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瓊
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課堂以口語為主,輔以黑板掛圖,以靜態形象為主,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感到單調、枯燥。以電教為主體的“多媒體優化組合”課堂教學模式,具有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等信息同步的特點,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優點,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上形成沖擊力,學生的感觀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學生興趣的心弦,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通過向學生展示教學情景,讓他們沉浸在一片美的海洋中。
例如上《春》這篇課文時,分別展示了五幅圖片: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春人圖,展現了風柔柔,草青青、花燦燦、雨綿綿的畫面。讓學生欣賞時,朗讀配有音樂、文字、圖片,文字根據朗讀速度滾動,圖片隨著朗讀速度切換。音樂優美動聽,朗讀聲情并茂,畫面清晰逼真,它直觀形象地展現課文的藝術形象美、意境美 、語言美,讓學生感受“春光燦爛”“春意盎然”的同時,感嘆“春”的美麗,喚起美的情趣,撥動美的心弦,得到美 的熏陶,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傳統的課堂教學,老師所能傳達的知識非常有限。除了課本上的知識,教師在開闊學生視野方面局限于教師自身知識儲備。盡管教師可以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然而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有些知識也不是通過語言可以傳達。多媒體技術作為知識的載體,網上有大量的課件交流平臺,教師可以輕松獲得極大地信息量,這樣就可以極大地豐富課堂內容及知識,在課本之外向學生展現更為廣闊的視角。課文中的許多事物,由于年代久遠,時空限制等,使得學生學習課文時,很難把握住作品的意境。利用多媒體能為閱讀教學提供詳實的背景資料,使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幫助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
例如教學《衛星比武》一文時,這是一篇科技說明文,要求學生掌握偵察衛星、資源衛星、導航衛星、氣象衛星、通信衛星、營救衛星這幾種人造衛星的外形特點和用途。為了便于學生掌握這些高科技知識,我課前上網查閱、搜集了大量國內外關于人造衛星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建立了一個資料庫,根據學生的閱讀需要提取相關的資料。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還拓展了知識面,了解到了國內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學生從情感上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愛科學的教育,同時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信息空間。
三、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對世界的認知是具象化的,他們很難理解抽象的事物。傳統的教學方式相較于多媒體技術而言,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具象化。無論教師知識多么淵博,演講技術多么精湛,課堂教學也只能局限于言語的表達。語言的具體始終比不上照片的直觀,語言的技巧也始終無法為學生描述出身臨其境的畫面。多媒體技術可以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向學生展示,原本抽象的課本知識立馬變得直觀生動并且充滿趣味。使得枯燥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符合了小學生對知識理解的特點。
例如小學語文《西湖》,是一篇景點介紹地說明文,主要描述了浙江杭州的著名風景區-西湖的美麗景色。但是,課文中所提及的那清澈的湖底、秀麗的湖面、童話般的仙境是許多學生未曾見過也難以想象的,如果在教學中只出現課文插圖,就很難喚起學生的感覺美,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此時,如果應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能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進行綜合處理和強大交互式的特點,向學生展示杭州西湖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革和著名景點,刺激他們的視、聽覺神經,讓他們領略到西湖的無限風光,就可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并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要了解課文、學習課文、探究課文的欲望。這種教學效果是一般插圖遠不能達到的。
四、使重難點化難為易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口授來反復說明闡述文章的重難點,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體課件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靜為動,化大為小,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將事物很形象地表現出來。因此,運用恰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突破重難點,優化教學過程,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筆者還見過一堂計算機輔助教學課,所上課文是《詹天佑》,老師并沒有將課文搬上計算機,而是重點制作了幾張動畫片,幫助學生理解京張鐵路修建當中的技術性問題以及詹天佑的解決辦法,形象、直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雖然這節課計算機的使用并不多,但卻恰到好處,解決了文字、語言、掛圖無法很好解決的問題。又如,《黃山奇石》《觀潮》《圓明園的毀滅》等課文,利用計算機提供大量的信息,給學生直觀地第一印象,不僅課堂活躍,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想知道”的欲望,課后會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這時的語文教學便已延伸到了課堂外,對學生產生更大的影響。
五、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課文中所描寫的形象。教學中,讓學生在視、聽、思中豐富感性知識,產生再造想象,入境動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動情地描繪,使學生的審美情感得到升華。 如教學《秦始皇兵馬俑》描寫兵馬俑神態的一段,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品味,領悟作者把兵馬俑寫“活”的精妙之處,再讓學生有目的地欣賞各種兵馬俑的錄像,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出贊嘆,并提醒學生注意那各種各樣的神態姿勢,看誰記得多。然后讓學生回憶畫面,發揮想象,用“有的……也許(可能、似乎)……”句式說說還有哪些神態(或姿態)的兵馬俑,這樣,學生通過感知、思索、描繪、再現,就會由衷地贊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聯系課文最后一段,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求異暢想,促進升華。 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著刺激的作用。多媒體技術無疑為創設情景,陶冶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37695003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