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亞婷
摘要: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與合作的基礎,鄉土社會原本有著以熟人社會為基礎的信任體系。轉型期的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價值觀念的重塑對社會成員間的信任模式造成深刻影響。本文從鄉土社會入手,通過與轉型期社會的比較,分析信任模式的動態變化及其潛在的社會背景與原因。
關鍵詞:轉型時期 鄉土社會 信任缺失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61-01
一、鄉土社會人際信任關系變遷
傳統的鄉土社會是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核心的,村民間的信任是一種熟人信任,關系與人情構建了基本的信任模式,家族、鄰里間互助廣泛,民風淳樸。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鄉土社會的村落格局和鄉土文化受到了嚴重沖擊,傳統的“熟人信任”日益淡薄,而“陌生信任”卻以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為紐帶逐漸建立。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村的社會資本在減少,傳統鄉村人的淳樸、熱情被隱藏起來,鄉村向城市進步帶來了信任的缺失。
二、鄉土社會人際信任缺失的表現
1.留鄉村民間的信任關系
縱觀中國鄉土,留鄉村民間的信任關系呈現雙線發展趨勢。一方面,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阻隔了村落間的頻繁交流,村莊中沿路而建的嶄新房屋也打破了原有的差序格局,往日的“房前屋后嘮家?!弊兂闪恕皞€人自掃門前雪”,村民間的信任關系日漸微弱;另一方面,留守在村中的大多是老人和兒童,當然,也不乏一些體弱多病,不適合外出的中年男女。在家中壯勞力短缺的情況下,這些在村村民們往往會自發形成互助群體,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那些經常來往的村民間的信任關系會秉持傳統熟人社會的信任模式,甚至信任度更高一些。
2.留鄉村民與外出村民間的信任關系
隨著外出時間的增加,離鄉的青年男女們與留鄉村民之間的信任關系日益淡薄。在留鄉村民眼中,外出村民與自己的信任關系更好地表現在物質層面。對于外出村民來說,他們承受著“雙重信任缺失”:城市不是他們的家;回到鄉村,找不到原有的歸屬感,成了鄉村的陌生人。
3.外出村民間的信任關系
外出人口之間的交往形態和頻率在較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們在流出地的分散程度上,流出地不同的村民除了回村相遇或通訊溝通外幾乎沒有什么交集,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持久疏遠加之城市淡薄信任觀的長期熏染,他們之間的信任關系應該是最為薄弱的。
對于流出地相同的村民來說,他們的人際交往和信任不過是社會轉型和制度安排下鄉土社會關系“由農村向城市”的移植。其信任關系會受到原有傳統信任基礎、在城市的聯系緊密度、彼此城市經歷、城市信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三、造成鄉土社會人際信任缺失問題的原因
1.現代文明對村落格局的沖擊
現代化的過程是一種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博弈,在傳統農村向現代化農村即城鎮化農村發展的過程中,新農村的建設從結構上破壞了傳統的村落,村民就業方式的改變又使原有的村落文化失去凝聚力,成為一盤散沙。村莊的形態變化和較高的流動性,使村民逐漸脫離了原有的社會初級群體。鄉土的差序格局逐漸瓦解,傳統的熟人社會變得陌生化,失去存在的根基,熟人模式的信任關系也受到嚴重沖擊。
2.城市文化的引入與鄉土價值觀念的改變
伴隨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金錢觀念與利己主義的引入,鄉土的傳統價值觀念發生改變,原本的地緣、血緣關系可以因利益糾紛而解體,失去信任依附的載體,而那些無信任可言的陌生人可以憑借利益最大化、互利共贏的原則建立起短暫甚至長期的信任關系。熟人間的信任模式逐漸向陌生人間的信任模式轉變。
3.轉型期信任模式交匯更替的產物
傳統信任與現代信任兩種模式的核心分別為道德信任和法治信任。社會轉型時期,長久以來的道德信任模式因不能滿足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而備受沖擊,現代法律信任模式還在生成之中,且相當漫長。處于這個新舊交替階段,村民們總是習慣從傳統信任的角度觀察判斷轉型期各種現實問題,卻處處碰壁,同樣也不可能在生成中的現代信任那里找到能說服自己和他人的答案,于是,這種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博弈的迷茫中,便催生了信任缺失。
四、小結
是否可以讓鄉土社會的居民在保留良好信任基礎的前提下實現現代化發展,如何實現傳統道德信任模式向現代法治信任模式的完美過渡,還需要社會各界專家和學者的不斷探討與研究。當然,在目前這個社會轉型、制度交替時期,應該充分發揮兩種機制的共同作用,努力建立一系列制度規范,以約束人與人之間的失信行為,同時弘揚傳統的道德感,用道德信任彌補法律信任的不足,以保證在信任機制完善之前的人際信任關系相對穩定狀態。
參考文獻:
[1]汪小紅,朱力. “離土”時代的鄉村信任危機及其生成機制——基于熟人信任的比較[J].人文雜志,2013,08:98-104.
[2]高星.轉型期社會信任缺失問題研究[J]. 湖北社會科學,2013,04:52-54.
[3]張凱.社會資本視角下的當代中國社會信任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