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瑜
【摘? 要】敘事類文本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比很重,掌握敘事類作品的閱讀密碼,就能快速提高閱讀此類文本的能力。破解敘事類文本的閱讀奧秘,關鍵在于篩選學生易于理解的該類文本的特質作為突破口,選用適切的閱讀策略,構建對接閱讀能力層級的閱讀基本模式,以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為支架,以一篇帶動一類文本的閱讀教與學,從而快速發(fā)展學生的閱讀技能。
【關鍵詞】敘事類文本特質;閱讀策略;閱讀教學基模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6-0145-03
【Abstract】Narrative texts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Mastering the reading password of narrative works can quickly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ad such texts. The key to deciphering the reading mystery of narrative texts is to scr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s that are easy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s a breakthrough, select appropriate reading strategies, and construct a basic reading model that connects reading ability levels, using procedural and strategic knowledge as the support. An article drive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reading of a type of text, so as to quickly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Keywords】Narrative text characteristics; Reading strategy; Reading teaching archetype
敘事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動可感,情節(jié)往往按照時間順序和因果邏輯來組織,易于使學生理解并產(chǎn)生閱讀興趣。因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敘事性作品占比很重。掌握敘事類作品的閱讀奧秘,就能快速提高閱讀此類文本的能力。依據(jù)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Jeanne S.Chall的“閱讀發(fā)展理論”,四年級開始至六年級是學生理解能力和閱讀文章的基礎發(fā)展時期,本課題組嘗試以四年級《一枚金幣》的閱讀教學為例,幫助師生建立教與學閱讀敘事類作品的基本模型。
一、篩選學生易于理解的敘事文本類型特征
敘事學家們通常認為敘事作品可以從文本構成、故事、敘事話語三個層面進行解讀。對于小學生而言,從“故事”的解讀入手,更易于理解此類文本的閱讀奧秘。《一枚金幣》在敘事類文本的“故事”層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它選自《格魯齊亞童話》,是一篇“常人體”童話故事,具有敘事性文本的“客觀性、情節(jié)性、混響性”特征。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客觀刻畫兒子、母親(妻子)、老人(父親)的鮮明形象,間接呈現(xiàn)作者關于金錢價值內涵的判斷;圍繞掙與扔“一枚金幣”,以人物對話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根據(jù)敘述角度的不同,變換人物名稱,呈現(xiàn)不同視角的思想情感,凸顯了語言的混響性。
其二,該文本結構簡明,運用最常見、最基本的反復寫法推進故事情節(jié),在結構形態(tài)上呈現(xiàn)“故事化”。不管是記敘文中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還是小說中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其本質要素就是“反復中的不變,對比中的漸變或突變”,只不過因篇章長短和寫作目的不同,有些是反復的情節(jié)不斷再現(xiàn)、鋪墊、強調,有些是變化的過程較為詳細,它們都融進了“經(jīng)過—結果”或“發(fā)展—高潮—結局”的敘述中(如圖)。
其三,人物和情節(jié)是“故事化”的基本要素,小學階段常見的記敘文中有“人物、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果)”,小說離不開“人物、情節(jié)”。童話故事《一枚金幣》中這兩大要素也非常典型。情節(jié)圍繞“一枚金幣”展開,三次扔金幣的情節(jié)反復中有突變。人物形象鮮明,老人始終堅持的教育觀、金錢觀、勞動觀也是本文的主題思想;母親教育兒子的態(tài)度,兒子對于金錢所包含的勞動價值的認識,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有所改變。這種高度結構化的文本特點鮮明,最適合作為范例,讓學生從簡處入手學會閱讀情節(jié)和人物的基本策略,為自主閱讀敘事類文本打好基礎。
二、探尋符合文本敘事特點的閱讀策略
