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是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力為特征的一門課程。可見,學習美術,離不開用眼睛去觀察,離不開“看”。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美術學習中的“看”就是陶行知先生說的“行”,沒有“看”何而得真知?因此,在小學美術課上,學生會“看”作品,學生能“看”懂作品所表達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上,要突出“看”的視覺體驗,以“看”的方式帶入課程,用“看”的不同方法表達課堂,讓“看”成就小學生學習美術的夢想。
一、“好看”——激發孩子的美術興趣
作家三毛曾說:“說起一生對于美術的愛,其實仍然萌芽在小學。”因此,小學階段美術教學的趣味性,決定著孩子們今后乃至一生對美術的熱愛程度。那么,小學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孩子美術學習的興趣,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難點。
讓美術課堂成為好看的、有趣的、學生喜歡的課堂。對學生來說,一節美術課的學習內容有多“好看”、多有趣,決定著學生對這堂課學習興趣的濃烈程度。小學階段的美術課堂,都是用一幅幅有趣的圖片或情境視頻,來抓住孩子們的眼球,將學生引入課堂,所以教師提供給孩子們欣賞的內容要“好看”,來加大學生對美術堂課的投入力。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美術課“向動物朋友學習”這一課中的導入部分,給孩子們講鉆木取火的故事環節,首先展示孩子們感興趣的啄木鳥啄樹木的視頻,讓學生自己體會、啟發,然后由老師補充一些燧人氏的神話故事,最后得到鉆木取火的由來。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覺得美術課堂內容“好看”,愿意去“看”,其內心也跟課堂的節奏一起此起彼伏,興趣盎然。
對教師而言,教師要掌握學生感興趣的關鍵點,課堂上多設計一些令學生感興趣的“好看”的環節,把握住該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這樣更容易讓學生尋找到自身與課堂的共鳴,達到美術教學的趣味性,從而讓“好看”有趣的美術學習內容激發出孩子的美術學習興趣。
二、“勤看”——開拓孩子的美術眼界
法國藝術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確實,美術作品絕不僅僅拘泥于一種或幾種表達方式,在美術學習時,我們所看的作品不能僅僅局限于我們的書本、我們的課堂,更應該去放眼生活中的美術作品。教師應該多舉行相關室外寫生實踐活動,給予學生多看、勤看的體驗機會,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更多的美術作品,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也開拓了孩子的美術眼界。
我們的美術“取材于生活,還原于生活”,所以,在學生有了一定欣賞美術作品能力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勤看身邊的美術作品。例如,學校里的雕塑,公園的長廊,商品店里的海報,品牌的標志,等等,這些作品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并且也富含了大量的美術知識在其中,學生通過一次次的反復“勤看”,置身其中,探討該作品的長寬比例、透視、色彩搭配以及設計方法等等,日積月累,孩子們的美術眼界定會開闊不少。比如,蘇教版六年級美術課“實物標志”中,就涉及到要求學生掌握生活中實物標志的簡單設計方法,如果學生都沒有反復“勤看”過生活中的實物標志,對生活中的實物標志作品毫無美術印象,無法用美術的語言來描述這些作品,那么再要求學生去掌握設計方法,學生肯定不會有太大的收獲,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勤看”作品。
想要開拓學生的美術眼界,美術教師也要做到“勤看”,開拓自己的美術眼界與教學思維,改變過去陳舊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新的思維模式,開發適合孩子們“勤看”美術作品的教學系統。這樣學生才不會在反復“勤看”的美術學習模式里產生厭倦感,學生才能夠在感興趣的同時永遠保持對美術學習持有新鮮感。
所以,“勤看”是對師生共同提出了要求,師生只有經過多次反復欣賞不同形式和風格的美術作品,才能夠豐富學生的美術內涵,才能開拓學生的美術眼界。
三、“巧看”——啟發孩子的美術思維
學生想要看懂美術作品,那就先得掌握欣賞作品的方法與技巧,學會“巧看”美術作品。小學階段學習的美術作品分類繁多,有水墨畫、油畫等,有的風格粗獷,也有的含蓄內斂,那這么多的分類,學生要從哪里開始入手呢?
