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俊
有人說:底蘊的厚度決定你的高度。
人與人的差距是怎么來的,你每天做10個俯臥撐和別人每天做100個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同樣,你每個月讀一本書和別人每周讀一本書的收獲也是截然不同的。
每一位教師在初登講臺前,一定會對自己說:“若想給學生一瓢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我要在工作之余多讀書,充實自己,以便更好地教育學生?!?/p>
但真正堅持下來的又有幾人?理由還很充分:工作太忙,家庭瑣事太多,實在沒空。
是的,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還身兼班主任,平時工作繁忙是不可否認的,但這作為不讀書的理由是否覺得太牽強附會了呢?
我常常對我的學生講,大家在一起讀書學習玩樂,比的不是智商,不是金錢,而是意志力,很多事若能堅持下來你就勝利了!比如讀書,你每天睡前閱讀20至30分鐘,你兩周就可以比別人多讀一本書,一個月多四本,一年呢?兩年呢?
除了本職工作之外,加班也是常有的事,但我堅持每天閱讀一小時,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王三陽的《做幸福的老師》,讀鄧九平的《談人生》,也讀《韓非子名言的智慧》……大量的閱讀使我從一個少不更事的小丫頭慢慢地蛻變。
記得剛走上工作講臺時,帶著滿腔熱情的我準備大展身手。然而,由于缺乏工作經驗,即使比別人付出加倍的努力,也仍感力不從心,教學工作顯得單薄而不“厚重”。如何快速地改變這一現狀呢,成了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求教!對,聽其他教師的課,聽他們給我講他們的教學經驗。一段時間后,的確掌握了很多教學和管理技巧。但這樣的教育模式沿用了幾十年,有些已經跟不上現在的時代了。比如,只要孩子犯錯就應該嚴厲批評,殺一儆百,這樣的做法真的適合每個孩子嗎?再比如,孩子只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不需要參加各項活動,以免影響考試成績,這種做法對嗎……帶著這些問題,我決定向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求醫問藥”:《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之路》《學生課堂行為管理》《剝開教育的責任》等,這些書籍讓我明白教育應該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它們開啟了我的教育智慧,提高了我的教學水平,讓我的教育教學變得游刃有余。
現在每到中午時分走進教室,總是看到學生們在靜靜地閱讀,也能聽到“沙沙”的寫字聲——摘抄。閱讀可以幫助他們寫好作文,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還讓他們在老師、同學面前說話更有水平,更有面子。你看,閱讀的好處真是多得很呢!
也許,并不是每個人將來都能夠成為作家;也許,在今后的工作中你也不需要過多地和文字打交道,但文字就是這么奇妙,人在成長中離不開閱讀,更離不開悅讀。
我在閱讀中享受著悅讀,又在悅讀中品嘗著閱讀帶給我的人生“美味”。因為閱讀,我在教育的路上學會成長;因為悅讀,我的人生階梯在慢慢延伸,而且,一直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