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了小半年的糧庫又到了最熱鬧的時候,肇東姜家綠農糧食儲備有限責任公司的院外每天都排滿了大大小小的供糧車,這樣的場面對于張權來說早就習以為常。接下來的幾個月,忙碌將是這里的工作常態。
“各個環節是真的不放心,為啥不放心?涉及安全!”張權說。
安全問題時刻不能放松。一批接一批的糧食等待卸車、檢驗;一道又一道的程序必須嚴格執行;不停運轉的烘干塔,24小時要專崗專人嚴防死守。張權知道,每年的收糧階段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下午利用這個時間開個會。會議有三個事,一個是安全儲糧、消防,按照龍糧集團的要求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責任主體,建立健全完善企業生產管理制度,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提高員工安全思想意識。保糧這塊,上午我領著幾個保管員走了兩個庫房,在看庫里糧情基本穩定,糧溫控制比較好。”張權在會上詳細部署相關工作,他問:“立筒倉什么情況?”
姜家糧庫儲運部經理徐小林回答:“現在立筒倉全要打開,上層是16-17℃,下面是7-8℃、5-6℃那樣。”
“每次只要早上一開會,跟職工說的第一項肯定就是注意安全,不安全的事堅決不做。”張權強調。
每天開會之前,所有的注意事項都要反復確認,這是張權多年來養成的習慣。有些活兒安全風險比較高,他只有親自跟著心里才踏實。
張權說:“因為你自己作業肯定是不安全的,我始終囑咐公司烘干塔,只要有人下地溝,就必須得有人陪同下去,一個人是不安全的。基本上每天這烘干塔24小時都是這么過來的,因為安全無小事啊!”
從打參加工作,張權就在糧食系統。2015年,他被調到黑龍江肇東姜家綠農糧食儲備有限責任公司擔任黨支部書記和總經理的職務。
作為糧庫守護者,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為倉容大儲備多,每年收糧季到來之前,必須要先對庫區做好排查和統計。
張權說:“我空倉里缺什么東西,比如麻袋、擋糧板、塑料布等所有收購之前用的東西,我都提前準備出來了,我前期準備做得比較充足、充分。”
經驗絕對是優勢,在糧食系統工作30多年,不敢說是全能,但糧庫涉及到的各崗位工種,張權幾乎都熟悉得八九不離十。
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發布的各項標準不壓等、不壓價,公平公正,這是國有糧庫公信力的體現和保證。
“去45號倉檢查一下糧情,看看什么情況?徹底都檢查一下。”張權邊走邊說。
糧庫的工作,忙碌往往是分階段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質檢、收購、烘干、入庫,再到每天的糧情檢查,張權帶著公司職工扎根在這兒,堅守在這兒。
“每天都要去檢查糧情,因為我所有的倉容庫里都是電子檢溫的,都得看一看,每天早上這是必干的工作。”張權說。“每天保管員看鋼板倉有沒有什么情況和變化,庫里面有沒有鼠跡、糞便,包括庫門有沒有落地糧,這是每天必須做的。”
“水是不是滿的?”張權指著一輛消防車問。“滿水、滿油,定期檢查、保養,消防管帶正常都能使用的,都是新的……”他認真地檢查著消防器材。
每一粒糧食都像是家里的寶貝,這里的每一個人對糧食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張權是榜樣,也是帶頭人。
姜家糧庫監管部副經理高志軍說:“有次我上倉的時候,我就發現張主任正在我倉門口兒彎腰不知道撿啥呢,我到跟前發現他正在撿掉在地上糧粒,之后我們全體職工也養成了這個習慣,就是在庫門口和廠區發現糧粒都撿起來,然后放到倉里。”
張權說:“糧食是國家的根基和命脈,每一粒都是農民朋友辛辛苦苦種下的、收獲的,我們糧食人職責是什么?就是守護。”
從當年的十月份到第二年的四月份,糧庫基本就完成了糧食收購和烘干的工作。緊張忙碌過后,張權和職工們還是不能停下來休息。
張權回憶說:“前年,京良集團總經理上我這來,進院里走一圈后回來坐到會議室里問我,張權你院里有糧嗎?我說院里全滿,將近17萬噸糧,我怎么沒糧?他說你院里裝的啥糧?我說全是玉米。他說在院里道上為啥看不到苞米粒?我說你為啥看不到?因為我這24個職工每人一塊分成衛生區,一人十米或者一人八米,每天早上上班都需要拎著小搓子、小笤帚把自己衛生區的衛生打掃干凈。”
