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珩
摘 要:在進入高質量發展的社會轉型背景下,為應對社會需求,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模式也面臨著變革,文章從轉型時期的居住區需求特征入手,分析現有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教學體系、教學資源、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創新、教學考核等六個方面展開思考,探索適應轉型時期社會需求的居住區規劃設計教學模式,培養社會急需的規劃人才。
關鍵詞:轉型時期; 居住區規劃設計;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3-086-002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城鎮化水平已達60%,根據諾瑟姆提出的城鎮化曲線,當城鎮化率到70%以上時,城鎮化發展進程將趨于緩慢。我國即將步入城鎮化發展的后期,城市的發展也由過去伴隨著以增量規劃和外延式開發為主的飛速城鎮化時期,轉變為以提高空間品質和空間質量為目標的存量規劃時期。在這一時期,以新的樓盤開發為主的居住區規劃設計需求逐漸減小,而以社區規劃、改造為主的存量規劃設計則面臨著巨大的人才需求,在這個轉型時期,我們居住區規劃設計類課程應如何提供與存量發展時期的居住區規劃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及時提供急需的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轉型時期的居住區需求特征
1.1注重空間品質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民眾對住區品質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從過去的滿足基本的安全衛生需求即可,發展到對住區的景觀環境、配套設施和生活氛圍均有較高要求。對于居住區內部的景觀環境設計,要求更具體驗性和豐富的層次性、趣味性,而非單調乏味的大面積草地或綠植;在配套設施上,需要有更多滿足不同年齡段和多樣化需求的設施與場所,如健身設施、步道、社區食堂、兒童娛樂場地、老年社區醫療等。
另外,人們對住區空間品質要求已不再停留在單一的物質層面,對社區的交往和良好的生活氛圍需求日益提高。
1.2注重文化內涵與地方特色
高品質發展時期,人們對于文化的重視程度與認同感日益加深,其中居住區是最能反映城市風貌與文化特色的組成部分之一。過去居住區規劃設計出現較多的西式風格,如地中海風格,或羅馬風格小區等,雖然這類設計能以異域風格短期吸引到部分人群,但從長遠來看易造成千城一面,使城市失去文化內涵與吸引力。因而轉型時期,為了提升城市的競爭力與吸引力,居住區更應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彰顯城市魅力。
1.3注重人的差異化需求
在計劃經濟時期,社會成員具有同質性,居住區規劃的任務僅是提供符合規范指標的物質空間和配套設施,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加深,階層的日益分化,帶來的將是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人群的差別化需求。如大城市中,年輕人和流動人口較多,因而城市中也出現了與其對應的多元化居住區:城中村居住區與Loft公寓等。而小城鎮也會出現由于年輕人流失而形成空巢老齡化社區的現象。
另外,不同年齡、收入與職業的人群也將對居住空間提出不同的需求。這意味著居住區的規劃設計應考慮滿足不同類型居住社區與不同人群在戶型選擇、配套設施、活動場地等方面的差異化需求。
1.4老舊社區改造需求量大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對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惠民生擴內需、推進城市更新和開發建設方式轉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見在已經到來的存量發展階段,老舊社區的改造是我國居住區開發建設的重點領域。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已達到17599萬人,占總人口的12.57%,標志著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居住區規劃亦應考慮如何在居住社區中布置適宜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醫療設施,滿足老年人社區養老的需求。
2.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材適用性較低
書中案例較少,且介紹籠統,大部分案例是90年代的居住小區,對學生來說知識較陳舊,反映不出如今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變革(如書中案例均把幼兒園放置在小區中心結合公共綠地布置,而現在大多數居住小區均從市場的角度出發,把幼兒園放置在小區外圍靠生活性道路的一面)。另外,教材較老,不能迅速反映新的知識點,如教材引用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仍為2002年版,而現已更新至2018版;缺乏針對目前研究前沿,難以滿足社會發展新需求趨勢的理論知識,如生活圈規劃、社區營造、社區更新、開放式社區等。
2.2課程內容較單一
課程設計題目可選性較少,選題中居住區新區規劃居多,社區改造較少。在這樣的設計任務下,學生雖能訓練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實踐能力,掌握基本的規劃設計方法,但與社會結合度不高,導致學生較少從社會關懷的角度去考慮住區設計,特別是缺乏規劃設計步驟中重要的問卷調查,以及對人的行為特征、行為方式的分析,導致策劃不足,對于滿足未來居住區差異化、多元化需求來說,存在一定的缺陷。
2.3基礎課程的支撐力度不足
建筑與景觀設計課程是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基礎性課程,而目前的課程體系中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的課程設置較少,導致學生建筑和景觀設計基礎薄弱,無法應對老舊居住區改造類的設計,如學生不明白如何進行建筑改造,以及采用何種方式改造,造成在做設計方案時易走向兩個極端,建筑要么全部拆除,要么原封不動。在景觀設計上,則缺少景觀設計的層次性與設計深度,方案中較多出現大面積單一綠化,或是單調且缺乏與周邊聯系的景觀軸線。這些使學生遠無法適應將來的居住區要求高品質、精細化設計的需要。
2.4缺乏溝通協調的鍛煉
由于課程設計任務多是新建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學生多以觀察記錄的方式進行調研,缺少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溝通交流的鍛煉環境,缺少與不同相關利益主體的協調與互動,因而設計方案多帶有主觀性,而未來的居住社區面對的是大量的老舊小區改造,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與原住居民不斷溝通、反饋并修改,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而學生目前只能鍛煉到口頭表達能力,但是溝通和協調能力則有所欠缺。
