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寨里中心小學 黃祿彬
生活元素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以幫助他們利用具體的生活元素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教學內容,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具體來說,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導入和應用生活元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基于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導入環節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內容設計合理、形式新穎有趣的課堂導入可以迅速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課堂教學的興趣,由此使小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基于貪心算法的自適應解列斷面自動搜索方法:(一)解列指標體系與算法設計//羅鋼,喬煌煌,沈沉,唐可翾,錢峰,楊銀國//(19):112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觀察生活,發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元素,然后在課堂導入環節應用這些元素。例如,在一年級下冊學習“有趣的圖形”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在前一天的家庭作業中布置觀察生活的任務,要求學生找一找、看一看自己用到的或者身邊的物品都是什么形狀的,然后在課堂導入環節,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形狀,或者將物品帶到課堂,這時教師可以用實物或者學生的觀察結果來導入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可以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包含生活元素的故事或提問來設計課堂導入。故事是小學生最喜愛的學習形式,而提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是課堂導入的良好形式。
在xoy平面上沿整數格點按一定步伐行走的路徑統稱為格路。Dyck路是格路的一種,由于在有序分拆、無序分拆、恒等式的組合證明、RNA第二結構等研究中有廣泛的應用,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重視,對各種有限制條件的格路計數一直是組合數學中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
在朗鄉、湯旺河、饒河喀爾喀山形成的或成片、或孤立存在的石林景觀,可能均是冰蓋冰川的掘蝕、拔蝕和挖蝕以及后期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產生的特有的冰川地貌類型(圖6)。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人民幣”這部分內容時,對很多小學生來說,元、角、分的換算、加減等難以理解,感覺非常困難。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將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購物情境引入課堂,如教師可以模擬開一家商店,將課本、文具盒、鉛筆刀、鉛筆、稿紙分別標價20 元、10 元、1 元、五角、1 角,然后給學生分發一些模擬錢幣,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需要扮演顧客進行購物,通過買賣過程,讓學生練習人民幣的換算、加減等知識。如小明在商店買了1 個文具盒和10 張稿紙,付款20 元,老師找零5 元,是否正確?這種學習形式輕松有趣且非常直觀,學生在放松的心態下可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效率也能有效提升。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學習除法內容時,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講述小猴分香蕉的故事:動物園里飼養員拿來12 根香蕉,給4 只小猴平均分,每只小猴可以分到幾根呢? 通過小學生喜愛的故事和有趣的提問來導入教學內容,可以更快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階段,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很容易引起小學生的厭煩和排斥,因此,數學教師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實踐一直在持續進行。近年來,情境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生動具體的情境展示出來,并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使小學生在趣味性的情境中更加直觀地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這種教學方式生動有趣、學生參與性強,深受小學生喜愛。生活元素是小學生最為熟悉的內容,將生活元素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可以進一步增加情境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提升數學情境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時要重視生活元素的融入,使情境教學更符合小學生的興趣和心理需求。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材是各項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和依據,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并促進兩者的融合,為生活元素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打下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限于課堂環節,課后作業也是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通過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課后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延續和補充。以往的課后作業大多以單純的習題計算為主,學生面對大量枯燥的習題通常會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改變課后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勢在必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培養小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近年來數學教學中,實踐性作業逐漸增多,旨在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將生活元素融入課后作業,可以大大提升課后作業的趣味性和豐富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發現和解決生活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因此將生活元素應用于數學課后作業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布置一項家庭作業:請將15 個蘋果和13 個橘子平均分給家里人,每人可以得到幾個蘋果和幾個橘子?還剩幾個?由于學生的家庭成員的數量不一樣,所以計算的過程和結果也不盡相同,事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相互評價,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有余數除法”的認識和理解,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數學是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將生活元素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生活元素的應用策略,通過課堂導入、深挖教材、創設情境、課后練習等途徑引入生活元素,不斷豐富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給小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教學體驗,培養學生熱愛數學、探索數學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