首先,學生在欣賞作品時,要先選擇特征明顯的美術作品來欣賞,讓學生從簡入繁,用以點帶面的方法去“巧看”作品。例如,四年級“水墨改畫”一課中,通過兩幅畫面內容相同,但是畫種不同的作品,讓學生區分水墨畫與油畫的畫面效果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對比發現,水墨畫與油畫在繪畫材料、用筆、用色、構圖、背景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處理,所表達出的視覺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水墨畫給人帶來清新大氣的感受,油畫多在細節處理上細致入微……
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幅同齡人的作品,讓學生近距離地“巧看”。用同齡人的眼光去欣賞同齡人的作品,這是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欣賞溝通方式,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感減少,所看到的作品內容都是學生能夠理解的內容,所以學生更加敢于去表達,敢于去指正。例如,四年級“海洋怪獸”這一課,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海洋怪獸,雖然教師展示出的各種電影中的海洋怪獸形象精彩無比,但是造型復雜,學生感覺很陌生,有的設計方法學生說都說不出來。反而在看同齡人作品的時候,學生有話聊,就像在看自己同桌的作品一樣,有的甚至提出了更好的設計技巧。所以近距離“巧看”同齡人作品,也是一個不錯的“巧看”方法。
最后,教師要及時總結學生所探索出來的“巧看”方法,提煉出特別好的欣賞技巧,這樣,學生才能通過“巧看”的方式,體會作品中的不同韻味,啟發孩子的美術思維。
四、“想看”——成就孩子的美術夢想
在美術課程的學習中,想要激發學生不斷“想看”作品的興趣,讓學生保持一直“想看”作品的積極性,就要讓學生進入到創作者的角色中去。美術課程不僅要凸顯視覺性,更要具有實踐性。欣賞與表達在美術課程的學習中一直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學生可以在欣賞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和別人的閃光點,也可以在創作表達的過程中發現新的欣賞技能。
在學生創作表現時,給學生多創造“想看”大師作品的機會,看大師作品時要多想、多思考。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多看看大師作品,每一次與大師作品的“交流”,都是在拉近學生與大師的距離,不僅僅會鍛煉到學生表現作品的技法,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的眼界。學生通過看大師的作品,臨摹大師的作品,能夠從大師的作品中學到更好的配色方法和構圖方法,以及了解大師如何將自己的內心情感,融入到美術作品中。經過一系列與大師作品的“想”與“看”,然后再構想自己的作品,用大師的方法來創作作品,用大師的眼光來看待作品,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是經過升華的好作品。例如,在四年級美術“水墨改畫”一課中,學生通過看梵高的《星空》,明白了原來梵高在作畫時運用的是扭轉的筆觸,明亮的黃色和深沉的藍色也可以勇敢地融合到一起使用,近處的樹與遠處的房子對比可以如此強烈。通過這樣直觀的“看”,和勇敢的“想”,孩子們在改畫時,不再拘泥于手中的筆墨,敢于發散思維,大膽表現,體會大師在創作時的酣暢筆法與色彩碰撞,去感受大師創作時的心境。這樣孩子們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有看頭,有想法。
當然,教師也要尊重每個學生看作品的獨特性和不同的想法,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來分析大師作品,讓學生保持自信的同時也能發掘出創新的欣賞潛力。例如,在欣賞宋代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時,在很多學生都能理解馬遠的“留白”畫法可以更加凸顯畫面虛實關系后,有學生提出來,馬遠在船的周圍留出這樣多的空白是否也是為了顯得河面很寬廣的意思。這樣獨到的想法,補充了畫面內容多樣性可能的空白,體現出了學生在認真地想、認真地看,教師及時鼓勵了這位同學的看法。所以,教師要給學生留空間,讓學生大膽地想、大膽地表達,哪怕是學生只關注到了畫面的邊邊角角,那也是學生在欣賞作品時敢“想”敢“看”的收獲,這是孩子對作品獨到的想法與觀點。給孩子們多一些“想看”的空間,成就孩子獨特的美術夢想。
小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是小學階段美術學習的一大難題。在小學美術課上,學生不想看作品,學生看不懂作品,學生不明白作品表達了什么樣的意義……這些問題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可以說是屢見不鮮,那么作為小學美術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會“看”作品,讓學生能“看”懂作品,體會美術欣賞的樂趣。我們需要用“好看”的作品來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用“勤看”的方法來開拓孩子們的美術眼界;用“巧看”的模式啟發孩子們的思維;用“想看”的空間成就孩子們的美術夢想,令學生學會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我們的世界,擁有樂觀向上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