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
【摘要】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為保證未來經濟的高質量均衡發展,中國應從系統動態平衡理論出發,以城鄉協調、工農協調、區域協調為目標,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框架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未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要以新型城鎮化和土地制度創新為抓手,引導農村人口有序轉移,積極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公共服務均等化;要以“后脫貧時代”治理相對貧困為主要抓手,以“制度普惠”取代“制度二元”,推動欠發達地區整體發展和內生性發展;要以農村組織化和集約化經營為抓手,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
【關鍵詞】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系統動態平衡? 制度普惠? 制度二元? 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3?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24.005
農業農村領域是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
農村問題和農業問題涉及不同的研究視域。農業問題主要涉及農業安全、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農村問題主要涉及鄉村治理、農村產業、農村發展、農村反貧困、農村生態建設、農村公共品供給等問題。兩者外延在很大程度上互相聯系、交叉,然而亦有各自的特殊視域,并不完全重疊,故在概念上不可混用。本文重點探討農村發展及相關問題,但在很多方面涉及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問題,因此將農業問題和農村問題關聯討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論斷強調了“不平衡”和“不充分”兩個關鍵詞,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不平衡”“不充分”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經濟增長中的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問題。其中,發展“不充分”是導致發展“不平衡”的內在原因,發展“不平衡”是發展“不充分”的結果。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農業農村領域表現尤為突出。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的歷史背景與意義。農業農村現代化關乎國家現代化;鄉村振興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脈相承,為實現我國“十四五”乃至2035年遠景目標,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同時,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全球化形勢出現重大變化,面向新發展階段,我國審時度勢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中重要支撐點和著力點即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近年來,我國城鄉關系發生了引人矚目的深刻變化,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逐漸提升,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城鄉協調共進的新態勢已然形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正是對這一新態勢的精準概括、充分肯定與引領提升。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是涉及中國未來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大戰略。當前全球農業安全和糧食安全問題突出,我國要未雨綢繆,筑牢糧食安全底線,將農業安全和農業現代化置于突出的戰略位置。同時,當前農村發展存在諸如相對貧困突出、區域農村發展不平衡、鄉村治理低效、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滯后等問題和短板,束縛著農村活力的釋放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亟需鄉村振興戰略予以解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正是未來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和立足點。
從“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三個時期三種提法,體現了我國農村發展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思路和戰略,它們之間既有內涵的關聯性、承繼性,又體現了不同時期戰略重點的微妙變化和戰略層級的提升。20世紀末,我國提出“新農村建設”戰略,主要從汲取和總結改革開放20年的經驗教訓出發,繼續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尤其針對農村發展中的制度短板進行相應的變革和創新。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開展從硬件到軟件的大規模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金融變革、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農村養老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一系列舉措,促進了農村的迅猛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不僅關注農村發展,更將視角深入到更為廣闊的鄉村治理領域,通過農業合作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村民自治體系完善、鄉村法治化建設和文化建設,進一步提高鄉村治理水平,為農村的長遠發展和全面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動力基礎和機制基礎。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被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為“十四五”乃至未來更長時期的農業農村發展定下基調。此基調的核心即強調農業農村發展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優先性、獨特性和重要性,必將引領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框架進行一系列相應的重要調整。“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味著中國真正進入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統籌協調發展的嶄新時代,當前影響工農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制度桎梏必須加以革除,從而為中國未來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基礎。
中國不平衡發展在農業農村的體現。第一個不平衡是人與自然的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超常規的快速發展,在世界經濟體中一枝獨秀。中國長期以來是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是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然而,高速經濟增長也造成人和自然關系的高度緊張。中國在高速經濟增長的同時過度消耗并透支能源、土壤和水資源等,造成代際間的能源、資源隱患和不公,致使中國整體生態環境、糧食、食品、空氣和飲用水等日常生存要素儲備與質量堪憂。長期以來,我國高速增長模式與粗放型發展模式造成人和自然關系的不平衡,目前突出表現在農業污染(包括土壤污染、農村飲用水污染、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所造成的農業污染和糧食食品安全問題等)、農業生態問題等方面,當務之急是轉變增長與發展方式,削減過剩產能,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解決人和自然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