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興隆
摘 要:國學是中華文明的根源于靈魂,誦讀國學經典既是傳承千年文風的要求,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但文化傳承可“師古”卻不必“法古”,對國學經典教育意義的開發應該是建立在互聯網時代基礎上的,探索信息技術在國學經典誦讀中的應用方法既是提升國學經典在小學中的傳承效果的需要,也是創新國學傳承方式,完成“經典”與“現代”的深度融合的要求。所以,作為教師,勢必要深入把握信息技術在國學經典誦讀中的融入價值,不斷開發現代化的國學經典誦讀引導策略。
關鍵詞:國學經典;誦讀引導;信息技術
一、國學經典及其誦讀現狀
(一)價值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中記憶最佳的時期,一個人在兒童時期讀過的書將會讓他終生受益。而機械記憶又是兒童的主要記憶方式。所以,在小學階段組織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組織學生們對經典美文反復誦讀,不僅可以幫助兒童建立牢固的經典記憶,獲得對漢民族語言之美的強烈感知,還能讓兒童們在接觸文學之初就獲得較高層次的審美體驗,登上較高的文學審美階梯,輔助兒童建立較高層次思想情操和審美習慣,這與兒童的成長發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二)現狀
雖然國學經典的誦讀價值極高,也引起了不少教育專家的重視,但從目前來看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我國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推廣效果并不是很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1.教育計劃不周密,教育措施不具體。很多學校在落實經典誦讀教育任務時,都存在“一時興起,后發無力”的問題,在組織經典誦讀活動時選擇的方法手段比較單一,多以機械閱讀為主。機械單一的經典誦讀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們無法與經典文本密切接觸,不能在經典文本誦讀中獲得對文本的深度認知,汲取文本背后的營養。
2.教育范圍狹窄,國學經典教學素材開發不當。在國學經典教育過程中,部分學校僅僅將經典教學目光局限在對課內國學作品的教學和對《三字經》《弟子規》等兒童啟蒙讀物的開發,將國學經典范圍縮小化,以片面化的角度看待國學,沒有形成對國學的深度認知。
二、信息技術在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中的融入價值
教育現代化是教育發展的主方向,傳承國學經典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將現代教育優勢融入國學經典,既可以讓現代化教育更具中國特色,也能提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的時代性,助力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順利推進。
(一)豐富教學素材,增加知識含量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是建立在雄厚的教育素材基礎上的。與傳統教育活動不同的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國學誦讀活動組織過程中,我們除了可以調動現有的圖書資源和材料資源之外,還可以調動大量的網絡資源,利用多元的網絡教學素材,無論從數量還是從廣度上來看,都明顯優于信息技術融入以前。此外,在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教育開發過程中,學校也可以依托信息設備優勢,搭建國學資源共享平臺,以增強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與經驗交流,有效地豐富學校國學經典誦讀教學資源庫,讓國學經典以更豐富、更具條理性的姿態呈現在教師們面前,從而深化教師們對國學文化的理解,增加教師在組織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時的可選材料。這樣以來,教師們組織的國學經典活動必將會在豐厚知識積淀的支持下更加豐盈,學生們在國學誦讀活動參與中獲得的知識與感悟也會更加豐富。
(二)豐富教學手段,構建靈動課堂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是建立在更豐富的教育選擇之上的。在技術支持下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們除了可以用傳統的講讀、領讀手段之外,還可以用播放視頻、音頻、圖片等方式進行誦讀引導。不僅極大豐富誦讀引導手段,而且也更好地切合了小學生在視覺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學習實際,更好地滿足了學生們的視覺需求。同時,與傳統誦讀引導相比,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經典誦讀活動,也更能體現針對性、生本性原則。在經典誦讀引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優勢根據學生們的誦讀實際隨時獲取符合學生課堂生長需要的誦讀引導材料,有效打破了國學經典誦讀課堂的預設性,增強了國學經典引導活動的靈動性。這樣以來,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個生態化的、能夠滿足學生靈活多變的生長需求的自主探索空間,學生們對國學經典的理解也會在靈動的課堂氛圍下更加深刻。
(三)回歸經典本質,強化經典解讀
