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龍回實驗小學 林智圣
在“復式折線統計圖”一課中,教師和學生要明白什么?教學時如何神形兼備?本文研究教材的本質內涵,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以更具思維性的設計,力求使學生在學習時思與行相伴,將統計圖的神與形兼備。
教師要明白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意義。復式折線統計圖反映多個量增減的變化趨勢,這是折線統計圖的“神”,圖則是它外顯的“形”。學習復式折線統計圖,應該讓學生學得形神兼備。
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單式統計圖和復式條形統計圖,本課著重對折線統計圖的知識進行鞏固與擴充,通過比較、遷移完善學生的統計框架,掌握復式折線統計圖的“形”。
統計教學內隱的內容是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斷推理,單式統計圖偏向于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復式統計圖則側重于數據的分析和判斷推理。因此,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和特點,深入理解其“神”。
引入環節,教材中先復習單式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比較兩地溫差,引出復式統計圖的必要,但整個過程缺少挑戰性,沒有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而且直接給出復式折線統計圖,學生很容易忽略本課的難點之一——繪圖。因此對引入環節進行如下修改:
師:想一想,什么時候要用到復式折線統計圖?
生:表示兩件事情、兩個量。
教師出示一班、二班一至五年級近視人數統計表。
師:兩個班的近視人數,畫在一幅圖比較好還是畫在兩幅圖上比較好?
生:畫在一幅圖上好,方便比較。
師:請根據兩組數據,畫出復式折線統計圖。
學生繪制后總結要對兩個量進行區分,統一畫法。
師:在復式折線統計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1:兩個班的近視人數一直在增長。
生2:2018 年兩個班近視的人數一樣多。
生3:501 班2018~2019 年近視人數增長最快,因為這一段折線最陡。
生4:2019 年兩個班近視人數相差了6 人,相差最大。
生5:我有更好的方法,可以直接看這兩條線之間的差距,差距越大,說明相差越大。
師:分析復式折線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一樣,可以單獨看一條線的變化,也可以結合在一起對比看。
這一環節,從學生自主嘗試畫圖到反饋畫圖方法,再到整體分析,著重讓學生在畫圖中認識點與線的本質特征。學生直接繪圖,將知識從原先的“給”學生轉變成學生主動的“要”,讓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調用已有知識經驗,經歷操作、辯錯、交流的過程,由形入神,悄然內化。
《數學課程標準(2011 版)》中提出,統計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強調讓學生通過分析判斷體會數據中包含的信息。教材中以問題的形式對比兩條折線,窄化了數據分析的內容,學生并沒有真正主動地去分析。
如何讓學生經歷分析過程,關注更多隱含的信息?如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數據和變化規律,歸納更有意義的結論呢?教師設計了一幅不完整的復式折線統計圖。
師:這幅圖可能表示下面哪件事件?
(1) 淘氣和笑笑2018 年的身高變化。
(2) 杭州和義烏2018 年每月最低氣溫。
(3) 商場2018 年涼鞋和雪地靴月銷售件數。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集中反饋。
生:事件(1)不對,不會出現一人身高變高、一人變矮的情況。
生2:事件(2)有可能,溫度會上升又下降。
生3:反對,義烏和杭州靠得很近,基本不會出現一個地方溫度上升,另一個地方溫度下降的情況。
生4:這幅圖可以表示事件(3),如果藍線表示雪地靴的銷量,夏天比較低,冬天比較高,紅線表示涼鞋的銷量,夏天賣得多,冬天賣得少。
在激烈的辨析中,學生主動地結合信息分析圖,進行推理、判斷以及一定的預測,頗具思維性的生成也為課堂增添了光彩。
隨后,教師繼續延伸拓展,出示“義烏和悉尼2018 年月最低溫度統計圖”。
師:這幅圖可以表示義烏和悉尼2018 年月最低氣溫嗎?為什么可以一條上升再下降,一條反而先下降再上升?
生:義烏在北半球,悉尼在南半球,當義烏是夏天時,悉尼正好是冬天,當義烏是冬天時,悉尼是夏天。
教師接著出示相關地理拓展閱讀幫助學生理解。
這個環節的設計將分析問題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上,有辨析,有推理,有預測,學生在體驗中學會有序看圖,從數據中歸納出一般規律,感受分析數據的意義和方法,這種主動的體驗才是數據分析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關鍵。
好課應該是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好的設計應該是踩得實、走得穩、看得遠的。以研究的態度對待每一節課,讓課“簡單”也“不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