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黎
[摘 要] 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立足整本書閱讀資源,為學生構建課題組、學科組和課程組,提供全方位閱讀指導和體驗支撐,形成立體化閱讀鏈,實現學科融合,逐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經歷,使其學會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使生活與閱讀、世界與閱讀融通。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學校育人;實踐創新
一、搭起推讀支點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在《腦與閱讀》中說:“閱讀的習得在兒童成長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對語言和閱讀回路進行訓練,每節閱讀課,每次閱讀都會使神經元發生調整,能大大促進兒童獲得閱讀新技能。”所以,不愛閱讀的學生往往是不會閱讀,沒有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為此,學校課題組致力于為學生搭起推讀支點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個“推讀支點”就是閱讀中的“導引單”設計,強調在學生閱讀學習過程中的引導作用。
(一)持久專注之竅:向自己提問
引導學生從封面、目錄和書中插圖獲取信息,如在讀《我的媽媽是精靈》之前,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感受。他們認為,精靈的世界透著藍光,那樣輕盈圣潔,人間雖色彩斑斕,卻更顯沉重。精靈的各種姿態好像在希望能被人類發現,他們渴望能落地人間。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提問,既然人間是沉重的,那為什么精靈還要來到人間?他們又是怎么落地人間的?教師引導學生在問題單上記錄問題,通過閱讀試著回答這些問題,訓練他們閱讀時的耐心和專注。
(二)脈絡梳理之竅:總結提煉重點
脈絡單既有效地監管學生閱讀的全過程,考查學生對全書內容的把握,又培養學生在大流量的信息中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從情節構成故事、矛盾梳理關聯、人物行動地圖等方面入手,繪制好曲線圖、流程圖、表格等暗示情節走向的框架圖,讓學生填充相應的內容,以此降低梳理整本書情節的難度,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梳理思維。
在閱讀《海底兩萬里》時,我們為學生設計這樣一份脈絡單:梳理“諾第留斯號”的航行線路,以表格形式記錄“兩萬里”的起點、過程、終點,并在世界地圖中繪制航行線路圖。為體現導引的作用,這里為學生提供了行船路線:從太平洋至北冰洋的8個站點的提示,以及注有地理位置、大致時間、主要事件和備注的表格,還有一張世界地圖。設計“備注”欄目,讓學生思考應該補充什么信息。教師通過這樣有扶有放、有表有圖的脈絡單,使得梳理有層次,從而使學生獲得提煉、總結的能力。
(三)關注人物之竅:因果推斷分析
在文學作品中,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一般要引導學生從人物的細節中分析人物。人物的性格特點通常與情節發展交織在一起,我們發現結合情節來解讀人物性格特點也是不錯的路徑,這不僅可以推斷出人物性格,以及變化走向,還可以發現變化的原因。
通過學習積累和多次嘗試,我們設計了“訓練提示語三步導引單”,以把握情節為基礎,再到分析影響人物的因素為抓手,最終從不同角度去發掘人物個性,讓學生在心中形成一個更完整和更細膩的人物形象。如《草房子》中對秦大奶奶的分析:
首先,在把握情節中用“某人、想要、但是、所以、后來”的提示語進行因果串聯。
“某人”——人物是誰?(艾地里的秦大奶奶)
“想要”——她的愿望是什么?(她有自己的夢想:和丈夫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土地,一片風水好的土地)
“但是”——想一想她面臨的問題。(他們無兒無女,就把這片地當作兒女,愛惜不已。當地政府為了建學校奪走了她視如生命的土地)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做了什么?(她像個學生一樣用各種看起來幼稚的行為去抗議不公平)
“后來”——結局如何?把結局與問題或人物的愿望聯系起來。(雖然她的一生有太多的苦,但她最后卻用愛為人們帶去縷縷清香)
其次,在分析影響人物的因素時用“問題、其他人物、重要故事、反應”等提示語進行個性推斷分析。
“問題”——人物面對的問題。(秦大奶奶覺得自己的土地受到了侵犯,而且被侵犯的不只是秦大奶奶的一塊土地,還有秦大奶奶用幾十年風霜雪雨所換來的幸福日子,以及充滿對丈夫寄托的土地。在她的心里,這不僅是一塊土地,還是自己的情感與生命所寄托的地方)
“其他人物”——有關的其他人物。(秦大奶奶被人們說成是一個“最可惡的老婆子” ,桑桑不像其他學生一樣害怕這位秦大奶奶)
“重要故事”——有關的重要故事。(秦大奶奶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換一個或許她曾經討厭的學生的生命,最后獲得理解和照顧)
“反應”——注意人物與這些不同因素的互動。(首先,秦大奶奶賣掉了自己的雞、鴨、鵝。其次,為了學校的形象,她搬到了校外。最后,她為了救一個學校的南瓜將生命送上)
最后,分析出秦大奶奶這個人物轉變讓人很震撼,從孤獨固執到擁抱溫暖,為了自己內心的堅守而奮不顧身。
二、創建展示平臺
學校在以課題引領推進閱讀的重要策略中,對于未來,給學生的童年播下文化的種子、語言的種子、審美的種子、思想的種子等;對于當下,在推動閱讀的基礎上重視閱讀成果化,并通過閱讀衍生活動,為學生創建交流展示的平臺,使其收獲閱讀的快樂。
2018年,學?!奥墩Z文”學科課程的構建已形成相對穩定的閱讀衍生活動,“漫味語文”學科組從書名選定、分組負責、閱讀方式和成果物化都有計劃、有規范地進行指導督促和過程管理。特別是每年的“漫味書香? ? 悅讀閃亮”活動,讓更多的學生用自己喜愛的形式呈現豐富且有趣的閱讀成果:“讀書徽標? ? 由我點贊”的精巧設計,“聲入人? ? 心念念不忘”的精彩推薦,“圖說萬象? ? 畫中有話”的精致插圖,“互惠閱讀? ? 傳遞快樂”的精選感悟,“閱讀打卡? ? 堅持在線”的精誠共讀,“整體感知? ? 積累小報”的精美繪制,“導單推進? ? 策略集結”的精心手本,“讀書沙龍? ? 班級交流”的精彩時刻,“經典再現? ? 劇目表演”的精美舞臺,“集體吟唱? ? 回蕩心田”的精品展演。
通過活動的開展,將充滿語文味的整本書閱讀成果與各學科知識進行綜合關聯,實現學科與學科的融合,強調運用各學科知識來探尋知識,真正實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鏈接生活空間
系統論告訴我們,一個系統只有開放,不斷地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才能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走向高級。因而,我們在打通各學科壁壘的同時,還可以帶著學生把“文學彼岸的美帶回到生活此岸”。
近年來,學校課程組以二十四節氣為鮮活資源,通過公眾號為學生推讀朱愛朝的《時節之美》,逢“四立”之時進行漢字春夏秋冬的字源解讀。我們在線下引導學生把讀到的物候,帶入山林田間進行觀察記錄;把讀到的節氣傳說整理復述,錄制音頻進行發布;把書中繪制的習俗彩圖,動手體驗制成個性實物;把書中介紹的時令菜品,動手嘗試烹制;把書中的氣候變化聯系實際,結合生活寫下感悟。
學生在感受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之外,還懂得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我們通過整本書閱讀活動的推進,引導學生與作品進行對話,感受作品所描述的文化;與作者對話,提煉觀點提升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對話,深化認知使生活需要閱讀。
370650190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