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瀟
宜興市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江蘇宜興 214200
急性腸梗阻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急腹癥,引發原因為腸道機械性堵塞,具有診斷難度大、病情進展快等特點,對患者生命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所以,準確掌握急性腸梗阻治療時機非常關鍵[1-2]。腸梗阻類型多種多樣,且不同類型之間并非絕對孤立,在發病原因、治療時機、治療難易等因素影響下會相互轉化[3]。對于不同類型腸梗阻患者來說,治療時機、治療方案各不相同,所以,準確掌握治療時機是提高急性腸梗阻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的重要所在[4]。經臨床調查發現,手術治療時機不同,急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效果及預后有著一定的差異,且存在一定的爭議。基于此,該研究簡單隨機選取2016年1月—2021年4月該院收治的成年急性腸梗阻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手術治療時機對臨床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簡單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成年急性腸梗阻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遵照抽樣法隨機分為兩組,其中40例患者為對照組,40例患者為觀察組。該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確診為急性腸梗阻;②可正常交流,無意識障礙;③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②伴有麻醉藥物過敏史者;③合并嚴重慢性疾病者;④伴有精神疾病或者智力障礙者;⑤臨床資料缺失者。對照組女12例,男28例;年齡30~80歲,平均(56.32±3.87)歲;腸粘連26例,腸套疊14例。觀察組:女14例,男26例;年齡30~80歲,平均(55.98±3.69)歲;腸粘連27例,腸套疊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發病24 h后行急診手術治療,觀察組發病24 h內行急診手術治療,手術具體操作如下:取患者仰臥位或者截石位,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麻,選擇恰當位置穿刺,置入套管,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約12 mmHg,借助腹腔鏡探查患者腹腔狀況,確定病變位置,在腹部周圍組織與粘連遠離處做2個操作孔,對粘連部位進行切割分離處理,操作中一旦發現存在大網膜或者腸管,應及時用電刀分離粘連部位,并做好止血工作;發現腸套疊時,利用無損傷抓鉗牽拉出腸套疊,確定其和腸梗阻接觸部位后,用生理鹽水沖洗整個腹腔,以免引發感染等并發癥。在結束手術后,對患者腸壁狀態、色澤予以詳細觀察,一旦發現壞死組織,馬上切除,并做好胃腸減壓處理,促使患者術后早日康復。
①臨床療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影像學檢查顯示無異常,評定為顯效;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影像學檢查顯示各項指標有所改善,評定為有效;患者未達到以上標準,評定為無效。總有效率為有效率與顯效率之和。②炎癥因子: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2(IL-2)。③術后恢復指標:臥床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④并發癥: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炎癥因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CRP、TNF-α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IL-2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
觀察組術后臥床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急性腸梗阻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具有病情發展快、變化快等特點,如果未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非常容易誘發其他病癥,危及患者生命健康[5]。在臨床治療中,首先要解除腸梗阻狀態,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以此保證患者臨床療效。在腸梗阻患者治療中,若患者表現為粘連性腸梗阻,多給予保守治療,確定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局部炎癥得以控制后,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這樣可以避免手術創傷引起腸系膜再次粘連,同時也可以預防疾病復發[6-7]。在腸梗阻患者保守治療后,部分患者會出現腸壁血供障礙,引起局部腸管穿孔、壞死,導致腹膜炎,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同時,部分患者會出現菌群異位、細菌毒素進入血液等情況,引起感染性休克、膿毒血癥等并發癥[9-10]。所以,在腸梗阻患者治療中,合理選擇手術治療時機十分關鍵。
有關文獻研究表明,腸梗阻發生24 h是手術治療的關鍵點,在保守治療24 h內給予手術治療,能夠取得更加顯著的療效[11-12]。該文研究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50%,低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侯樹峰[13]的研究報道十分接近,具體數據如下: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0.7%,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3%,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在急性腸梗阻患者治療中,發病24 h內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更加顯著,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值得臨床推薦應用。
相關調查表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腸梗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評定有著一定的作用[14]。CRP是一種非特異性急性反應蛋白,在多種炎癥性疾病中,患者CRP水平明顯升高,且與炎癥反應程度呈正相關[15]。TNF-α是一種重要的炎癥介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局部組織損傷程度、毛細血管擴張狀態,由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分泌,在炎癥局部大量浸潤[16]。IL-2是一種重要的炎性免疫調節因子,在T細胞增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還可以調節炎性免疫應答反應[17]。該文研究報道:觀察組治療后CRP、TNF-α水平 分別為 (5.32±1.11)、(1.78±0.22)mg/L,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IL-2水平為(2.92±0.46)μg/L,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2.47±0.35)、(3.09±0.56)、(10.28±2.31)d,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向東等[17]的研究報道基本一致,具體數據如下:觀察組治療后CRP、TNF-α水平分別為(5.23±1.02)、(1.69±0.13)mg/L,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IL-2水平為(3.01±0.45)μg/L,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2.56±0.34)、(3.18±0.47)、(10.39±1.42)d,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臨床實際治療過程中,應對患者發病狀況予以詳細探討,全面檢查身體狀況,確定患者腸梗阻類型,以此準確掌握手術時機[18]。針對以下幾種腸梗阻類型,必須盡早給予手術治療,即①患者腹痛劇烈且休克;②急性絞窄性腸梗阻;③惡性腫瘤引發腸梗阻;④患者持續腹脹且便秘,保守治療失敗[19]。
綜上所述,成年急性腸梗阻患者發病24 h內行急診手術治療的效果更加確切,有助于減輕患者炎癥反應,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