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學科教學在潛移默化中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任務,是德育工作體系的重要一環。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開設“小劇場體驗課程”,于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工作理念,構建“讀—演—創—導”橢圓形循環式學程結構,可以立體化語文學科教學。在朗讀中蘊情、在表演中育靈、在創編中啟智、在導演中協同各方力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逐步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關鍵詞:學科育人;小劇場體驗課程;讀—演—創—導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學科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在潛移默化中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任務,并成為德育工作體系的重要一環。
語文課程教學言意兼得、立言載道,天然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優勢。新時代更重視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參與和建構,讓平面化的書本語言活起來,讓學生在主動求知中獲得品格、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提升,是學科育人的必然要求。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開設“小劇場體驗課程”,構建“讀—演—創—導”橢圓形循環式學程結構,可以立體化語文學科教學,從而逐步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圖1 小劇場體驗課程結構圖
一、 讀:朗讀蘊情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語文、歷史、地理等課要利用課程中語言文字、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毙鲶w驗課程,以任務驅動為動力,從源頭上吸引孩子主動參與到對知識的建構、學習中來,對提升孩子設身處地的思考能力、共情能力,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臺詞是小劇場演員海選的第一關,基于課本朗誦的演讀,在聲音的揣摩、節奏的把握上,對小演員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與以往教師單向度、平面化地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同,在語文課上,懷揣著演員夢的孩子們,會主動地、仔細地揣摩一字一句的內涵,想象詞語、句子構建的畫面。
以《大青樹下的小學》為例,作家吳然用詩意、浪漫、充滿童真童趣的筆調繪出了這所邊疆小學特有的色彩。那一股清新自然的生命力、那一種民族團結的和諧之美,是因校園環境、朗朗書聲而起,也蕩滌著每一個讀者的心。三年級的小學生如何體會呢?
先從最基本的單位——字詞入手,借助多種方法進行體會。如“坪壩”,觀察字形都與“土”字旁有關,山間寬闊的平地謂之“坪壩”;再如“絨球花”從“絨”的字音是后鼻音,體會花球飽滿的形狀。小演員們借助想象抵達云南邊疆小學的現場,感受作家吳然留在鳳尾竹上影、大青樹下的留戀目光,共情那一份對童年美好記憶的深切懷念,如此,情感水到渠成,動情朗讀“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小學,一所邊疆的小學”。小演員在聲音的實驗中,體會臺詞基本功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共情“學?!獡u籃”的特殊含義,深切體會到“美麗的校園”,就是“成長的搖籃,夢想啟航的地方”。
朗讀,用聲音繪畫,借助聲音打造立體場域,情感蘊含、回蕩其中,小演員在讀中悟情,在讀中與美好、純潔的情感相遇,升華品格。
二、 演:具身育靈
“閱讀還可以有另一種靈動而充滿生命張力的呈現形式,那就是表演。”表演,是立體化的閱讀。我們要去理解并努力演示,每一個動作和眼神,它的幅度、活動范圍都有講究,可以夸張但絕不離譜。表演,更是一種角色的經歷和經驗,具體認知,不僅是頭腦經歷、身體和情緒都進入情境中,是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豐富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徑。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普童話,人物性格鮮明、勇敢的青頭小蟋蟀,在朋友遇到危險時,能夠沉著冷靜地想辦法,并堅定地站在朋友身邊一直陪伴朋友;紅頭小蟋蟀呢,從一開始的恐懼、哭泣、絕望,到用盡力氣咬牙堅持,危險的旅行中,也在成長著。
孩子們喜歡這個故事,讀透了,理解了,再來演一演。要揣摩紅頭小蟋蟀的心理變化歷程,逐步演出那一份有層次、有變化的情感:慌張——害怕——恐懼——著急哭泣——悲哀絕望——勇敢堅持、咬牙忍耐,需要對人物心理、聲音、動作的精準把握。這一立體的體驗過程,小演員經歷了,也就跟隨著人物一起成長了。在此次扮演的過程中,“友情”“智慧”“陪伴”“勇敢”“堅定”這些詞語不再抽象,而是通過故事里人物的喜怒哀樂,逐漸傳遞到扮演者身上。切身的體驗,涵養學生性靈,豐富、柔軟孩子的精神世界。
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更有啟發意義的,當屬《小狗學叫》這一劇目的排練。它是意大利作家羅大里的童話小說,有趣、耐讀,對話有極強的現場感,想象妙出天外,細想又在情理之中。一只不會叫的小狗,歷經各種情境學叫的過程,隱含著心理學上的重要命題——尋找自我的過程。它堅持不懈地學習雞叫、學習杜鵑叫,最終才找到自我,學會狗叫。
在排練的過程中,小演員體會到小公雞的好心,體會到杜鵑的善意與同情,也體會到小狐貍“捧腹大笑”時的那份竭力忍住的不理解。童話里的這些角色不也正是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小伙伴們相處時,會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嗎?角色扮演,讓學生也學會了在交往中如何辨析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學會了怎樣恰如其分地和別人進行交往,當然也學會了如何在交往中尋找自己、發現自己、保持自己。
“做自己”這重要的一課,原來,也可以從小劇場體驗中習得。
