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婭囡
摘 要:百萬擴招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高職院校引起強烈反響。當前,高職院校的工作重點不是完成擴招任務,而是提升擴招生質量。本文從國家重視、社會需要、高職院校發展三個方面論述提升擴招生質量的必要性,提出了以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為基礎,以分類制定培養方案為關鍵,以健全雙師型教師隊伍為重點,以創新學生管理制度為突破,以信息技術引領變革為手段等提升高職院校擴招生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百萬擴招 高職院校 擴招生質量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職院校招生考試方法,實現高職擴招100萬人的目標,簡稱高職百萬擴招。此次擴招首次將生源擴大到社會層面,成為穩定社會與促進就業的戰略之舉。伴隨擴招生的涌入,高職院校教育難題凸顯,提高擴招生質量成為重中之重。
一、重視擴招生高質量發展
高職百萬擴招倒逼高職院校提升教育質量,高職教育質量是對高職院校能否滿足相關主體需要及其滿足程度所作出的價值判斷。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必須采取措施,提高擴招生質量。
(一)內涵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一種內涵式發展,關注的是擴招生發展的深度。然而,簡簡單單的數字并不意味著擴招生獲得高質量發展,擴招生不管是初次就業還是“回爐再造”都應該注重自我技能的提升,在夯實知識基礎的同時提高職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
(二)多元化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一種多元化發展,關注的是擴招生發展的寬度。根據以色列學者埃文·佐哈爾的多元系統理論,在職業教育領域,擴招生成為一個動態的系統。擴招生在教育背景、從業經歷、年齡階段以及發展愿景等方面存在差異,使擴招生自身需要多元發展,社會對高職人才多層面、多樣化的需求,也需要擴招生多元發展。
(三)可持續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一種可持續發展,關注的是擴招生發展的長度。美國著名的STC(從學校到生涯)改革運動給我們的啟示是,高職院校要關注擴招生個人生涯發展,促進擴招生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擴招使退役軍人、下崗工人、新型職業農民重返校園,為原本喪失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群體提供了繼續學習的機會,為擴招生敞開可持續發展的大門,助推擴招生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提升擴招生質量的必要性
(一)國家對擴招生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視
首先,國家出臺政策文件,提高高職院校擴招生人才培養質量。如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擴招后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指導意見》,要求保障質量型擴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其次,國家設置專項資金,加大財政投入力度。2019年國家設置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專項資金237億元,同比上年增加50億元,為提高高職院校擴招生培養質量保駕護航。
(二)社會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在人力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的背景下,社會對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官方數據顯示,至2025年,新領域的人才缺口預計高達950萬,而當前退役軍人約0.57億,下崗職工約0.1億,農民工高達2.88億,原有的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進一步凸顯。社會急需高職院校助力將擴招生帶來的就業壓力變為人才福利,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現實難題。
(三)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追求
擴招生的涌入打破了高職院校舊有格局,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該明確促進擴招生的定制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站位,充分發揮類型教育的效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承擔起培養和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三、提升擴招生質量的策略
高職院校要逐步形成以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為基礎、以分類制定培養方案為關鍵、以健全雙師型教師隊伍為重點、以創新學生管理制度為突破、以信息技術引領變革為手段等五方面協同發展的新局面,打開擴招生職業發展的通道,促進擴招生高質量發展。
(一)分析學生學習情況
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是提升高職院校擴招生質量的基礎。只有充分了解每類學生的特點才可以進行針對性培養,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首先,了解學生背景。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座談等形式了解擴招生的教育、工作及家庭背景。分析各類擴招生的學習動機、認知特點,為分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打好基礎。其次,了解學生能力。通過標準化測試了解學生當前的學業水平、技術技能基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幫助學生補齊短板,發揮潛能。最后,了解學生發展愿景。貫徹“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意愿。
(二)分類制定培養方案
分類培養是提升擴招生質量的關鍵。美國社區學院依據擴招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專業指導、設置補償性課程的培養模式為我國分類制定培養方案提供了借鑒。
首先,確定多樣化培養目標。在確定培養目標時要充分考慮擴招生的學習經歷和發展意向,同時要面向社會需求。具體可設置職業能力傾向測試,構建各類培養目標所需的能力標準,遴選適合的人學習適合的技能技藝,這樣既保證了擴招生的利益,也能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價值。其次,多元化設置課程。擴招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要求高職院校提供多樣性的課程菜單。專業課程設置應體現水平差異,滿足不同操作水平擴招生的學習需要;通識課程要符合國家要求,在保證開設足時足量必修課程的同時,鼓勵高職院校開設多種多樣的選修課程;補習類課程不可或缺,開設這類課程能幫助擴招生補齊短板。
(三)健全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建設是提升擴招生質量的重點。應認真貫徹專兼結合、校企共育的原則。首先,培養專業師資。可在省內獨立設置職業技術師范學院,鼓勵在應用型高校增設職業技術師范系,支持擴招生考取第二學位。其次,擴大兼職教師隊伍。在短時間內培養雙師型教師困難較大,應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鼓勵校企師資雙向流動,通過校企深度合作解決師資難題,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在編制名額內有20%自主權招聘兼職教師的優勢,聘任企業管理人員、技術能手來校任教。再次,完善教師聘任制度。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從專業學歷教育、教育學學歷教育以及工作經歷三方面設置入職門檻,使職教師資具備雙師型教師的先天條件。設置教師資格設定審查周期,促進教師素質知識更新,以適應時代發展。
(四)創新學生管理制度
創新管理制度是提升擴招生質量的突破口。首先,實行彈性學制、學期和學時,擴招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和節奏,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分階段完成學業。其次,建設學分銀行,以學分為單位統計擴招生的學習成果。對于擴招生先前的學習成果,要通過水平測試等方式進行學分認定。對于擴招生校內學習成果,可根據實計入個人學分銀行,方便擴招生再次進入學校學習。再次,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引導其學會自我管理。在專業選擇、課程選讀、學分積累、就業創業等方面對擴招生予以耐心指導。通過擴招生參與制定學生規范等方式,引導其由單向的被動接受轉向積極參與、理解認同、自愿遵從。
(五)信息技術引領變革
首先,發揮教學功效,實現“軟硬兼施”。高職院校將網絡平臺建設作為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忽視了信息化軟層面的建設。擴招完成后應在硬件投入持續增加的基礎上兼顧軟件建設,加快符合擴招生學習需要的產品研發,提高教師信息化素養和運用能力。其次,遵循職教規律,實現“教技融合”。信息技術介入教學過程后可能激發學生積極性、增進師生關系,也可能造成學生學習內容碎片化、師生關系淺層化。信息化資源的使用要符合擴招生的學習規律、高職教師的教學規律,不能使工具在信息化建設中處于主導地位,而是要體現使用者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1]郭文富.擴招百萬呼喚高職院校建立新型質量保障體系[J].職教論壇,2019(7).
[2]姜大源.論高職擴招給職業教育帶來的大變局與新占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6).
[3]付雪凌.變革與創新:擴招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的應對[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
[4]石偉平,匡瑛.中國教育改革40年職業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