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摘 要 本文從研究的現實意義出發,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重新界定了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時期新入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以河北省一所二本工科院校為例,了解新入職教師的專業發展現況,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案。
關鍵詞 新建本科院校 轉型時期 新入職教師 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8.023
A Study on New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oute of
Newly-built Colleges under Transformation Period
LI Lia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Hebei 065000 )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based on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re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new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colleges under transformation period. It collects data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from a technical institute in Hebei province to acquire the status quo of new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o as to points out problems, then comes up with solutions.
Key words newly-built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period; new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0 引言
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不斷提速,一批辦學基礎較好,實力較強的專科院校通過合并、獨立或重組相繼升格為本科院校,被稱之為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經歷了外延式的規模擴張后,近年又迎來了以提高質量為重點的內涵式發展階段。特別是隨著2014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頒布實施,相當數量的新建本科院校將在政府的支持下向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轉型。師資水平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短期內引入大量博士、碩士畢業生,但這些新入職教師大多沒有師范教育背景,師資數量的增加并沒有使教學質量大幅提高。因此,研究新入職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辦學質量,實現順利轉型,促進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時期新入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研究尚無定論,Hoyle(1980)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教師經過一定時間提高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以達到職業標準,并改善自身地位。Fullan & Hargreaves(1992)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指的是教師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在目標意識、教學能力及同事間合作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葉瀾(2001)指出教師應在觀念、知識、能力、態度、動機、自我發展意識等內在結構方面不斷更新和發展。相對于普適性的教師專業發展,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則更加廣泛,往往強調規范性和自主性,一般包括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吳美華,2013)。
新建本科院校與傳統意義上的高校不同,它們一般建校時間短、地理位置偏、辦學基礎弱,因此,這類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有自身的內涵(顧永安,2012)。首先,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為適應轉型變化,大多定位為教學型高校,面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旨在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其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更貼近社會和市場,教學過程側重實習實訓,科學研究注重知識技術的開發和轉化,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有動手操作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立足地方,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己任,因此,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兼顧一般性和地方性,也就是說教師要將教學和科研與服務地方特殊需求相結合。
教師專業發展包括不同的階段,而新入職教師處于職業生涯的第一階段,以身份轉變、角色過渡和環境適應為主。這一階段是教師工作適應階段,也是教師在學校系統中的社會化過程,他們努力在工作中尋求歸屬感,希望獲得周圍人的認同(Fessler,1985;Huberman,1989)。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認為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時期新入職教師專業發展指的是:以教育終極價值目標為導向,通過主動學習盡快轉變教師角色,適應學校文化氛圍,努力在工作中找到歸屬感,獲得周圍人的認可,不斷提高教學實踐水平,創新科學研究成果,以期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2 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時期新入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調查
為了解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時期新入職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本研究通過以河北省一所新建二本工科院校為例,開展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70份,回收55份,有效問卷53份,涉及該校11個基層教學單位入職時間在5年以內的教師,其中博士11名,碩士42名。數據顯示,新建本科院校近年來加大了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新入職教師學位均為碩士或以上,博士數量大幅增長,師資質量不斷提高。
問卷結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實際,還從教師的專業知識、科研能力、教學實踐和工程技術背景方面了解情況,結果顯示,62.9%的博士和45.8%的碩士新入職教師認為自身的專業知識較高,但還有27.3%的博士和34.6%的碩士認為自身知識需要進一步提高,7.2%的碩士認為自身專業知識比較欠缺,這都反映出新入職教師對自身專業知識不太自信,也反映出專業知識發展仍有很大的需求,尤其是碩士希望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學歷層次。科研能力方面,近60%的博士認為自身科研能力水平處于比較高的層次,但仍需要在未來的工作或教學中不斷提高。碩士對自身科研能力水平的認識明顯低于博士,有20.8%和22.4%的碩士認為自身的科研能力一般或欠缺,反映出碩士研習期間,偏重理論學習,理論向實踐的轉化不高。教學實踐方面,博士和碩士新入職教師處于相似的起點,教學實踐經歷都很短,由于多數教師為非師范類院校畢業,其學科教學知識、一般教學知識、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知識比較欠缺,因此,沒有受訪博士認為自身的教學實踐水平較高,多數認為需要進一步提高。相對博士而言,碩士中有2.1%的人認為自身的教學水平較高,可能是這些教師在入職前有過教學經歷或為師范專業畢業,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博士未必比碩士更會教學。工程技術背景層面,無論是博士還是碩士都比較欠缺,反映出教師與社會或企業聯系極少,雙師型團隊建設任務繁重。