經典詞句背誦是經典文化學習中最淺層的內容,以“死記硬背”的方式推進的國學經典教育活動是不能觸及經典本質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提升的。故要想回歸經典本質,強化經典解讀,我們就有必要深化經典解讀引領,讓學生們再經典誦讀中進入到深度思考階段,進而透過表層文字,領悟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而要想順利實施這一過程,我們就需要始終將學生們的經典誦讀興趣維持在較高的狀態,就需要在學生們面臨思維困境時,及時給予有效的思維引導。而教育引導活動的順利實施是離不開信息技術條件下產生的豐富教育資源和豐富教學引導手段的支持的。所以,以信息技術融入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也是輔助學生們把握經典本質,深化經典解讀的要求。
(四)營造國風情境,深化審美感知
信息技術在國學經典誦讀教育中的融入,還可以給學生們營造一個直觀的、可感的國風情境。
1.VR還原古風情境。先進的VR立體投影手段可以將古人邀約到國風誦讀課堂,讓學生們跟隨古人步伐領略不一樣的社會圖景,這便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經典之間的情感距離,讓學生們在身臨其境的感知中,獲得個性化的審美感知。
2.PPT點染古風色彩。靈動的古代生活視頻與簡筆勾勒的古代文人形象,甚至是毛筆書寫的題目,都會給現代化的課堂中增添一抹典雅的韻味,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從細節中管窺中華經典的空間,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美的啟迪與感召,提升自身對古典美的審視與探索興趣,更好地弘揚傳統的審美觀念。
三、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經典誦讀
“析其理”是為了“踐于實”,既然將信息技術融入經典誦讀引導有這么大的教育價值,那么我們就應該將其應用到現實教學之中。
(一)以吟代讀,感受經典韻律
在對國學經典的感知過程中,對語言的韻律美的感知是不可忽視的部分,而韻律是音樂的語言,在對國學經典韻律美的感知過程中,適當地調動音樂資源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在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中,我常常利用媒體設備下載適宜的歌曲配樂,讓學生們和著音樂吟誦詩篇。比如,在對曹操的《短歌行》一詩的誦讀教學過程中,我根據該詩歌慷慨激昂的詩歌特點,利用媒體設備設定了“鼓點打擊”音效,讓學生們和著鼓點吟誦。“鼓點”這一特有音樂元素在經典誦讀活動中的應用,讓學生們在潛意識中產生了身在軍營的感覺,進而在有節奏的鼓點的感召之下更好地吟誦出了詩歌應有的韻律與節奏。
(二)多元呈現,力促多維感知
國學經典字句凝練,每一個短句中都包含著多個意象,每個意象都是構成意境的獨特細胞。而小學生的意象解讀與還原能力并不是很強,所以在對經典誦讀過程中,為了深化學生們對經典的理解,我們常常以多元的方式呈現經典文學,力建多維文化感知情境。比如,在對《靜夜思》一詩的誦讀感知過程中,我逐一展現金黃的圓月、簡筆勾勒的飄逸詩人、房屋等元素,配以略帶悲感的音樂,和毛筆書寫的詩句等材料,讓學生們在多元思維素材的刺激下,快速進入詩歌營造的意境,領略詩人在詩句中隱藏的情感,為學生們有感情的誦讀詩篇奠定了基礎。
(三)誦讀錄音,創新誦讀引導
學生們的經典誦讀活動是需要教師的引領與引導的,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就使得經典誦讀引導手段更加貼合學生實際。在現代化的技術支持下,教師們可以先利用信息設備對學生的誦讀成果進行錄音,然后再以媒體播放錄音,讓學生們自己傾聽反思。比如,在對詩詞《絕句》的誦讀指導過程中我就使用了這一誦讀指導方法,以讓學生們共同傾聽課堂吟誦錄音的方式,評析選擇,選出了班級中的“經典誦讀之星”。這一教育活動的實施,不僅有效地記錄了學生們的誦讀成長經過,而且也讓原本不可逆的學生自主誦讀過程變得可逆化,使得教師們可以一邊播放錄音一邊展開誦讀指導,有效提升了指導活動的針對性與明確性。
(四)資源拓展,延展知識空間
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長河中的燦爛明珠,其隱藏于廣闊的文化空間中等待著學生們去打撈。因此,在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中,我們通過誦讀引領展現的不是一兩首經典詩歌,也不是一兩篇經典文本,而是一個廣闊無垠的經典感知空間。故在對經典朗誦教學中,我除了會教學指定篇目的朗誦之外,還會利用媒體設備鏈接與詩歌主題相一致的內容,在豐富學生誦讀素材,提供學以致用、自主發揮空間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們的經典感知空間。
當“經典”與“現代”碰撞,古典之美會在與現代技術的支持下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現代教育技術之強大也在經典文學的熔爐下演繹的更具中國特色。所以,在今后的小學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中,我們應繼續開發以現代技術融入國學經典誦讀指導中的有效策略,讓學生們真正地感受到“經典”與“現代”碰撞下的別樣之美。
參考文獻:
[1]李守紅.國學經典跨媒體閱讀推廣策略研究[J].出版廣角,2017(23).
[2]馬俊霞.培養誦讀習慣,傳承國學經典[J].華夏教師,2017(20).
[3]吳燕,趙鵬艷.新媒體時代國學經典的傳播研究[J].出版廣角,2017(20).
[4]吳金霞.小學語文誦讀國學經典教法探微[J].小學教學研究,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