三、 創:編寫啟智
愛玩愛動愛幻想,是小學生的天性,為了能夠使語文教學更加契合小學生的興趣需求,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其中,教師可以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組織一些表演活動和創作活動。創,有兩層含義,一是創意寫作的延伸,第二是創新的表達。
仍以《小狗學叫》為例,童話結局是開放性的,孩子們可以自己嘗試創作、續編故事結局。在排練過程中,最為驚喜的一幕,是三人行組合帶給我們的。三個男孩子,創造性地編寫了故事結局——讓小狗遇見稻草人,稻草人教小狗唱歌并最終離別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里,稻草人形象質樸,卻很會唱歌,這就把一種新的表演形式也吸納到劇本中。孩子創造性地使用了大家熟悉的旋律改編了歌詞。稻草人原本的設定是很會唱歌,但演員卻是一位“自信唱得很好,開口卻在認真地跑調”的小伙子,這樣演出又自帶喜劇效果,在當天的比賽中,因創新而一舉摘得金牌。
創新精神也體現在制作過程中。小李一組,用口罩帶子加上手繪人物頭像,制作了各種頭飾,如可愛的小狗、耐心的小公雞、嘲笑小狗的小狐貍等。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分工合作的意識,還巧妙利用廢棄物進行手工制作,將環保理念落到實處,實現了“全程育人”的目標。
在創作過程中,學生不僅進一步鞏固了教材中的文本內容,還可以在表演中實現對關聯內容的拓展,從而有效提高教學實效。同時,“表演活動大多是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完成的,其主體是學生,而表演又是面向他人的,所以表演活動還能讓學生體驗到展示自我的愉悅感,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
《誰動了我的帽子》也是一次成功的創意寫作案例。同學們轉換視角進行故事的再敘述,大魚、小魚、螃蟹發出不同的敘述聲音,故事的結局精彩紛呈?!白x寫繪演”一體化,極大激發了同學們的主動學習、參與意識,也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創新意識、涵養了學習品質。
四、 導:協同育人
小劇場體驗課程,基于教材,開發更多、更廣闊的教學資源;小演員也一步一步經歷讀、寫、演、創編進而導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愈發感覺到教育合力的重要性。每一個演員、每一個家庭用自己的傾情付出彼此合作收獲著自我的實現。
羅爾德·達爾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奇幻文學作家之一,他創作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等書籍是小朋友們的案頭之愛。作家提醒我們:“當你們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時候,請務必記住——缺乏生氣的父母是枯燥無味的。一個孩子所需要的,所值得要的,是才智煥發的父母。”《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在作品中探討了家庭教育的問題,適宜親子共讀,適宜照鏡與反思。
小劇場體驗課程專門開設了“羅爾德·達爾”主題閱讀月,親子共讀、師生共讀,繪制插畫,班級漂流閱讀羅爾德·達爾創作的書籍。觀影、開設閱讀指導課、閱讀交流課,并最終由小演員們選擇書中一幕場景,進行表演創作。表演時,前期的朗讀積累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傾聽孩子們的配音,在不同旋律的音樂背景下清晰明亮,隨著情節的變化,時而優美恬靜,時而歡快活躍,時而莊嚴肅穆,時而風起云涌……仿佛進入了劇中的情境,看到了孩子們生動的表演。
表演還凝聚了家庭的力量,可親可敬的家長們,正是孩子生命成長中的“重要他人”。表演從初定劇目,到排定演員,再到練習演出、服裝、化妝等環節,都需要極好的協調與溝通能力,小劇場采取了大導演帶小導演負責制。由一位家長志愿者帶一位兒童導演,逐步通過臨場觀摩、學習、討論交流等方法,讓兒童導演有模有樣迅速成長起來。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不僅極大豐富了課程資源,也營造了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更讓班集體凝心聚力,形成特有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又反哺學生、潤澤學生?!鞍嗉壩幕哂袩o形的教育功能、激勵功能和制約功能,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量,進一步促進班集體的建設與發展?!?/p>
童年之光,是可以照亮一生的。當教育的場域打開之后,教育的機會其實更多了。在導演劇目的過程中,孩子自主創作角色、自主演繹角色,無論是臺詞較多的主要人物,還是默默無言的石頭、小樹等其他人物,只要站在舞臺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過程中,既鍛煉了孩子的溝通、協作能力,也進一步強化了孩子的規則意識。這些知識和能力,并不是在教室里就能學到的,它恰好就是在具體的情境里誕生的,開放的場景,言傳身教、學以致用、立竿見影,才會產生直接有力的影響。規則的內在運行,保障了小劇場體驗課程順利進行,也在潛移默化中立德樹人。
角色讓孩子生動活潑,孩子讓角色鮮活分明。一次次表演經歷,讓小演員既躍躍欲試,又腳踏實地,在具體的問題中,錘煉品質、鍛煉能力,學會交往、學會學習。兒童通過小劇場體驗課程,完整地經歷了“讀—演—創—導”橢圓形循環式學程。小劇場體驗課程,讓“人”立于課程中央,讓學科教學有了驅動力,讓立德樹人在潛移默化中落地生根??梢哉f,小劇場體驗課程,正是學科育人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周其星.彩色的閱讀教室[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雷青林.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應用[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2019(12):41-43.
[3]齊學紅,黃正平.班主任專業基本功[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宋毅萌(1986~),山東濱州人,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現任南京市寶船小學語文教師。南京市鼓樓區優秀青年教師,南京市鼓樓區優秀班主任。多篇文章發表于省市級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