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貞
摘要: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腳步,流動兒童現象逐漸增加,許多學生跟隨著父母的腳步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流動兒童。關于流動兒童的教學問題也被重視起來,數學學科對于部分流動兒童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如何激發流動兒童對于小學數學的認知內驅力也是教師亟需思考的,本文也將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探究,致力于尋找到一些合適的措施幫助培養流動兒童的數學認知內驅力,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激發和培養;流動兒童;數學;認知內驅力
引言:
許多流動兒童到了一個陌生的學習環境都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再加上新課內容與之前所學的知識可能會有所不同,教師的講課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就導致有些流動兒童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如果流動兒童長時間跟不上教學進度,就會覺得數學學習太難,對數學的興趣降低,不愿意去學習數學,甚至會產生抵觸、厭學心理[1]。這就需要教師更多的去引導學生愿意接觸、認識數學,喜歡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小學流動兒童對于數學的認知內驅力。
一、提升學生認知內驅力的意義
認知內驅力是小學生學習動機的最主要類型,只有教師逐步激發和培養小學流動兒童對于數學的認知內驅力,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具有學習興趣,主動學習,這樣才能使流動兒童真正的融入到學校生活中,幫助流動兒童改變不良習慣。由于流動兒童父母工作一般都較為忙碌,無暇照顧學生,并且,有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淡薄,不注重流動兒童學習習慣的培養,導致他們無法盡快適應新的學習,造成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激發和培養流動兒童對于小學數學的認知內驅力不僅對于學生本身意義重大,而且可以改變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改善流動兒童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減少矛盾,促進師生和諧、家校和諧,構建和諧社會。
二、培育學生認知內驅力的有力措施
(一)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要使流動兒童產生對于小學數學的認知內驅力,產生學習興趣,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拉近與流動兒童的距離,使其感受到數學課堂的吸引力。
在課堂上,老師如果將自己與學生的距離拉的太遠,使學生覺得有距離感,學生就會在課堂上封閉自己,不會在課堂上過多表現自己,課堂上無人回應,教師也就無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因此,首先要做的必須是拉近與流動兒童的距離,構建一個平等對話的課堂,讓流動兒童在課堂上可以積極主動的發言,對問題有探究的欲望,有利于流動兒童產生學習興趣。在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之后,就要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是如春風化雨的,在課堂上應該逐步展現自己的魅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朋友,而不是學生學習的監督者、強迫者,引領學生穿梭于知識的殿堂,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2]。例如在學習《減法》的時候,教師可以用自己編的富有趣味的小故事導入:兔子媽媽買了七個胡蘿卜,兔子姐姐分到三個,兔子弟弟分到了兩個,那么還剩幾個呢?用故事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是數學課堂具有趣味性,同時設置了懸念,促使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在講課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以問促思,通過提問問題讓學生主動思考,真正理解。
此外,教師也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機制,多表揚、鼓勵流動兒童,通過表揚激勵,幫助流動兒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必不可少的,在這樣的氛圍下,流動兒童才能感受到教師的一視同仁,產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并且,教師塑造一個好的課堂氛圍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正確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
部分流動兒童轉入新的班級后,由于之前學習的內容不一樣可能會跟不上教學進度,所以,教師應提前了解流動兒童的學習情況,對標流動兒童的學習情況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課下,教師也應該密切關注,多與流動兒童溝通,對流動兒童學習過程中的薄弱部分進行指導,幫助他們趕上學習進度。合理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全面的,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到培養流動兒童的計算能力、分析能力、問題復習能力等,不僅可以幫助流動兒童在課堂上獲得知識,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而且可以幫助流動兒童提高學習能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同時,在學習新的知識時,教師不能局限于用講授法,應該多設置一些有趣的活動,讓流動兒童在課堂活動中逐步領會知識,思考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解《圖形的運動》這節課時候,如果只是簡單的介紹圖形運動的概念,學生看著課本可能根本不會理解軸對稱、平移和旋轉是什么。因此,如果教師在講授時可以讓學生動手做,親身體會圖形的運動過程,學生也能更加體會到學習的圖形運動的樂趣,在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也會積極主動的思考,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產生一種成就感,從而熱愛學習,學會學習。
(三)教學內容與實際相結合
小學數學的許多課程都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如《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表內乘法》、《表內除法》等很多,因此,如果在課堂上可以聯系現實生活,讓流動兒童意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就可以充分激發流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3]。同時,流動兒童如果有了學習興趣自然會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學習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愿意用課堂學習過的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問題,鍛煉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在講授新課時,教師可以盡量去聯系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幫助流動兒童理解問題。例如,在《加法》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具體的情景,情景設置可以是小明在超市買蘋果,先買了三個,第二天又買了五個,那么,小明一共買了幾個呢?緊接著展示三個蘋果和五個蘋果的圖片,讓學生數數現在一共是幾個蘋果,利用這個例子可以直觀的展示“3+5”這一加法的運算過程。枯燥的數字計算很容易使小學生感到疲憊、無聊,如果用現實生活中買東西的例子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產生對于數學學科的認知內驅力。與此同時,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也會刺激著流動兒童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不僅在課堂上,課下他們也會積極運用這個例子去思考遇到的其他問題,逐步激發流動兒童對于數學的正確認識,認識到數學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數學,更是生活中的數學。流動兒童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意識,自然就會比較容易解決數學問題,久而久之就具有了能夠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就可以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逐步產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結束語
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在小學階段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要格外注重培養流動兒童對于數學的認知內驅力,因為數學相較于其他學科更需要流動兒童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更能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幫助流動兒童產生積極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具有多問問題、多思考的意識,對于其今后的學習生活有也具有很多好處。激發小學流動兒童對于數學學科的認知內驅力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認真反思,通過日常的觀察反思得出最適合學生的發展策略,幫助流動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參考文獻
[1]朱瑩.遵循認知特點,激活小學生學習數學內驅力[J].好家長,2019,000(050):P.204-204.
[2]楊兵.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J].學周刊,2020(13):45-46.
[3]常小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文理導航,2020(11):30-30.
(吳江區盛澤小學?2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