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蘭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教育工作者不再強硬地為學生展開課堂知識的灌輸,而是通過一定的策略進行教學方式的優化,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通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來提高學生的課堂主動性,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更加倡導教師利用賞識教育思想開展教育活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要通過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提升教學效果,將德育管理運行到正確的軌道上,進一步促進和諧校園的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基礎,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合作探討以及思想交流,不斷在深入溝通的背景下形成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使雙方都能夠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才能與智慧的綜合體現。教師在與學生之間建立親密情感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必要的賞識鼓勵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主動地親近教師和信任教師,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信心。教師在進行教育指導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引導,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品質與價值觀理念,幫助他們在不斷的追求過程中獲得進步。
一、明確賞識教育目標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賞識教育,必須具備一個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這個目標優化賞識教育的運用方式,為最終取得理想的賞識教育成果提供保障。對于那些平時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這樣說:“在這次集體活動當中,老師發現你是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孩子,而且具有較強的集體觀念,你表現得非常棒!老師相信你今后一定會越來越好,繼續努力!”而對于平時課堂紀律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這樣說:“最近這段時間你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真不錯,繼續保持!”當學生受到教師的賞識后會獲得一種強烈的成就感,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可以將加深小學生的自我了解與自我認知作為開展賞識性教育的主要目標,使小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完善與自我提升,實現綜合素養的快速發展。如果教師能夠在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時給其送去一個警告的眼神,而不是急于批評,當學生表現良好再說出“你表現得很好”“進步很大”等賞識性語言,就可以幫助學生認知到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認知。所以,通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賞識性教育,有助于改善課堂紀律,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當學生犯錯時,教師不要馬上對其進行批評指責,而是采用一種溫和的語氣與學生之間對話交流,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錯誤,并找到問題的根源,使其有針對性地改正錯誤;當學生表現出些許進步時,教師要給予必要的贊揚和鼓勵。這樣一來,在學生的思想認知當中就會知曉什么對、什么是錯,從而形成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和核心素養。
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網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類似《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樣的文章,說明“夸”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手段,也是對孩子的賞識。不管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他們都需要被肯定的心理暗示,給他們前進路上注入一種無形的力量。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在任何學科的教學中,都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這樣不但能激發出他們更多的潛力,還能讓學生更相信自己,增強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感。所以,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老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用賞識的眼光,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用善意引導學生,激發其內在的力量,才能使他們學習更積極。比如,我們班有一個學生,學科成績一直上不去,知識概念的理解始終不透徹,作業經常做不完。但他的字寫得特別好,尤其是書面非常整潔干凈,我每次看他的作業,像是在看一個作品,行云流水,讓人覺得舒服。我曾聽到其他的老師批評他:“你課學不好,字寫那么好有什么用?”后來,他在這一學科中,不但字也寫不好,成績也越來越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我經常把他的作業當作范例,還讓其他學生學習。慢慢地我發現,他的道德與法治課成績在不斷上升,我還聽到其他的老師說,這位同學的作業也能夠很好地完成,成績也有了提升。同樣,這位同學的道德與法治學科也考出了可喜的成績。可見,在不經意間,不著痕跡地發現和表揚學生的優點、閃光點,既能增強學生的信心,又有利于課堂教學。
三、充分尊重、學生
每一位小學生在自我意識和行為觀念當中都擁有巨大的潛力,這些潛力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夠通過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和挖掘,在整個教育實施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尤其是對學困生要給予他們針對性的引導。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道德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教師借助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體現賞識教育的價值,在教學過程中多投入一些耐心和愛心。教師應該與學生多進行溝通和交流,以朋友的身份為他們提供引導和指點,幫助他們獲得足夠的理解和信任,有效改變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使他們擁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引導他們戰勝消極的心理因素,實現對自我潛力的挖掘。比如,教學“學會寬容”這一節內容時,考慮到現在的很多學生都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問題,在生活中很難做到包容他人的錯誤,導致了學生人際關系緊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設置為:正確地理解寬容的意義,結合自己或者他人的親身經驗,想一想為什么我們要寬容待人;思考怎樣才可以讓自己擁有一顆寬容的心,明白怎樣做到正確地寬容對待自己和他人;舉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寬容待人的例子。這樣,將教學目標建立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上,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教材上對于寬容的界定,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
四、高度關注學生成長
新課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發展理念,全面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緊密圍繞學生展開。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下,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如果課堂氣氛過于沉悶,不利于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深入理解。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上學路上”一課為例,不同學生來學校的方式各不相同。然而,隨著道路人流、車流量的增大,城市道路變得愈加繁忙,由此引發的學生安全問題應加以重視。通過討論探究,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交通行為觀念,在日常出行過程中不斷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教師通過有效指導,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交通安全規則的重要性,要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的情感變化以及素質提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發揮引導者與組織者的作用,課堂的主動權還應把握在學生自己手中,為他們留出自主學習探究的空間和時間,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自由地了解想要探究的內容。如果教師利用一些強制性的手段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反而會降低教學效果,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必須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才可以促進和諧關系的形成。
五、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為了可以有效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的賞識教育效果,教師要加強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逐步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提供必要的幫助。賞識教育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幫助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認可,學生也會在更加信賴教師的基礎上提升學習配合度,主動參與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深入探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學生提供自由活動和獨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能夠在針對性的指導下主動展開課堂探究,通過有效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學課堂的針對性。以“家中的安全與健康”這部分內容舉例進行探究,教師首先要關注餐桌上的健康安全問題。餐桌上的健康安全包括了用餐衛生和用餐禮儀習慣等,由于不同的家庭在生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造成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和飲食方式出現差別,他們在認知領域也具有明顯的區別。因此,面對這一現實問題,首先,作為教師在課程開始前應該做好相應的調查工作,根據相關數據認清學生對于安全衛生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學生的飲食習慣是否合理等,這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整體規劃。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讓學生了解相關內容,并且吃飯過程中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去做,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具體到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應該給學生灌輸追求高品質生活的理念,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學生自我約束,做一個學習與品德兼優的學生。
新課改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擁有了更多的責任與使命,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為學生構建充滿歡樂的教育氛圍,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下優化師生關系,幫助學生實現共同成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強化賞識教育理念,以實際行動構建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水平的穩步提升,促進學生學習的和諧發展,師生關系也將獲得全面的優化和推動,師生在樂觀自信的基礎上共同享受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