管就得像個樣兒,事無巨細,每個工作環節張權都認真謹慎,絲毫不放松。除了姜家糧庫,公司22家控股企業中有8家是他來負責日常管理。
張權說:“因為我們管理下面的企業,我們要求它也跟我是一樣做的。我去檢查所有日常的工作,保糧、安全、消防全都得查一遍,哪兒不行就下去整改,下次再去的時候就跟蹤,看你整改落實到不到位,你得擔責,現在就是一個擔責、一個追責。”
姜家糧庫質檢部經理陳進雙說:“我們張主任工作認真,業務熟練,做事雷厲風行。”
姜家糧庫綜合部經理陸垚說:“我們工作上出現什么問題他絕不留情面,老厲害了。”
姜家糧庫儲運部經理徐小林說:“他在工作中厲害起來特別嚴肅,但是他這人心腸特別好,誰家遇到啥難事兒了,他第一個伸手幫忙,感覺像自己家親兄弟一樣,沒啥事兒不能跟他說的。”
公司的職工都把張權當成家里人,有困難找他,有麻煩也找他,別人家的事兒都重要,都放在心上,唯獨自己家的事兒張權很少顧及。
張權說:“習慣了,養成這習慣了,回家不回家,家里說句難聽點,不當你家有這個人這個成員了。只要回家,提前打電話就能知道回家了。基本上我要出來之后,我們家就當沒有我這人,沒人找我。這些年已經習慣了,家里面的事基本上管不了。”
用他的話說,一年365天,在糧庫可能要待上300天,回家——路過的時候更多一點。“習慣了”是張權說得最多的話,不僅是他自己,家里人,也早就習慣了。
張權的妻子說:“兩個孩子付出比一個孩子付出得多,上學、接送張權從來都沒管過,都是我一個人給孩子撫養大,他這一天就是工作,主要是以工作為主,輕易不分散他的精力。把工作干好了,我就心滿意足了。”
張權說:“這就是家,說真話,家里面有個好妻子。那你沒辦法,這是工作,習慣了。”
妻子承擔了家庭中的大部分責任,她知道,張權對糧庫的情感誰也動搖不了,而自己愛的正是丈夫身上的這種責任感。她說:“孩子的父親就是他們的榜樣,我兒子非常崇拜他爸,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面前也是一個標桿,孩子對父親沒啥怨言,非常崇拜。”
雖然這么多年來對于家里疏于照顧,但無論是妻子還是孩子,都以張權為驕傲。因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更是一個有擔當的人。
張權語氣鏗鏘:“我是糧庫的守護者,我就要堅守崗位,守好糧、保好糧,確保數量真實、質量良好。”
風雨兼程,轉瞬半生,歲月映刻在臉龐的不僅是皺紋,還有那些永遠銘記、不能忘卻的成長和經歷。
司秤、檢驗、保管、庫區檢查,一項接一項,忙起來不分上班下班,緊張對于席振宇來說意味著充實。轉眼間上班已經20年了,從小伙子到中年,變化的不只是容顏,還有不斷豐富的閱歷。
“幾乎糧庫的一些工作都參加過了,化驗、保管、安全、行政,這些工作都是一步一步經歷過來的,從底層一層層做起的。”席振宇說。
大學畢業后,席振宇的第一份工作是糧庫的保管員,那時聰穎好學的他特別勤奮,能吃苦。隨著工作崗位的輪換,幾年下來,他就掌握了糧食倉儲、期貨交割等方面的技能。2010年,黑龍江良友金谷糧食收儲有限公司開始組建,席振宇成為其中一員。
席振宇說:“剛來這個糧庫的時候,這糧庫相對來說荒涼了一些,倉型相對老一些,而且收糧的系統還不夠完善,這個糧庫相對來說偏遠一些,沒有網絡,連手機信號都很難接觸這塊兒。”
那段日子苦累相伴,工作條件艱苦,生活條件就更別提了,大伙兒相互鼓勵,彼此支撐,眼看著公司一天天成型,越來越好。
席振宇的同事于永生說:“當時企業正在籌建之中,條件也比較艱苦,為了企業的建設,我們倆有一個多月沒回家,為了企業的建設,我們一咬牙就挺過去了。”
如今,占地面積10.5萬平方米,倉容7萬噸的黑龍江良友金谷糧食收儲有限公司,配套設施已經逐步完善。公司主要以上海市地方儲備糧和貿易糧為主,收糧范圍涵蓋大慶市、安達市、林甸縣、肇州縣、肇源縣等地,而席振宇也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崗位。
席振宇說:“我是良友金谷第一批員工,也算是最老的員工,我見證了它的發展,它幾乎就像我的家一樣。”
良友金谷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劉雪峰說:“席振宇在良友金谷已經工作十年了,現在是我們糧庫的副經理。他成長這十年,也可以說是良友金谷發展壯大的十年。”
