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述元
摘 要:隨著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素質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實施,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教育體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從多個方面對這一問題做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12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59
在當前,重視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已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目標。那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當前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什么呢?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才能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和核心所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形式之一。在當前新的時期,學校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一種勇于探索、敢于冒險、善于競爭、富于創造的品質和素質。而要培養學生的這些品質和素質,必須要讓這些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這二者之間有著非常大的關系。而作為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便是更加要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向著綜合性的方向發展和學習。
第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德育教育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當前新時期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便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在正常的情況下,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一般有三個方面——政治觀點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層面,有許多屬于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并不是道德品質或政治觀點的問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實還是側重于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水平;同時德育教育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良好思想覺悟的形成,這二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的關系。所以,對于學生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促使他們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優良的道德品質形成的“良好土壤”,而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覺悟又會進一步促進他們健康心理素質的逐步形成與提高。
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育成敗的關鍵是正確處理教育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師生關系,因為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直接的人際關系,它會時時刻刻影響著教師教育的過程和結果,而且學生的健康、良好的心理也只有在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才能得到健康、穩步的發展。
首先,師生關系和諧的中心便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愛是學生基本的心理需要。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對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如果沒有教師的愛,學生個性特長不僅不能得到發展,反而會受到嚴重的挫傷。人們常說:教師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窗口的“金鑰匙”,更是學生良好個性和心理健康發展的“精神食糧”,同時也是學生進一步健康成長的有力支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向學生傾注更多的愛和更多的關心。
其次,師生關系和諧的基礎便是教師要理解每一位學生,因為理解是前提,不理解學生就不可能對學生產生愛,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希望得到老師的一個微笑及肯定和贊許,他們學習得怎樣,生活得是否快樂,能否健康成長,都和老師有著極大的關系。教師只有走進學生中間,理解他們,師生之間才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我們應多一份關心,多一份理解。
尊重學生是形成和諧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只有尊重每一位學生才能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要努力做到在學校生活中把學生看作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看作主體,教師的一切工作都應圍繞著學生去做,使學生感到學校是溫馨的家,老師是慈祥的母親,而且決不能用體罰、變相體罰甚至損害學生心理健康的行為。
(二)加強對后進生心理的分析并幫助其轉化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是一片復雜的天地,有的學生心理十分脆弱,有的則具有封閉性,但他們被人理解、尊敬和得到愛的愿望都是相同的。這一心理特征,在一些屢有錯誤行為的差生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們大都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很強,他們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在同學眼里無足輕重,回到家里又是父母責備的目光和一連串的唉聲嘆氣。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如果得不到老師的理解和關心,他們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就有可能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在和老師更多的接觸中,對老師就會產生疑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從而造成他們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礙,給教師的教育過程增加了極大的壓力,其結果自然是差生更差。有鑒于此,老師有義務、有責任理解差生的心理,用心靈的溫暖醫治心靈的創傷,激發這一類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使他們變差為優。
另外,要很好地轉化差生,教師還應毫無吝惜地對學生進行贊揚與鼓勵,這對那些平時聽慣了數落之聲的差生而言,教師的一聲夸贊無異于滋潤干涸心田的甘露,對學生來說是顯得非常珍貴了。所以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差生的閃光點,哪怕是他們一點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予以表揚,當差生受到表揚,有“勝利”體驗的時候,心境最好,信心最足,老師在祝賀差生的同時再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就會在老師的誘導幫助下,放下差生的包袱,奮起直追,進入優秀生的行列。
(三)幫助學生對人類各種行為有所認識
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家庭都有很大變化,獨生子來自各種家庭,受到社會和家庭的各種影響,在他們頭腦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對這些復雜情況如果不了解,而一味地采取一個模式處理多種問題,就容易犯主觀性的錯誤,嚴重者會造成不良后果。有些學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后,便會發生逃學、出走的現象。這與老師、家長沒有完全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有一定的關系。如:我班許凱同學,由于受社會不良習氣影響,學習目的不明確,經常曠課,當我和他講學習的重要性時,他說:“我們村上孟叔叔小學畢業,連初中都沒上,現在是包工頭,日子過得好著呢?!睂τ谒@種不健康的心理,我列舉了身邊許多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并講明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就一定會被社會淘汰,經過耐心細致的教育,許凱同學心態變正了,從此不再逃學。
學生有許多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表現也是各種各樣,有的家庭不和,父母吵架,使孩子情緒低落,不服管理,有的父母離異,缺少家庭溫暖和教育,孩子脾氣古怪,不明事理,也有的經常和社會上不良人物來往,開始學壞,我們要具體事宜具體分析,幫助學生分辨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發現問題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外,教師還可通過教學活動、宣傳板報、問題討論、體育訓練等多種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綜合傳播和進一步的普及。另外,教師要培養情感,對學生適時進行行為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進一步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適應能力的提高。
(四)教師要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首先,講課時老師的感情要充沛,一節非常優秀的課實際上是教師感情的流露,課堂語言的要求,實際上也就是對人的要求,嚴肅、活潑、認真,講究抒發感情。不論是講理論課還是實踐課,教師最關鍵的一環還是在于自己身心的投入,這樣把感情把握得恰到好處,自己愿意講,學生聽起來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其次,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也可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起到教師與學生心連心的作用。教師要使同學們敢于發言,勇于發言,幽默適當地與講課內容結合起來,有助于緩解課堂氣氛,寓教于樂,要讓學生在笑聲中掌握知識。如在教學生自編應用題時,有的同學在下邊做小動作不注意聽,這時教師可以提高聲音編一道和他的名字有關內容的問題,這樣他就會把注意力集中過來,既不耽誤時間又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其他學生這時候也巴不得瞪大眼睛想讓老師再編一道與自己有關內容的題,師生樂融融。
有的放矢的提問和正確處理學生的回答,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環節,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根據難易程度而選擇回答的對象,難一些的選擇成績較好的回答,容易的留給成績較差的同學,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回答老師的問題,使其心理得到平衡。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肯定,回答錯的學生給予及時糾正,決不能急躁發火、諷刺、挖苦。
總之,教師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不僅能夠減輕學生心理疲勞,還能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而且為廣大教師進一步完成教學任務起到一種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抓住時機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新學期的開始,大多數學生在心理上都有積極向上、追求進步的愿望,但往往由于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學習剛毅力不強、自覺性較差等原因而導致學習成績欠佳,或在生活紀律方面違反校紀班規而受到老師批評。這些同學往往把新的學期作為新的起點,想改變自己原來的形象,在教師的心目中樹立一個新的形象,在這個時候,教師若對學生的教育稍加以引導,就會有一個好的開端,并會收到理想的效果。有的班級新學期換了新的任課教師,這使學生產生了一種新鮮、新奇的感覺,不管過去如何,這次換了新老師一定努力學習的愿望會油然而生,此時老師因勢利導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考試前后,學習心理不穩定,此時大多數學生壓力很大,來自家長、老師同學等各方面,都會出現焦慮、緊張等心理障礙,若帶著這種情緒復習考時肯定影響正常發揮,成績也不會理想,教師此時要注意了解、觀察學生心理的變化,給學生精心的指導,幫助他們淡化考試后的結果,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之正確對待考試的目的和意義,給予他們鼓足勇氣和信心的力量。
總之,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上,教師只有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教育才會結出豐碩成果,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以便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彭賢智.淺議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J].河北教育,2016(1).
[2]姚久泉.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