3 新建本科院校新入職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通過課堂觀察和訪談筆者發現新建本科院校新入職教師在專業發展意識、教學實踐、專業發展途徑、專業發展組織環境和評價機制等方面存在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專業發展意識明顯,但教師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新入職教師工作時間不長,還處在對學校環境的適應階段,無暇規劃自身的職業發展。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方面,只能按照學校各種標準和規定照章辦事,處于被動狀態。教學方面,教師缺乏諸如任務型(task-based)、項目型(project-based)和基于內容的教學(content-based)等先進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遞為特點,缺少互動式、討論式、啟發式環節,授課內容以課本知識為主,忽視了社會特別是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的最新發展狀況,理論與實際脫節。科研方面,由于科研項目申報存在職稱限制等因素,多數新入職教師不能獨自申請或承擔重要的科研項目。同時他們缺少學術研究和科研創新的內在動力,很多教師科研項目只重數量忽視質量,申報課題或撰寫論文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只是為了職稱晉升或完成績效考核任務。社會服務方面,新入職教師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缺少與社會的聯系,加之教學任務繁重,很多教師不愿走出校園。
(2)教學任務繁重,工作滿意度低。新建本科院校處于專業建設、學科調整和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多數教師的教學任務沉重。本調查顯示,部分新入職教師每學期要完成多門新課程的教學任務,每周課時超過20學時。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新入職教師疲于奔命,沒有時間走進他人課堂,向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型教師觀摩學習以取長補短。此外,隨著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對教師的科研要求越來越高,科研導向的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審制度對新入職教師構成額外的壓力。同時,新入職教師的勞動付出與勞動報酬不成正比,超負荷的工作量和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與相對較低的薪酬待遇形成鮮明落差,滋生新入職教師的不滿情緒,影響其工作效率。
(3)培訓效果不佳,專業發展途徑受限。新教師的崗前培訓內容多數是關于學校自身歷史及發展情況、各項規章制度簡介、教師師德和學風教風闡釋、兩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概覽等,很少關注教師的教學實踐,這些培訓與實踐脫節,流于形式、機械教條。新入職教師在接受了短期的培訓后便投入到教學實踐當中進行自身探索。此外,新入職教師沒有時間也很少有機會通過參觀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來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師資和辦學經費有限,每年派外出參加國內外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的教師屈指可數,新入職教師幾乎不能外出參觀或培訓,失去了與國內同行交流的機會,全球視野和國際化眼光更是無稽之談。
(4)組織環境支持不利,評價機制不健全。寬松活躍的外部環境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對于新建本科院校新入職教師來說,寬松的工作環境和輕松的工作節奏是一種奢望。學校組織管理部門往往重視不夠,忽視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各教輔部門工作態度和作風趨于官僚主義,對新入職教師缺少耐心和包容,動輒以教學事故相威脅,給新入職教師心理蒙上陰影,個人情緒意愿受到打擊,造成教師與管理者之間出現矛盾和隔閡。新建本科院校新入職教師的評價體系也尚不健全,教學評價主體僅為學生或教育部門,科研評價僅以數量論成敗,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單一,不能有效激勵教師專業發展,反而從某種程度上加重了新入職教師的工作負擔,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另外,新入職教師崗位聘任、專業技術職稱晉升等方面并未體現出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特點,評價標準缺少針對性,沒有將產學研和專業實踐能力納入考核標準。
4 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時期新入職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時期新入職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和個人共同努力,采用綜合措施,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個人層面,要增強專業發展的意識,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實現專業自主發展。首先要轉變和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補充自身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其次,要積極融入團隊生活,虛心向同事學習取經。第三,充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不斷修正。同時,爭取加入實踐共同體,以教學研究為導向,通過合法的邊緣參與(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與專家同伴互動,以研究促進教學實踐,不斷反思,使自身成為行動研究者。
學校層面,首先,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將新入職教師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時間、有機會與校內外同行交流學習。其次,要改變崗前培訓模式,深入挖掘校本培訓的潛力。通過成立教師發展中心,搭建新入職教師專業發展平臺,構建學習實踐共同體,組建教師教學發展部門和科研發展部門,面向全校公開選聘德藝雙馨的教學導師和科研導師。結合學校特色和社會需求,定期組織召開教學科研專題培訓和經驗分享交流大會,充分發揮導師傳幫帶作用,提升新入職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第三,深化校企合作,從制度上激勵新入職教師服務社會。鼓勵新入職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赴企業參觀學習或掛職鍛煉。通過內引外聯,聘請企業導師來校與新入職教師一起合作授課,提升新入職教師的教學和實踐能力。第四,轉變單一的教學或科研考核評估方式,建立發展性的教師評價機制,將新入職教師的產學研踐習成效納入考核指標體系,同時給予新入職教師更多關愛和包容。最后,積極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提高新入職教師的工資待遇,減輕他們的生活壓力,使他們能夠安心教學,專注科研,樂于服務社會,順利實現專業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華航天工業學院科技處資助項目“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時期新入職教師發展路徑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KY-2014-30,課題組成員:尹靜、張曉楠、陳健、田博雅、李來
參考文獻
[1] Hoyle, 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A].In E. Hoyle & J. Megarry (eds.). W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 198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 ? [C]. London: Kogan Page,1980.
[2] Huberman, M. The professional life cycle of teachers[J].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89.91(1):31-57.
[3] 顧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研究的幾個重要結論[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2.12:1-6.
[4] 吳美華.技術本科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5] 葉瀾.世紀初中國教育理論發展的斷想[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