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鑾
摘要:順譯是英漢同聲傳譯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技巧,意思是將句子切分為意群,不改變原文語序直接譯出。這一技巧可以幫助口譯員大大縮短源語言處理的時間,加快目標語輸出的速度,減輕因調整語序、逆譯等造成的心理壓力,降低失誤率和提高準確率。本文參照丹尼爾·吉爾的“認知負荷模型”解釋順譯在同聲傳譯中的必要性,并以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演講為例,就英漢同聲傳譯中如何運用這一技巧進行教學研究。
關鍵詞:同聲傳譯;認知負荷; 順譯; 教學
順譯也稱“順句驅動”(syntactic linearity),是“譯員按聽到的源語句子的語序,將整個句子分割成意群單位或信息單位,再使用恰當的連接詞,將這些單位自然地連接起來,翻譯成目標語。”(Rock,2017)順譯技巧不改變源語順序,可以降低源語處理的難度,縮短源語處理的時間,從認知負荷的角度來說有助于口譯員減輕負荷,提高工作效率。
認識到這一技巧的合理性,口譯員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如何合理順譯——既遵照原文語序又不機械地逐詞翻譯,總結出了運用這一技巧的四種具體方法:斷句(segmentation)、增補(amplification)、重復(repetition)和詞性轉換(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本文以美國前總統巴拉克·胡賽因·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Jr.)開學日演講My Education, My Future為例,就如何在英漢同聲傳譯中利用上述四種方法實現順譯進行教學探討。
一、斷句法教學
斷句法是順譯教學的第一步,掌握這一方法是運用順譯技巧的必須前提。英語句子較長,結構復雜多從屬成分,復合句、復雜句、被動句的使用頻率很高。漢語句子比較短小,講究言簡意賅和留白,常鋪陳,有節奏感。英漢句子主語、定語、狀語和語態也有不同,在英譯漢時通常需要進行語序的調整,無論是調整句子成分的位置還是轉換語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這樣的時間成本在同聲傳譯中口譯員是無法承擔的。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口譯員需要采取斷句法,即按照適當的語言單位斷句,然后順譯。
語言單位從小至大分為音位、詞素、詞組、意群、句子、段落等。前蘇聯翻譯理論家巴爾胡達羅夫(Barkhudarov)認為翻譯單位是源語言在目標語中對應的最小單位。為了達到翻譯的等值效果,必要和充分的語言單位是翻譯的前提,筆譯中常以句子單位,而同聲傳譯則需要使用比句子更小的單位,通常以意群為單位。
一些特殊類別的詞語或句子成分可以用作斷句標志。通常在介詞、動詞不定式、連詞、關系代詞等詞語處,或后置定語、狀語、插入語、補語等句子成分前后,可以劃分比較完整的意群單位。
例1:And no matter what grade youre in, some of you are probably wishing it were still summer and you couldve stayed in bed just a little bit longer this morning.
斷句教學:①And no matter what grade youre in, ②some of you are probably wishing/③ it were still summer/ ④and you couldve stayed in bed/ ⑤just a little bit longer/ ⑥this morning.
本例中有一處賓語從句,動詞wishing和從句it were still summer……之間省略了關系代詞that,在從句前斷句是明智的選擇。這個賓語從句還是一個復合句,由兩部分組成:it were still summer和you couldve stayed in bed,連詞and也可以作為一個斷句標志。⑤和⑥是依照句子成分斷句,兩個部分都是放在句尾的時間狀語,在這里斷句不會影響對原文的理解。
例2:Thats what I want to focus on today: the responsibility/ each of you has for your education.
斷句法教學:①Thats what I want to focus on today: the responsibility/②each of you has for your education.
本例是在定語從句前斷句,原文省略了關系代詞that。
二、增補法教學
斷句的下一步是使用合適的方式翻譯。順譯要求不改變原文語序,但翻譯斷句后的意群時如若機械地逐詞轉換,則和機器翻譯并無差異。因此,口譯員還需要運用必要的連接手段將不同意群銜接起來,使譯文連貫。
上文探討了例1如何斷句,依照上文中的斷句方式順譯,可能譯為:
①無論你在哪個年級
②有些同學可能希望
③是夏天
④你可能會在床上
⑤多睡一小會
⑥今天早上
這個譯文中,“希望是夏天”和 “今天早上”不連貫也不通順。
口譯員在順譯時運用增補法,可以增加必要的隱含信息和隱含邏輯,如主語、修飾語、邏輯關系和隱含語義等。例1中wishing it were summer這一意群從語法來講是虛擬語氣,開學日是在秋天,但有些學生希望當時仍然是暑假,他們可能就會多睡一會。因此,有必要增補原文隱含的時間信息,翻譯為“希望現在還是夏天”。
同理,最后的時間狀語this morning為了和前面銜接,也需要添加適當的副詞,如“就在”,使譯文表達完整。
例1增補法教學:
①無論你在哪個年級
②有些同學可能希望
③現在還是夏天
④你可能會在床上
⑤多睡一小會
⑥就在今天早上
三、重復法教學
順譯中口譯員經常使用兩種方式重復。一是代詞重復:包括使用人稱代詞重復,如他們、我們、他、她、它等;以及使用指示代詞重復,如這個、這些、那個、那些、這樣、那樣等;有時還可以使用適當的量詞,如這樁、這件、這回、這次、這下等。二是使用原詞重復,即上下文中的詞語。有些情況下為了使語句通順,重復原詞時也會同時使用指示代詞,如這次訪問、這些情景、那些人們、這樣的原因等。
上文中的例2斷句后可能譯為:
①那就是我今天重點要說的:責任
②你們每個人對自己教育
譯文明顯不完整,聽者感覺似乎話沒說完,不能理解想要傳達的信息。這是因為原文中的each of you has for your education是一個定語從句,通常需要調整定語的語序將其前置:你們每個人對自身教育的責任,但這與順譯以及同聲傳譯的要求相悖。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運用重復法,重復定語從句的中心詞,即重復原詞,從而將語義補充完整。
例2重復法教學:
①那就是我今天重點要說的:責任
②你們每個人對自身教育的責任
例3:Ive talked a lot about your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for setting high standards, and supporting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and turning around schools that arent working, where students arent getting the opportunities that they deserve.