古德曼教授認為:“閱讀其實是一個動態(tài)的推理猜測的過程,需要運用一些技巧和策略。”閱讀敘事類作品,需要和其他文體一樣:統(tǒng)整概括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抓關鍵詞句品悟人物形象,運用圖像化策略想象文本中描繪的情景等。除此之外,還要根據(jù)敘述類文本的特性,有針對性地學習運用適切的閱讀策略。人物和情節(jié)是敘事類作品的兩大基本要素,高爾基對兩者關系做出了經(jīng)典概述:情節(jié)是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即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因此,預測人物行為和情節(jié)發(fā)展走向,推論人物的性格和價值取向,抓住文本的細節(jié)、情節(jié)等矛盾之處質疑提問,是閱讀敘事類文本的重要策略。
教學《一枚金幣》時,筆者抓住文章的主體結構和寫作特點,即三次情節(jié)中的反復和對比來學習“推論和提問”的閱讀策略。在前兩次反復的情節(jié)中尋找不變,推斷出母親溺愛孩子,兒子懶惰和對金錢無所謂的形象;在第三次情節(jié)和第一二次情節(jié)的對比中尋找變化,推斷出母親教育觀的轉變和兒子勞動觀及金錢觀的改變;最后統(tǒng)整全文,聚焦描寫老人(父親)的細節(jié),在品讀中引導學生抓住父親的矛盾行為質疑:“父親省吃儉用,為什么卻三次扔掉金幣,他不心疼嗎?”“父親一輩子辛勤勞動,掙下的財產(chǎn)卻要隨便給別人,而且是給誰都行。他怎么舍得?”通過尋找矛盾情節(jié)、矛盾行為的合理存在,推斷出“父親把兒子的品質看得比所有的家產(chǎn)更重要”,從而讀懂父親多維立體的深層品質。課堂教學中“推斷”思維技巧的培養(yǎng),“從反復中找不變,從對比中找變化,從細節(jié)中找矛盾,揣摩人物內心,讀出人物品質,讀懂故事中隱藏的道理”這種“推論”的閱讀策略和“抓住人物矛盾行為、故事矛盾情節(jié)質疑”的提問策略,融入符合文本特點的教學中,易于學生理解掌握。因推論和提問的閱讀策略指導與文章的結構和寫作特點深度契合,而使學生易于遷移運用。第二課時安排《“三顆紐扣”的房子》《漁夫和金魚》等四篇類似結構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有利于學生嘗試運用本課學習的閱讀策略進行自主閱讀,教師相繼點撥引導,由扶到放,使學生逐漸掌握閱讀技能。同時,這種故事化結構作為敘事類文本的簡易原型,掌握它的閱讀策略就便于學生自主閱讀敘事類文本。
三、建構對接閱讀能力層級的閱讀基模
黃國才老師把閱讀能力分為“檢索、理解、運用、評鑒、質疑·創(chuàng)新”五個層級,這五種能力是一個連續(xù)體,前一層級是后一層級的基礎和先決條件,閱讀能力層階越高思維加工程度越廣、越深刻。縱觀《一枚金幣》的教學過程,也正符合從低階到高階的閱讀能力層級推進。
環(huán)節(jié)一“檢查預習,歸類積累”:在檢索和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按不同人物特點或構詞方式成組成對地歸類積累新詞;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語境選擇讀音和詞義,辨析“當牛做馬”的“當”音義,聯(lián)系形旁識記、書寫“懶惰”等生詞。
環(huán)節(jié)二“梳理情節(jié),感知梗概”:先檢索故事人物,感知人稱變化,體會敘事角度變換的作用;再抓關鍵字詞,梳理表格式情節(jié)單,并練習抓住課題(故事線索)或借助情節(jié)單(抓關鍵詞、合并重復部分)概括故事主要內容的方法。這一閱讀過程涉及比較、推論、概括等理解能力。
環(huán)節(jié)三“品讀寫法,評鑒人物”:細讀“三次扔金幣”的情節(jié),運用推論的閱讀策略,在對老人細節(jié)描寫前后矛盾之處的主動質疑和討論釋疑中理解、評鑒母親、兒子、父親的人物形象,評鑒反復、對比寫法及兒子話語中三次感嘆號的作用,感悟“扔、掙”的深層含義,從而悟出文章主旨。
環(huán)節(jié)四“總結提升,遷移學用”:總結本課的閱讀策略(“從反復中找不變,從對比中找變化”推論;“從細節(jié)中找矛盾”質疑);布置小練筆:運用反復和對比寫法創(chuàng)編一個童話故事;延伸閱讀:運用閱讀本文的基本步驟和閱讀策略,嘗試閱讀其他敘事類文本。整節(jié)課隨著學生閱讀的逐漸深入,閱讀能力也得到層層訓練和發(fā)展。
以本課的教學為范例,課題組初步建構起敘事類文本的閱讀教學基本模式:(1)歸類積累字詞(結合工具書,聯(lián)系語境,勾連音形義理解);(2)梳理情節(jié)脈絡(借助圖像化的情節(jié)單、情節(jié)圖等);(3)概括故事內容(運用布朗·戴和瓊斯的五種統(tǒng)整策略);(4)品評寫作技法(抓文本結構和寫作特點);(5)評鑒人物形象(抓不變、變化和矛盾細節(jié),多角度品讀);(6)感悟作品主題(抓文眼、題眼、線索進行品悟);(7)閱讀表達運用(練習運用閱讀策略遷移閱讀同類文本;練習運用文本寫法續(xù)編、創(chuàng)編)。該敘事類文本閱讀基本模式與閱讀五層級能力模型圖相契合,隨著課堂閱讀的不斷深入訓練學生高層階閱讀能力和高階思維。
趙鏡中先生認為,閱讀教學包含“閱讀教材運用和閱讀能力提升”兩個要素。課題組以《一枚金幣》為例,力求在敘事類文本的閱讀教學研究中充分解讀,抓住該類型文本中易于被學生理解的本質特征,因材施教;挖掘基于本質特征的閱讀訓練點,因文導學,引導學生學習掌握此類文本的閱讀策略,建構敘事類文本的閱讀基本模式,以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作為支架,以一篇帶動一類文本的閱讀教與學,進而快速發(fā)展學生的閱讀技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注:本文為2018年度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構建教學評一致的真實學習的小學語文課堂”(課題編號:MJYKT2018-00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趙鏡中.提升閱讀力的教與學[M].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
[2]羅鋼.敘事學導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王鳳芳.小學語文敘事類文本的教學價值[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8(10).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