3.解決思路
3.1完善教學體系建設
為滿足未來居住區規劃設計高品質、多元化、差異性的需求。應加強基礎類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如在美術課中加強對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基礎訓練;在建筑設計課程中,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建筑設計類型,補充關于建筑改造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如對建筑的評價和分類、改造和利用方式等;補充關于植物配置、園林景觀設計等方面的相關內容,為應對轉型時期不同類型的居住區規劃設計打下堅實基礎。
3.2完善教學資源
完善教學資源,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或網絡工具,從教學案例、教學資源、相關文獻與教參等四個方面入手,進行“四庫”建設:
(1)加強教學案例庫建設,包括課件、優秀規劃案例、學生常見問題知識點、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等。案例庫的建設不等同于大量案例的簡單收集與羅列,在建設過程中應有針對性,根據課程設計教學任務和目的收編案例。根據課程設計中學生常出現的問題建設知識點庫,如園林景觀的表達方式、手繪技巧等,并根據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不斷擴充完善知識點建設。
(2)建設“瓶頸”專題資料庫。主要針對學生設計階段的常見瓶頸問題設置,如:居住區規劃設計步驟?如何做居住區調研?居住區房地產策劃,方案草圖如何繪制?居住區更新模式有哪些?文獻如何檢索?等等。
(3)豐富文獻庫。對于具有創造性、知識綜合性特點的設計課程來說,僅有教材教參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反映學科前沿的經典文獻也是一大課程資源,有利于幫助學生快速接觸到學科前沿的研究領域。文獻庫中的文獻應精益求精,應收納引起學術強烈反響的,或是權威核心期刊上的文獻。
(4)精選教參庫,為學生推薦經典的參考書。參考書的選擇應有針對性,應緊密聯系課程設計的內容。
3.3補充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即課程設計的選題內容,應在內容上新增與社會需求結合度高的居住生活圈設計題目,如新增社區營造、城市更新、開放式街區等題目。在課程設計理念和主題上引導學生關注弱勢群體,在設計概念構思中體現對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兒童的關注,如鼓勵學生設計“二孩”友好型社區、適老型社區等,并在設計過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學,進行老齡社區、兒童社區等專題研究。鼓勵學生運用生態低碳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在方案設計中采用海綿城市、雨水循環等生態技術。
3.4重塑教學方法與手段
重新組織教學形態,開展探究式教學,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可圍繞探究式教學的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啟發思考、自主(協作)探究、協作交流、總結提高,來完成教學形態重塑。
要進行探究式教學改革:
3.4.1創設情境。對于《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創設合適的情境不僅只是設定某項課程設計任務,而應為學生設定一定的研究討論主題,即背景條件。
3.4.2啟發思考。在前期調研與課程設計概念生成環節,設計與主題相關的導入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如老齡化社區的需求是什么?與之匹配的功能和空間是什么?
3.4.3自主(協作)探究。學生根據導入問題開展(小組為單位)資料查詢與學習協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起到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文獻查閱,組織交流式教學活動,并激發學生主動性的作用。
3.4.4總結提高。在設計評圖環節,改革以往由老師單一評圖的模式,采用學生互評、并通過匯報的形式,促使學生總結梳理相關知識點。在課程中間應穿插2-3次中期評圖,一方面可及時促進學生間的互相借鑒與交流,及時發現設計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起到督促學生設計進度的作用。
3.5創新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應不止于課堂,規劃師是需與社會結合相當緊密的。應爭取建立與當地社區的合作,讓學生以社區規劃師的身份,真實地走進社區,義務地加入到老舊社區改造的任務中,既可服務社會,又可通過與居民、業主的交流,鍛煉實踐與設計能力,以及溝通與協調能力。提前讓學生介入到真實的規劃設計場景中,以更好地適應將來居住區規劃設計的需求。
3.6加強過程監督與考核
課程的結課成績以過程考核為主,加強互評并嚴格過程考評。建立學生學習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提高過程考評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可由30%提高至50%,并在過程考評中增加多元的考評方式,除了階段性成果評分外,還應加入線上、線下交流討論次數、作業完成時間的量化考評機制,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避免拖圖現象和后期趕圖導致的作業質量不高。
居住社區是我國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人們安居樂業的空間載體,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居住社區在我國也承擔著未來社區養老、社會治理等基本功能,是基層的社會治理單元。居住區規劃設計能否滿足并適應這一轉變,需要我們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及時轉換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急需的居住社區規劃設計人才。
教學綜合改革課程項目:2019年度桂林理工大學本科教學建設立項項目:JXZH201944
參考文獻:
[1]趙民.“社區營造”與城市規劃的“社區指向”研究[J]規劃師,2013:09-001
[2]楊光杰.城市規劃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規劃師,2011,10(27):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