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類圖書以中小學教師為讀者對象,以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專業知識素養和教學能力為出版宗旨,目標讀者明確,學科界限清晰。文章以2019年“中版好書”《溫儒敏談讀書》為例,闡述了教育類圖書選題策劃的三個要點:掌握教改動態,激活選題策劃創意;熟悉重點作者,實施選題策劃落地;心中有讀者,注重選題策劃的使命擔當。
【關? 鍵? 詞】教育類圖書;中小學教師;選題策劃;《溫儒敏談讀書》
【作者單位】李杰,商務印書館。
【中圖分類號】G232.1【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1.014
本文所說的教育類圖書,是指以中小學教師為目標讀者的圖書,主要針對提升教師理論水平、學習教育政策和理念、提高教學能力和專業知識素養而策劃。教育類圖書的目標讀者往往比較明確,即以某一學科的教師、教研員為主要讀者對象。一般來說,教育類圖書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選題內容以教育理念、教學法、學科專業知識、教學實踐經驗為主,明確的讀者對象決定了教育類圖書選題的策劃不能離開教育改革的熱點和難點;二是學科界限清晰,一般從事教育類圖書選題策劃的編輯大多有相關的學科背景,并且與中小學課程設置一致,如語文、數學、地理、歷史等,還有自己熟悉和長期關注的學科領域。
《溫儒敏談讀書》以語文教師為讀者定位,于2019年4月出版,當年印了4次,發行量超過3萬冊,獲得“2019年度中版好書”“中國教育報2019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TOP10” “2019年精品閱讀年度好書”等獎項。2020年4月,《溫儒敏談讀書》又出了平裝本。該書作者溫儒敏先生是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者,擔任教育部統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是最近20年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人物。下文筆者結合《溫儒敏談讀書》的策劃編輯,談談中小學教師教育類圖書選題策劃的三個要點。
一、掌握教改動態,激活選題策劃創意
教育圖書編輯關注的選題信息應當既有宏觀層面的教育宗旨、教育政策、課程改革,也有微觀層面的課堂教學研究。 宏觀層面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政策等由國家政府部門制定,可以通過瀏覽政府部門發布的信息學習和了解。具體到學科教學層面,要關注教育部針對教育改革發布的信息和文件,如課程方案的研制和發布、課程標準的修訂和發布、教材修訂或編寫動態等,以及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而發布的文件,如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這個文件預示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全面滲透到各級學校教育的教學之中。
微觀層面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是指教研室、學校等單位組織的教研會、專家講座、評比活動等。經常參加教研活動,聽名師的課,聽專家評課是了解讀者需求、啟發選題策劃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優秀的專家評課,往往含有極大的信息量,涉及教學理念、教學技巧、教師基本功等細節,這些細節本身可能就是一本圖書選題的內容。觀察教學一線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思考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幫助編輯培養問題意識,訓練選題的敏感度,從讀者的視角發現選題。在與一線教師的交流過程中,編輯還可以逐漸建立作者群,聽聽一線教師的抱怨和困惑,因為有困惑的地方才有閱讀需求。有時候,教改熱點、教學難點與作者的研究方向是重疊的,因此關注作者的研究動向也是判斷選題的重要方式。
總之,編輯選題策劃的眼光要具有前瞻性,通過搜集政府部門發布的文件信息,閱讀專業期刊,瀏覽新書出版信息等方式長期關注一個學科的教改動向,通過參加研討會、教研活動、與教師交流等方式保持對教改熱點難點問題的敏感性,從而激活圖書選題策劃的創意和靈感。
就語文教學來說,“讀書”是最近20年教改的一個關鍵詞。在語文教學中談讀書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的語文大討論。當時,各大媒體普遍批評語文教學存在過分重視工具性、忽視人文性的弊端,無休止的講解分析、語言學知識灌輸和單一僵化的標準答案影響了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為此,很多學者、專家撰文呼吁,語文學習要注重培養興趣和養成習慣,要在多讀書、多積累的基礎上培養語文素養,提高語文能力。這些討論對語文教學觀念的影響巨大。
作為語文教改理念和成果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要“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1]。此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還列出了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建議書目,在小學教材中設置了“親子共讀”,在初中教材中設置了“名著導讀”“課外古詩詞誦讀”等與讀書有關的板塊?!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更是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2]列入必修課程,并把《鄉土中國》《紅樓夢》列入必讀書目,在高中教材中單列為“整本書閱讀”單元??梢?,培養讀書興趣,養成讀書習慣,是近20年來語文課改的核心理念,也是語文教學的熱點和關鍵詞。正是出于對讀書重要性的判斷,筆者意識到圍繞“談讀書”這個主題來策劃圖書選題是符合教改精神的。
二、熟悉重點作者,落實選題策劃創意