“1355,這車糧食的水分是13.86,14.02,平均來說還可以,沒超過14個,能達到咱們的要求,一定要注意水分和容重。”席振宇認真叮囑道。只要在公司,腳步就停不下來,監督卸車、查看檢驗、庫區巡防,隨處可見席振宇的身影。
天干物燥的季節,消防安全尤為重要,特別是儲存糧食的庫房庫區,每天晚上他都要仔仔細細查上一圈兒。
“夜間把電器設備都關了,閘都關了,一定要注意值班室的保暖安全,再就是一定要注意夜間的防火安全,這兩天天氣比較干燥。”席振宇對工作人員說。
悶聲悶語,不愛說話,但是干起活來卻特有精神頭兒,同事們都樂意跟席振宇一塊兒工作,因為打心底覺著有干勁兒。
席振宇的同事王宏志說:“振宇是一個做事嚴謹認真,待人真誠熱情的人,能和他一起共事我非常高興。”
同事姜傳博說:“2 0 1 7 年參加工作以來,是振宇哥帶著我,在工作中,他是我的老師,在生活中,他像我的哥哥一樣照顧我,我在他身上學習了很多,我找到了我自己以后工作的方向。”
劉雪峰說:“他是一個嚴謹、踏實、認真的人,工作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對于領導交代的工作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與同志相處融洽、樂于助人,起到了很好的‘傳幫帶’的作用,我們也期待著能有越來越多和他一樣的員工,為我們糧庫更好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選擇農業就意味著要在這片黑土地上奉獻青春,而選擇守護糧食安全,更是要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事業占據著席振宇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而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兒時就篤定的夢想。
席振宇說:“我從小就是在糧庫長大的,爺爺和父親兩代人都在糧庫工作,他們當時的工作是很辛苦的,那時候糧食收購設備沒有像現在這么齊全,那時候檢秤還是手撥的。”
從手拉肩扛到火車汽車,糧食倉儲已經從依靠人力發展到機械化、現代化、科技化,祖輩父輩的言傳身教,讓席振宇對糧食的那份情感越發深厚。
席振宇說:“以前的糧庫設備陳舊,看看我們現在的糧庫,都是自動化的企業,我感覺到我在這工作很幸福。”
幸福源自內心實實在在,過去物資匱乏,糧食保障是一國的根基,如今物產豐饒,中國的飯碗在我們自己的手里穩穩地端著。一代又一代的糧食人見證了糧食倉儲設施的快速發展,他們也用青春和熱情,默默守護著龍江大地的糧食安全。
席振宇說:“我們現在很多都是辦公化、自動化了,檢溫、糧食通風、糧食保管、糧食收購各個環節都是很完善了。”
設備在不停運轉,收儲工作依舊忙碌。逐漸滿倉的糧食不僅讓席振宇踏實了,也讓大伙這心里敞亮了。雖然經歷了異常氣候的考驗,但絕大部分產區的豐收還是給穩市場穩糧價提供了有力保障,咱們是手中有糧,心里不慌。
結束了一天的忙碌,終于得空坐下來歇歇,此時席振宇正全神貫注地盯著手機上孩子的視頻,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輕松。他說:“這么多年在家里的時間是沒有多少的。”
劉雪峰說:“長期的糧庫工作要克服很多困難,像席振宇就是長期的兩地分居。家里基本都顧不上,在我們這像這樣員工很多都是這種情況,大家克服困難,一心撲在工作上,其實也是對我們糧庫工作的一種熱情,一種愛。”
人生很難圓滿,得失之間總有起落,席振宇的心里有痛楚、有遺憾、更有愧疚,但他深信自己的舍換來的是更多人的得。他說:“糧食工作對我來說不光是一份養家的工作,在我心里更是人生的見證,看著它不斷成長,我很幸福。”
保障糧食安全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像張權、席振宇這樣的糧食人無私地守護,所以我們才能有筑牢中國糧倉的信心和底氣。感恩、感謝不足以言表,我們要用實際行動發起倡議,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穩固國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