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網絡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信息技術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而從初中階段就開展的信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便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基礎認知和興趣。文章以探索打造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話題,結合教學實踐工作做出一定分析總結,以期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初中信息技術的教育宗旨是使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相關技能,從而為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以適應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需求。具體到日常課程教學中,作為一線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如何創設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習慣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以下是筆者的思考與建議。
一、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現狀與打造高效課堂的意義
1. 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現狀
信息技術是一門緊跟時代發展的基礎學科。在初中教育階段,教師難免會習慣性地將其按照傳統的文化學科的教學模式嵌套其中,對原本應當重視理解和實際操作性的知識制定出不合乎信息技術邏輯要求的學習重點和考核模式。例如,照本宣科地讓學生死記硬背信息技術的知識點,而忽略了通過帶領學生實操模擬,使其在思考和認知模式上理解信息技術的邏輯基礎。
2.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加持的意義
眾所周知,高效課堂的建構是新課程教學理念下十分新穎且實用的創新教學方法,在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備受好評,是一種真正能夠使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方法。因此,如果可以在初中信息技術教育中合理應用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便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親身實踐,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地答疑解難,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進行實踐型的體驗式學習,從而加深對信息技術的深層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
二、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及應用
1. 創設豐富課堂教學情境
在信息技術的高效課堂中,教師的定位由傳統的“一言堂”講師變為了把握課堂節奏的引導者,同時,教師也應當見微知著地創設更有利于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情境,進而使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完成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科書·信息技術》(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上冊“獲取與加工文字”的教學中,教師給出相應的素材,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想象與實踐能力進行創作。教師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為題目,引導學生通過使用不同程度的綠色來區分表現意境,如此不僅展現了信息技術課堂的人文色彩,也增添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2. 有機融合教學實踐內容
信息技術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需要學生具備必要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要多給學生布置一些需要思考與實踐相結合的作業。例如,在教材八年級下冊“導入圖片制作逐幀動畫”的教學中,當學生不太理解所學知識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消除疑惑,又或者可以組織學生相互探討理解,直至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整個操作流程中的某一步驟經過學生的集中討論后還是無法解決,則需要教師進行講解。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還逐步達成了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的。
3. 優化師生教學互動形式
互動交流是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互動交流的對象一般都是教師,且交流本身也是被動大于主動,導致教師無法直接通過課堂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往往只能通過考試進行檢測。而高效課堂則在教學環節中優化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從本質上改善了以往課堂教學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對自我教學認知成果評價的客觀性。因此,教師要切實依據信息技術的課程特點來設計相應的高效課堂評價機制。教師可以在每個單元的學習之后專門設置一節評價討論課,組織學生對上一單元的學習成果進行創意分享。例如,針對教材九年級下冊“編寫簡單程序”一課,教師組織學生上了一節評價互動分享課,課上,學生可以利用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圖文并茂地向同學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促使學生在收獲成就感的同時也復習鞏固了自身的信息技術基礎。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的學習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操作上都需要亦步亦趨、腳踏實地的完成,需要教師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創設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強化學生的信息技術實踐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龔長溪. 淺談農村初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構建[J]. 學周刊,2019(4).
[2]陳偉娟. 小組合作的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3).
[3]晁新. 構建高效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策略思考探索[J]. 中華少年,2018(34).
[4]刁靜.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J]. 教育現代化,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