在實際策劃選題過程中,很難說是先有作者、內容,還是先有讀者需求,二者經常交織在一起,互相促成。作為教育類圖書的策劃編輯該如何發現重點作者呢?首先,在實施課程改革過程中,教育部會組織成立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專家組一般由專業學者、教學專家、一線教師組成,編輯應該掌握專家組的名單,并作為策劃選題時重點關注的作者;其次,課程標準正式頒布之后,教育部還會組織教材的修訂或新編,參加教材編寫的人員也應成為編輯關注的對象;最后,各學科的名師、特級教師也是編輯應該關注的對象。
鎖定重點作者之后,編輯就應該經常關注這些重點作者的研究動向,利用適當的機會與作者建立聯系。經常與重點作者溝通,是策劃圖書選題的重要一環,因為在關注作者、研究作者的過程中,編輯往往能夠發現圖書選題。由于編輯的日常工作大多是案頭工作,只有遇到疑問才會與作者溝通。而寄合同、寄樣書、開稿酬單等則屬于編務性質,如果只做這些不太容易與作者建立深厚的友情,也不容易向作者約稿。因此,編輯要想策劃出受歡迎的圖書選題,就需要經常與作者溝通交流。出版界流傳著不少編輯與作者因互相信任而建立長久合作關系的出版佳話,因編輯約稿而誕生的經典作品也不在少數。如啟功先生的《漢語現象論叢》,就是應出版家、商務印書館(香港)總編輯陳萬雄的約稿而出版的。
有了初步的選題意向后,先后有幾位作者列入筆者的約稿計劃,經過比較和反復考慮,筆者最后決定向溫儒敏老師約稿,理由有三。
其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教材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確提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要健全國家教材制度,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重點編好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實行國家統編、統審、統用。2012年起,溫儒敏就擔任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可謂地位特殊。
其二,筆者對溫儒敏的研究動向十分熟悉,而且有十幾年的工作交往,約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筆者從2008年做溫老師的訪談稿開始與他建立聯系,稿子在《語文建設》刊發之后,筆者立即給他寄樣刊;有了讀者反饋,筆者也會寫郵件告訴他;溫老師推薦的一線語文教師的文章,筆者也積極幫助在期刊上發表。這樣一來二往,筆者給溫老師留下了良好印象。同時,溫老師有寫微博的習慣,筆者跟他很早就互加了微博關注。可以說,溫老師對語文教學的“一舉一動”都在筆者的“掌控”之中。2008年以后,溫老師在《中華讀書報》《語文建設》《語文學習》《課程·教材·教法》等報刊上發表的文章,筆者幾乎每文必讀。溫老師出版的與語文教學相關的圖書,筆者也會進行深入研究。
其三,語文教育問題向來容易成為社會話題。溫老師擔任教材總主編后,他在一些場合說的話有時候容易被斷章取義,產生了一些誤解和爭議,筆者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憑著多年對語文教學的關注和對溫老師研究動向的了解,編輯的敏感告訴筆者,溫老師應該選編一本“談讀書”的書。就這樣,當筆者向溫老師約稿后,得到其快速回應。不到一個星期,溫老師就把電子書稿發到了筆者的郵箱。
三、 心中有讀者,注重選題策劃的使命擔當
心中有讀者,并不意味著要去迎合讀者的趣味,而是要用所出版的書去影響和引導讀者。編輯在策劃圖書選題的時候,既要考慮滿足讀者的需求,又要考慮有所引領。筆者常常用“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理念作為判斷出版價值的標準,即讀者應該讀真正的好書。對選題出版價值的判斷,體現了策劃編輯的出版追求、文化使命和文化擔當。
還是拿筆者熟悉的語文教學來說,大多數語文教師的閱讀不超出配套教參、試題集錦和名師教案的范圍。若是一味迎合教師的閱讀趣味,出版的價值和意義就會大打折扣。語文教學內容復雜,涉及的專業知識豐富。比如,同樣是講魯迅,有的教師能把魯迅小說中人物的孤獨和苦悶講得入木三分,有的教師只是按照教參講一個概念化、教條化的魯迅。同樣的,不懂古代文化常識,講文言文自然味同嚼蠟;不懂訓詁學,也就不懂得從字義來鑒賞詩詞、理解文意;不懂邏輯推理知識,在分析文章時就講不出文章的論證方法。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近似于雜家,需要具備豐厚的知識素養。因此,為語文教師策劃圖書,除了要熟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語文基本知識,還要深入了解語文相關學術領域的成果,并根據這個范圍劃出一條底線。
在一開始策劃《溫儒敏談讀書》這個選題時,筆者預設的主要讀者是中小學語文教師和教研員,覺得這本書應該成為他們工作案頭的必備書:一是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語文課改的基本精神和來龍去脈,二是改變他們過去只重視做題和讀散篇文章的觀念。但看完初稿后,筆者認為家長和學生也可以成為此書的讀者。首先,書中有很多篇文章可以幫助家長了解語文教改的動向,這樣他們就不會盲目地去幫孩子報各類補習班,而是按照書中說的方法為孩子創造家庭讀書的氛圍,呵護孩子的讀書興趣。其次,書中選了不少書單類文章,這些文章可以指導高中學生的閱讀。
因為有了對讀者的預設,在編輯過程中,筆者特別注意從讀者角度出發編輯加工書稿。溫老師的原稿并沒有板塊名稱,只在書稿簡介里說明了文章分類。筆者根據文章內容給每一個板塊擬了標題,并適當調整了文章編排順序,將全部書稿分為“語文教育與讀書”“通識教育與讀書”“網絡時代與經典閱讀”“名家名作導讀”四個部分。這種分類能令讀者一目了然,圖書的內容范圍更加清晰,讀者定位也從語文教師擴展到家長和學生。
綜上所述,掌握中小學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熱點、難點,宏觀層面上把握方向,微觀層面上悉心觀察、勤于思考,是激活選題策劃創意的前提;建立自己的作者群,用心與作者溝通,做好編輯本職工作,熟悉作者研究動向,是選題策劃落地實施的基礎。只有心中替讀者著想,不忘編輯出版的文化使命和擔當,既要敏感判斷市場需求,又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做出受讀者歡迎的好書。語文教學領域的出版如此,其他學科教學領域的出版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