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莉
摘 要:數字經濟時代,對于信息資源的掌握程度和利用效率將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數據采集與分析、信息整合與利用,進而為經濟創新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參考。應用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為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分析大數據在既有產業升級、產業協同創新、社會治理,以及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而針對大數據應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分別從增加投入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培養人才加快技術創新發展,以及加強安全防護保障數據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應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新思路,以期為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關鍵詞:大數據;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協同創新;數字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3-0001-03
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的圓滿完成,基于大數據的產業創新和經濟發展新模式已經逐漸走向成熟。在經濟新常態下,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數字經濟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當然,在應用大數據的過程中,也伴隨著一定的阻力和困難。尤其是對于經濟欠發達、信息產業相對落后的地區,硬件設施匱乏、信息人才短缺、發展觀念落后等因素,都是制約大數據應用的阻礙。在這一背景下,為大數據應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進而加速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成為當下的核心任務。
一、大數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大數據促進既有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崛起
大數據與既有產業的融合,成為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的重要動力,對于第一、二產業來說,應用大數據帶來的改變尤其明顯。例如,在制造業向中高端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高精密度的機械零件,而傳統的機械加工模式下生產出來的零件產品,由于精度達不到要求,成為發展中高端制造業的瓶頸之一。而大數據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以數據的采集與計算為基礎,利用人工智能實現自動加工,明顯提高了機械零件的加工精度,滿足了中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需求。大數據除了幫助傳統產業加速完成升級與轉型,而且也催生了許多新的產業模式,例如數據分享平臺、數據分析平臺、決策外包服務、分析預測服務、數據租售服務等。這些新興產業發展潛力較大,在技術支持和政策扶持的雙重作用下,有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二)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參考《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中提供的最新數據,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35.8萬億元,在全年GDP中占比36%。由此可見,新常態下傳統行業發展雖然普遍低迷,但是數字經濟的強勢崛起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而大數據則是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技術之一。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之間的結合能夠使數據分析服務的附加值得到提高,使數據分析服務具有可商業化和對外開放的能力,推動數據驅動跨界商業模式的形成和完善。當然,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并不意味著完全脫離傳統產業,利用大數據提供的技術優勢,實現實體經濟和網絡經濟的有機融合,讓地方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新道路。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例,利用大數據技術搭建農村電商平臺,幫助偏遠地區農民可以精準地掌握農產品市場信息,在銷售農產品時可以更加靈活地進行定價,并且依托農村物流實現農產品的順利銷售,進一步盤活農村經濟。
(三)大數據優化了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
在經濟發展的決策創新方面,各級政府部門能夠以數據作為科學決策、政策調整、政策評估、政策制定的依據,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用大數據能夠將個人經驗、學科理論、數據信息結合起來,實現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人工智能的三位一體,使數據產生新的價值。依托大數據推行更為成熟的電子政務系統,為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例如,為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可以利用大數據簡化行政審批流程,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吸引更多的企業前來投資、建廠,為地方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在民生服務中,利用大數據了解群眾的需求,主動提供優質服務,提升群眾對行政部門的滿意度。
(四)大數據縮小區域差異,實現經濟均衡發展
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由于資源要素、人才要素、政策要素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導致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采取了多項措施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部分欠發達地區提供了一條新的經濟發展道路,從而為區域之間經濟均衡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幫助作用。例如,對于以第一產業為主的地區,以往只能依靠銷售農副產品獲得經營收入,利潤較低,因此經濟發展落后。而數字經濟時代,可以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支持下,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并且借助于互聯網電商平臺實現線上銷售。除此之外,像“互聯網+特色旅游”“大數據+生態農業”等,造就了一大批適合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從而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提供了新道路。
(五)大數據加速產業融合與協同創新
在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應該將大數據作為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通過大數據來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傳統經濟模式下,不同產業之間相互割裂,對于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差,這也是新常態下許多傳統產業發展低迷的主要原因。而大數據的應用則能夠通過實現數據資源的交流和共享,讓不同的行業、產業也能夠相互關聯、實現融合,最終實現產業鏈上所有參與者的共贏。除此之外,基于大數據的產業協同創新,還能夠進一步降低資源的消耗,減少成本的投入,間接地提升了利潤空間,創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應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創新面臨的困境
(一)投入力度不足,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善
要想讓大數據在助力經濟發展中發揮更為顯著的作用,首要任務是提供配套、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現階段來看,在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以及中西部的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通過財政傾斜為本地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較為充足的保障。這種情況下大數據技術水平較高、應用較好,并且成功地反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相比之下,在大多數欠發達的、經濟底子較為薄弱的城市,本身財政資金就比較緊張,投入到大數據建設方面的經費更是不足。缺乏配套的信息基礎設施,不僅本土的大數據技術產業難以實現健康發展,而且也很難吸引一些國內或國際知名互聯網公司進行投資。這種情況下,社會經濟發展難以實現轉型。
