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要實現教育公平,必須解決農村留守生的教育問題。根據相關調查,農村留守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問題,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著不良影響。在西部農村地區,留守生群體數量十分龐大,他們在生活與學習過程中都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需采取措施進行心理疏導,改善他們的學習環境,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教育公平視角;農村中學留守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6-0004-02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education equity in the new era,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rural left-behind students must be solved. According to related investigations, rural left-behind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ba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ceiving education, which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ir healthy growth. In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the number of left-behind students is very large. They will have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life and study.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fo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words】Educational equity perspective; Left-behind students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在西部農村地區,很多留守生在各學齡階段都會出現輟學現象,他們通常會面臨不同程度的經濟困難。而在學校中,留守生也經常會出現各種心理障礙,阻礙了其學業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升。這是西部農村教育工作中非常嚴峻的問題,作為學校教育者,一定要進行良性干預。
一、西部農村中學留守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困難
留守生的父母普遍在當地沒有穩定工作,因此選擇外出務工。經濟困難是留守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數據顯示,多數留守生的父母在教育支出上明顯低于社會平均水平,這就容易導致孩子在和同學交往時產生心理問題。有的學生家庭條件富裕,與留守生家庭貧富差距較大,再加上沒有學校、父母對于貧富觀念的正確引導,容易導致孩子心理失衡,從最初的羨慕漸漸轉變為自卑、嫉妒的心理。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增加,鄉鎮學校的教學硬件設施都得到了提高,但也有基礎設施較差的學校,這些好學校相對優渥的學習條件會進一步對農村中學留守生的心理造成刺激,使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我封閉,不愿意和他人溝通。
(二)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正確引導
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但西部農村地區留守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孩子缺乏應有的陪伴和家庭教育,導致孩子的內心逐漸出現心理問題。留守生一般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爺爺奶奶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孩子的生活,但是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空白,不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確教導,孩子內心出現的心理問題爺爺奶奶難以察覺,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會更加嚴重。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關鍵部分,當這一環節缺乏,會給學校的教育工作產生巨大的壓力,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認識上存在偏差
中學時期的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這個階段他們的內心最為敏感,常常會因為一些事思緒萬千。當留守生看到其他孩子有自己的父母時常陪伴在身邊時,他們缺乏對于生活現狀的正確認識,開始感受到自己與周圍同伴在物質生活及家庭環境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如果這一心理沒有得到及時的排解,他們會由自卑逐漸轉變為嫉妒、憤恨的心理,無法與同學進行正常交流,有的甚至會傷害同學,從而陷入孤獨與痛苦的心境中。
二、教育公平視角下農村中學留守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社會方面
社會方面,需要當地政府做好相關扶持工作,使留守生早日擺脫相對弱勢的境況。具體來說,首先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在當地創業,參與家鄉建設,同時陪伴孩子的成長,讓家長有機會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其次,政府或社會有關媒體應該為西部農村中學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宣傳環境,讓留守生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比如社會公益部門組織的活動,幫助留守學生購買生活用品、生活用具等,走進留守學生家中,和他們談心,跟他們一起做飯、做游戲,為改善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出積極貢獻。
(二)家庭層面
調查發現,西部農村地區有75%的留守學生認為父母外出務工時間太長,而且打電話的次數也非常少。學生普遍認為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心中的不良情緒就越少。這是因為父母在家庭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為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使他們感受到關心與愛護,孩子的不良情緒會因為家庭的溫馨而煙消云散。有的家長更是有以身作則的觀念,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心理和人格上的教育。對于西部農村地區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家長要摒棄錯誤的觀念,改變對于人生的認知,在努力賺錢的同時加強對孩子的關心與教育。在外務工時也可以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經常和孩子溝通,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及學習情況,同時和孩子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美好事物,將自己艱苦奮斗的精神傳遞給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家長身上學到對生活、對學習、對自身素質提升有用的東西,這對于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修正是非常重要的。
(三)學校層面
1.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首先,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學習基本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提升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育能力。作為農村中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多觀察他們的心理變化,如有必要需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避免留守學生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其次,教師的品德、思想及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有的學生甚至會效仿。因此教師需不斷提高自身品德,在工作與生活中約束自身行為,向學生灌輸積極精神。最后,教師要關注留守生的生活。在生活中,留守生可能相對弱勢,教師不僅要做到不歧視,更要扮演起“家長”的角色,關心學生的生活起居,經常詢問學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如是則盡可能地提供幫助,解決學生在生活中的難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2.學校應積極組織心理輔導活動和聯誼活動
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室,有針對性地對農村中學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輔導。在輔導教室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單獨交流,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敞開心扉地交流。心理輔導教師可以是輪流的,也可以是固定的教師。當學生感覺自身存在心理問題時,就可以來心理輔導教室和教師進行交流,緩解心理問題。此外,還可多舉辦學校聯誼活動,不同學校的學生一起參與到活動中,讓留守學生感受和他人交流、互動產生的快樂感。
三、結語
綜上,從教育公平視角來說,解決西部農村中學留守生的心理問題十分必要,這樣能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生活中形成對自己、對家庭的正確認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一目標需要社會、家庭及學校的共同努力,為農村中學留守生的學習和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注:本文為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研一般規劃課題“新時期農村中學弱勢群體子女心理問題及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066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盧立濤,沈茜,袁麗.公辦學校教師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學習困難問題的個案研究——以北京市三名公辦中學教師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6(03).
作者簡介:楊金(1980.03-)男,漢族,甘肅張掖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