服務機構和其他參與主體共同組成且分工明確、運作高效的模式。
從非遺保護面臨的現實挑戰來看,大力推進面向數字化的轉型,已變得十分必要和極為迫切,既需要對此開展深入的理論研究,又需要開展高效務實的實踐行動。
二、非遺數字化保護研究新進展
非遺數字化保護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相關的研究也較為豐富,但隨著新的數字技術不斷涌現、國家對非遺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以及實踐探索的不斷深入,非遺數字化保護的相關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本文對此展開前瞻性的分析和總結。
(一)非遺數字化保護及相關概念
非遺的數字化保護是建立在數字化技術支撐的基礎之上的,一般認為,數字化技術是指能將各類復雜多變的信息可被電子信息系統識別的二進制數據,并通過相應的算法輸出各種結果的一系列技術。在總結和吸收已有不同定義的基礎上,本文認為,非遺數字化保護(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綜合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和方法,通過非遺相關信息的數字采集、數字儲存、數字分析和數字傳輸,達到非遺數字化保存、呈現、復原和再生的目的,并以新的形態加以留存、新的視角加以理解、新的方式加以利用、新的需求加以開發。
非遺的數字化保護不是簡單的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而是通過數字化技術與傳統非遺的有機融合,并引入數字化的發展思維,實現非遺保護的數字化“蛻變”,使非遺保護邁進數字化新時代。毫無疑問,非遺數字化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通過數字影音等技術形成各種數字媒體文件,又要充分利用AR/VR、3D打印、動作捕捉、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實現非遺的數字化“存在”,做到虛實結合,融合共生,在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共放異彩、交相輝映。
(二)非遺數字化保護的重點
非遺數字化保護從實現的角度來理解,主要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數字、圖文、影視頻等方式進行保存和記錄,并以標準化的格式和規范化的流程實現傳承與應用。非遺數字化保護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抓手[9]。
1.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數據采集
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基礎數據是開展數字化保護的前提條件,需要根據相應的規范和標準進行數據的采集和整理,包括非遺名稱、種類、來源、創作者、傳承人以及包含內容等,部分是通過數字的方式進行采集,部分通過圖文、音視頻的方式予以記錄,并以數字化的方式予以保存。
2.非遺保護數據庫建設和運營
非遺基礎數據采集完成后按要求和規范入庫,成為非遺數據庫的基礎內容,并形成不同等級和用途的非遺專用數據庫,滿足各種類型的需要??傮w而言,目前非遺數據庫在數據標準、管理規范以及數據錄入等方面尚未統一,各地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一定程度上滯后非遺數字化保護的需要,必須及時補足這一短板。
3.非遺數字化內容創作
眾所周知,非遺需要活化傳承,但同樣離不開數字化記錄和保存,尤其是通過視頻等形式將非遺的歷史脈絡、展現場景、傳承人風采以及傳承故事等展現出來,對非遺的保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利用VR/AR、動作捕捉等各類數字化技術,創作出有特色、有創意以及有生命力的數字化內容,是非遺保護的長期任務,需要積極有效地加以應對。
4.非遺數字化資源的利用
非遺數字化保護一方面是為了讓非遺能歷經歷史的變遷得以不斷延續,通過數字化的手段讓非遺代代相傳;另一方面,非遺的數字化保護是通過數字化手段的應用,促進非遺資源能夠得到更好的利用。換言之,保護離不開開發,開發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非遺演進的兩個“輪子”。國際國內的非遺數字化實踐表明,兩者關系處理得當,必將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注入強勁的生命力。
三、結束語
非遺保護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命脈所在,我國已基本形成了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等三種保護模式,但傳統的保護模式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利用快速發展的數字化技術可以為非遺的保護帶來全新的模式和多樣的發展機遇,代表著非遺未來的發展方向。
非遺數字化保護對非遺傳承、非遺安全、非遺傳播和非遺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重點在基礎數據采集、非遺保護數據庫建設和運營、數字化內容創作和數字化資源利用等方面下功夫,同時需要解決數字化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可以肯定,非遺數字化保護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道路雖然充滿艱辛和曲折,但只要目標明確、措施得力、推進有序,就一定能為非遺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14 年版本[EB/OL]. (2014-10-01)https://unesdoc. unesco.org/ark:/48223/pf0000230504_chi.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EB/OL]. (2005-03-2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227.htm.
[3]馬思偉. 解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N],中國文化報,2019-03-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生動實踐[EB/OL]. (2020-11-05)http://www. ihchina.cn/luntan_details/21848.html,2020.11.05.
[5]文化部. 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EB/OL].(2012-02-14) https://www.mct.gov.cn/whzx/bnsj/ fwzwhycs/201202/t20120214_765156.htm.
[6]文旅部.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EB/OL]. (2020-12-04)http://zwgk.mct.gov.cn/zfxxgkml/zcfg/bmgz/202012/ t20201204_905345.html.
[7]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EB/OL].(2021-02-16)http://www.ihchina.cn/shiyanshi.
[8]韓業庭.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新增1082人[N],光明日報,2018-05-17(9).
[9]賈瓊,張曼琳.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 美術大觀,2018(3):128-129.
作者簡介:姚國章(1968-),男,浙江慈溪人,研究生學歷,南京郵電大學數字經濟研究所所長、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數字經濟和數字文化。薛銀(1985-),江蘇靖江人,研究生學歷,南京夫子廟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南京秦淮·非遺館館長,研究方向為非遺保護和管理。
366150190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