(二)精通大數據技術的人才相對匱乏
數字經濟時代的大數據,已經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產業。將大數據產業打造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除了要保持技術優勢外,還要發揮人才優勢。從整體上來看,國內精通大數據技術的高層次人才不在少數,但是分布極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或者是各省的省會城市。而對于其他的中小地市,則由于數字化產業的集聚度不高,互聯網公司的規模較小,晉升空間和福利待遇較差等原因,難以對高層次的人才產生吸引力。由于大數據人才的缺失,導致地方在發展數字經濟和大數據產業時,也面臨著諸多的阻力。
(三)大數據應用過程中面臨較高的安全風險
近年來,國內許多城市依托大數據發展數字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廣受關注的就是信息泄露和數據安全。隨著數字經濟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貿易往來實現了從“線下”向“線上”的轉移,但是配套的安全管理措施并未及時跟進和升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安全漏洞,或者是采取破壞手段,從中竊取網絡數據、商業機密,不僅造成了直接的經濟損失,而且也不利于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的又一障礙。除此之外,在應用大數據時,只關注其價值和功能,而缺乏應有的安全意識,未能按照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護手段,也會對經濟發展中大數據應用價值的發揮造成負面影響。
三、應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的思路
新常態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表現尤為強勢,除了國家的政策支持外,也離不開大數據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從整體上來看,大數據與傳統行業的聯系日益緊密,同時為傳統經濟運行模式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大數據對經濟社會發展創新方面的應用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構建長效投入機制,完善配套信息設施
要想培育本地數字經濟發展,除了要從思想上重視大數據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還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為大數據的應用提供良好環境和全方位支持。同時,還要認識到互聯網技術更新迭代速度極快,必須要制定長效投入機制,確保信息基礎設施完善,才能夯實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因此,地方政府要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參考數字經濟戰略的實施方案,合理確定每年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預算,從物質上為大數據技術的創新、應用與發展提供保障。隨著數字經濟規模的擴大,每年還應適當追加投資比例,確保信息設施得到更新,將大數據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優勢,最終形成大數據技術持續創新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完善人才培訓體系,重視大數據人才隊伍建設
大數據技術產業雖然以技術為核心,但歸根結底還是知識密集型產業,高端人才的數量與質量,是決定大數據產業和地方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此,應嘗試采取多種策略壯大、優化大數據人才隊伍。首先,構建完善的人才培訓體系。現階段,高等院校仍然是向社會輸送大數據人才的主陣地。學校與企業之間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既可以補齊人才缺口,同時也解決了就業問題。鼓勵相關人才進修深造,或者是到國內、國際的知名互聯網公司觀摩學習,增強對大數據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水平,從而為地方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還要改善人才待遇,引導高層次的大數據人才實現定向流動,支持中小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地方政府可以出臺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層次大數據人才。同時建立專門的“大數據產業園”,利用完善的設施,引進優秀人才,孵化本地大數據產業,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
(三)創新安全防護技術,保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如今大數據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如何保障數據安全和信息隱私,也成為數字經濟時代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之一。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第一,以法律建設為保障,為大數據的應用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進入互聯網時代,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多部關于維護網絡安全、保障信息影視的法律法規,例如2017年6月起實行的《網絡安全法》。下一步要結合數字經濟發展需要,繼續細化法規標準,建設大數據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發布地方標準。通過強化數據安全保障,建設大數據安全靶場,讓大數據技術可以在助力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第二,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主動采取應對措施,切實保障信息安全。除了常規的定期掃描硬盤、查殺病毒與修補漏洞外,還應采取更高級別的安全防護技術,例如數字簽名認證、數據加密/解密技術,或者是將重要數據選擇云存儲模式進行保存等。利用這些新型的網絡安全技術,有效避免了信息泄露、數據丟失等問題,讓社會各界更加放心地使用大數據技術。第三,每一位公民也要強化網絡安全意識,科學、合理地使用大數據,才能將大數據打造成為引導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的新動力。
結語
新常態下要積極探索適合時代背景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以政府為引導、市場為主導,積極創新大數據發展模式,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促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深入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三次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為現階段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大數據與傳統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既是對經濟發展模式的一次顛覆式創新,同時也必然會面臨著諸多的阻力和重重的困境。以長效投入機制為保障,夯實信息基礎設施;以人才培訓機制為抓手,培育高層次大數據人才隊伍;以安全保護機制為契機,營造應用大數據的良好環境。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創造應用大數據的良好條件,從而更好地推進經濟社會實現良性、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一波.“大數據+區塊鏈”共享經濟發展研究——基于產業融合理論[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0,(4):20-21.
[2] ?張子怡,程鵬,張滿,等.基于大數據下的武當山生態文化型旅游地的轉型模式與路徑[J].當代旅游,2020,(15):42-43.
[3] ?劉華玲,周賽君,張國祥,等.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效應研究[C]//第十四屆(2019)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2019.
[4] ?王小平.大數據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全國流通經濟,2019,(19):3-4.
[5] ?李娜.對應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的思考[J].價格月刊,2015,(3):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