斷句法教學:①Ive talked a lot/②about your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③for setting high standards,④and supporting teachers and principals,⑤and turning around schools/⑥that arent working,⑦where students arent getting the opportunities/⑧that they deserve.
此例斷句同樣參照了介詞、連詞、關系代詞等。
斷句后可能翻譯為:
①我已經講了很多
②關于政府的責任
③設定高標準
④支持老師和校長
⑤改善一些學校
⑥不運轉
⑦學生沒有得到機會
⑧他們值得
譯文不連貫,缺乏必要的銜接和補充信息。原文有三處定語從句,第一處是that arent working,修飾的先行詞是schools,意為“不運轉的學校”,同時現在進行時態還隱含了時間信息 “現在”,需要在譯文中補充。第二處定語從句是where students arent getting the opportunities,先行詞仍然是schools,意為在前面提到的那些學校里學生們沒有得到機會,為了體現定語邏輯關系,翻譯時可以采用指示代詞重復“在那里”。第三處定語從句在最后,that they deserve,先行詞是opportunities,意為學生們“沒有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機會”,為了傳達原文中的修飾關系,需要運用指示代詞和原詞重復 “這樣的機會”。同時,“沒有得到”和“應該得到”明顯是一個對比,這也是原文隱含的邏輯關系,因此必須增加轉折關聯詞“然而/而”,才能使語義邏輯完整。因此,本例順譯時既需使用重復法,也要結合增補法。
例3增補法和重復法教學:
①我已經講了很多
②關于政府的責任
③設定高標準
④支持老師和校長
⑤改善一些學校
⑥這些學校現在不運轉
⑦在那里學生沒有得到機會
⑧而他們應該有這樣的機會
四、詞性轉換法教學
英語是靜態語言,多用介詞、名詞;漢語是動態語言,多用動詞、副詞。基于這一差異,英漢同聲傳譯時可以將某一詞性的源語詞匯轉譯為其他詞性的目標語,如動詞轉譯為名詞,形容詞轉譯為動詞、副詞轉譯為形容詞、名詞轉譯為動詞等。
例2中的focus一詞在英語中是動詞,翻譯時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一為按照源語的動詞詞性將本句譯為“那就是我今天重點要說的……”;二則可以將動詞轉譯為名詞,“那就是我今天的重點……”。對比發現第二種方式將動詞focus轉譯為名詞“重點”,譯文更加簡潔。
例2詞性轉換法教學:
①那就是我今天的重點:責任
②你們每個人對自身教育的責任
例4:Im here because I want to talk with you about your education and whats expected of all of you in this new school year.
斷句法教學:①Im here/②because I want to talk with you about your education/ and whats expected of all of you in this new school year.
本例斷句的依據是連詞because和and。
斷句后可能譯為:
①我來到這里
②因為想和你們談談你們的教育
③以及對你們所有人在新學年期望的是什么
這個譯文語義正確,但流暢度明顯欠缺。句中whats expected of all of you是被動結構,翻譯時需要轉換成主動態,但“對……期望的是什么”表達比較啰嗦而且有翻譯腔,不符合漢語的節奏和表達習慣。如果運用詞性轉換法將expect轉譯為名詞“對……的期望”,可以使譯文更加地道,且簡單易懂。
例4詞性轉換法教學:
①我來到這里
②因為想和你們談談你們的教育
③以及對你們所有人新學年的期望
五、總結
本文從丹尼爾·吉爾的口譯認知負荷模型出發,闡述在英漢同聲傳譯中采取順譯技巧的合理性,并以奧巴馬演講為例進行教學研究,探討如何運用四種方法實現合理順譯。斷句可以幫助口譯員有效處理原文,是順譯的前提;增補是為了讓譯文和原文語義更加對等,可增補的內容有隱含的語言信息、邏輯信息等;重復和增補的原理相同,并經常與增補結合使用,包括使用代詞重復和原詞重復等;詞性轉換可以在不同詞性的詞匯之間實現英漢轉換,使譯文更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且更為簡潔。筆者從自身經驗出發,對具體案例提出教學想法,以期提高同聲傳譯的教學質量,希望對學生有所啟發,從而正確地運用于實踐。
(文華學院?湖北?武漢?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