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梅
摘 ?要:土地是農戶的基本物質生活保障,本文簡要分析了從傳統農業社會到現代農業社會、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演變過程中,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關于加強農村土地資源管理與利用的具體措施,從而為關注這個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管理;資源利用;解決策略
引言:
土地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的空間載體,對農戶來說,土地更是具有著“財富之母”、“生存之根”等多重屬性。在農村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演變的關鍵關口,對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和策略提供,有利于實現農村資源的合法利用。
一、關于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土地利用方式單一、低效、失衡
土地資源是農戶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資源,但在農村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演變過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規劃、歷史沿革以及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農村出現了土地利用方式單一、利用水平低效、分配不均勻等問題,導致農民從土地中獲取的經濟收入有限,且極大依賴于天氣,存在著極大的風險。在此背景下,一旦外部誘惑超過當前土地產能收益,農戶便容易出現各種投機行為,致使土地資源被亂用。
(二)相關部門的責權關系模糊
當前社會上的部分地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盜土”、“賣土”行為,這觸犯了法律,也破壞了基本農田和當地的生態環境。其實農戶的各種行為都受到制度環境的制約與影響,這些不良現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基層監管部門責權模糊問題。
除此之外,我國鄉村的管理為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包括村民委員會、村黨支部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它們互相制約、合作,構成了一個完備的村組織框架,負責全村的資源調配,完成上級交代的各項任務。然而,在大量農村人才流出、勞動力人口減少的背景下,極易產生村干部人才匱乏、內部治理弱化、潰散等問題,造成其在村民中喪失權威地位,滋生各種違法違規現象。
(三)農村法制建設的落后
現今農村法治建設相對落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村民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認知不足,出現了部分農民沒有在村莊進行戶口登記,就私自劃地建房,部分城鎮居民沒有城市戶口卻在農村建房,把耕田用地轉為建筑用地等一系列違法違規的建房問題[1]。除上述問題,部分村民并沒有意識到宅基地是集體所有的,農戶只有使用權,并沒有所有權的政策。第二,農村土地資源具有多樣性,分為耕用地(種植用地)、住房用地(宅基地)、集體建設性用地以及未分配地四種。國家對于前三種用地有著較為完善的規定,但后一種用地法律規定較為模糊,這極容易產生村民利益或者集體利益被侵蝕的情況。
二、加強農村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策略和建議
(一)做好關于農村土地資源的規劃、利用與管理
想要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價值、實現經濟收益,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利用科學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現代科技高速發展,農戶可以利用新技術、新設備降低生產成本,如半機械播種機、收割機等,還可以借助科學技術改變土地生產條件,如各種化肥的使用,亦可以選擇高產量、高抗病性的植株,抵御各種傳統風險,提高農作物產量,獲得經濟收益;第二,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請擁有相關資質的專業人員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延續了祖祖輩輩的習慣,缺乏前期規劃,而想要把土地資源盤活、利用好,就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例如:根據本村土地的數量、質量、規模、類型、效益確定農業用地、建筑用地、商業用地等,在保證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礎上,也要實現其社會、生態價值,維護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第三,充分利用農村土地資源附加價值,發展鄉村旅游。現今農村單純依靠土地產出很難滿足農戶基本生活需要,雖然國家有著一定的補貼政策,但還是難以阻止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失。在此背景下,想要留住農村人口,就要開發土地資源的附加價值,例如:開展鄉村旅游,將廢棄房屋改裝為特色民宿,把部分耕地種植上蔬菜、水果,進行綠色主題的鄉村采摘活動等。鄉村旅游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土地資源收益,增加居民收入,對鄉村振興有重大意義。
(二)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劃歸與管理體制
近年來,由于鄉村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階段,勢必會出現管理監督部門權責關系模糊等問題。為了對農村土地資源進行更好的監督、管理,就必須明確責任劃分,避免出現“互相推諉”等懈怠行為,讓不法之徒鉆了空子。例如,關于“盜土”“賣土”等行為,由于相關法律的不健全,縣級政府機關層面難以進行多部門聯合治理,而基層管理部門也缺乏相應權利,國土部門表示沒有執法權,公安部門又表示這是土地規劃部門的事情,監管部門的難作為在客觀上助長了違法行為的發生。
想要明確各基層管理部門權責關系,要發揮縣級政府的統籌作用,對可能出現的各類違法行為進行責任劃分,對部分地區可下達一定的指標,使各監督部門發揮真正的作用,樹立政府的權威地位。同時,縣級政府也應適當放權,使部分違法的邊緣行為得到及時糾正。另外,要區分清楚違法、違規行為的真正對象,理清國家、村集體、農民的具體關系,明確哪些行為屬于“國家-集體-農民”“國家-農民”“國家-集體”“集體-農民”的范疇,正確劃分責任歸屬,完善問責機制[2]。
村級組織作為與村民直接接觸的基層組織,要想發揮應有的管理、監督作用,先就要保證自身的權威性,應加快引進專業人才,強化基層領導班子,建立土地管理和監督的專業隊伍,改變基層組織軟弱、潰散的局面,從底層抓起,杜絕違法、違規行為的出現。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鄉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想要管理好土地,要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而這也是部分基層管理部門需要努力的方向。具體可以細化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作用,引領村民深入了解已有法律法規。守法的前提是知法,考慮到村級精英人才的流失,可以由縣級政府對村干部進行集中培訓,保證法律知識傳播的準確性與專業性。在現行法律的引導下,盡可能地杜絕農村土地亂占、亂用、亂賣、亂轉等違法現象。第二,加強農村法制建設,使農村土地資源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法制建設是農村發展的根本需要,也是中國在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處理農村相關問題的必要選擇。一方面,要理清農村各類土地資源的權屬關系,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等,這是非常復雜的事情,需要進行長期的探討與界定。對于農村土地資源來說,主要就是未分配地的權屬問題,例如: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攤)的法律規定,在形式上,四荒地屬于村集體所有,但在實際環境中,四荒地往往處于誰開采歸誰有的情形,在四荒地有一定的經濟產出的情況下,更容易激發各方矛盾。另一方面,轉型過程中,要對村級組織的權利進行適當地細化,明確權利的邊界,確保村集體公共資源處理的公平性和正當性。在實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村組織更是要明確哪些土地資源屬于集體,哪些土地資源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開發等,保證部分政策如“退耕還林”下發時,在確保政策執行的基礎上,不損害各方的利益,促進鄉村資源的合法性使用。
結論:
總而言之,土地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性資源,做好土地資源的利用與管理工作,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在農村土地利用過程中,使用者要做到科學規劃,管理者應在相關政策的領導下,明確權責,注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啟龍.淺談農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1,(03):51-52.
[2] 邱紀娟.我國農村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現狀及對策[J].消費導刊,2020,000(010):168.
349050058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