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征
(北京市順義區醫院消化內科,北京 101300)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患者屈氏韌帶和靜脈曲張上消化道發生病變所引起的出血現象,臨床上常表現為嘔血、黑色糞便及隱形出血[1]。通過內鏡下應用腎上腺素等止血藥物進行治療,可作用于腎上腺素受體,使血管收縮,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出血部位血流量,但會出現再次出血現象。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式是內鏡下鈦夾治療,其是通過鈦夾夾壁所產生的作用力,夾緊出血部位血管,抑制血液流動,預防出血后潰瘍,該方式創傷面小、操作簡單,應用安全有效[2]。本研究旨在探討內鏡下鈦夾輔助治療對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氧化應激及血清 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北京市順義區醫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0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40~71歲,平均(55.21±8.45)歲;發病原因:胃潰瘍12例,十二指腸潰瘍8例,吻合口潰瘍5例。治療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41~70歲,平均(55.24±8.37)歲;發病原因:胃潰瘍11例,十二指腸潰瘍8例,吻合口潰瘍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3]中關于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者;術前未使用過治療該病的藥物者;首次發病者等。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對腎上腺素過敏者等。患者或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H61022193,規格:1 mg/ mL)治療,用無菌生理鹽水與腎上腺素配成1∶10 000的腎上腺素溶液,在內鏡的觀察下,在出血部位進行多點注射,總注射劑量不得超過10 mL。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內鏡下金屬鈦夾治療,在內鏡的觀察下進行藥物注射,方法同對照組,并將鈦夾推送器送至出血部位,再把鈦夾插入出血血管的兩邊,收緊鈦夾。在收緊鈦夾的同時,松開鈦夾夾緊的出血部位血管,觀察患者出血部位血管的具體情況,可以使用3枚左右的鈦夾。松開鈦夾后,若出血部位沒有繼續再出血的現象,即可以拔出內鏡,結束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止血效果與治療結局。觀察治療后的止血效果,治療后4 d內患者出血狀況完全消失、糞便顏色由黑變黃,經過儀器檢查出血現象消失即為有效;治療后6 d患者癥狀無改善,出血現象依然存在,需其他方式治療時即為無效。治療結局包括內鏡治療康復、外科手術康復、死亡。②氧化應激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2 h后采集患者靜脈血2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上清液,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丙二醛(MDA)、皮質醇(Cor)、生長激素(GH)水平。③血清CRP、IL-1β、TNF-α水平。血液采集、血清分離方法及檢測方法同②。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止血效果及治療結局等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氧化應激指標、炎癥因子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止血效果與治療結局 治療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為92.00%,高于照組的68.00%;治療組患者內鏡治療康復率為92.00%,高于對照組的52.00%;治療組患者外科治療康復率為8.00%,較對照組的32.00%;治療組患者死亡率為0.00%,低于對照組的16.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止血效果與治療結局比較[例(%)]
2.2 氧化應激指標 治療12 h后兩組患者血清MDA、Cor、GH水平較治療前均下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MDA:丙二醛;Cor:皮質醇;GH:生長激素。
組別 例數MDA(μmol/L) Cor(nmol/L) GH(μg/L)治療前 治療12 h后 治療前 治療12 h后 治療前 治療12 h后對照組 25 9.92±1.12 6.72±0.58* 562.58±12.52 413.43±49.65* 12.82±0.97 3.74±0.35*治療組 25 9.82±1.05 4.30±0.43* 559.63±12.53 282.45±43.26* 12.73±0.88 1.86±0.16*t值 0.326 16.759 0.833 9.945 0.344 34.73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清IL-1β、TNF-α、CRP水平 治療12 h后兩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CRP水平較治療前均下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CRP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CRP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1β:白介素-1β;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IL-1β(ng/L) TNF-α(μg/L) CRP(g/L)治療前 治療12 h后 治療前 治療12 h后 治療前 治療12 h后對照組 25 231.26±22.21 149.72±13.26* 5.58±0.52 3.56±0.36* 9.82±0.95 6.32±0.58*治療組 25 225.35±21.53 63.93±5.89* 5.63±0.53 1.83±0.16* 9.73±0.86 2.14±0.16*t值 0.955 29.564 0.337 21.957 0.351 34.73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但主要是由消化性潰瘍引起,之后可發展為門靜脈血壓升高、胃腸黏膜發生急性病變、胃組織出現惡性腫瘤等。臨床常使用腎上腺素注射治療該病,其藥效作用快,但出血部位易被血液浸染,使藥物不能到達出血部位發揮藥效,存在局限性,且容易發生二次出血現象,因此需尋求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內鏡下鈦夾可通過內鏡介入直接觀察出血部位發現病灶,再采用適宜鈦夾夾緊出血部位,加快出血部位血小板凝集,還可釋放出凝血因子,產生難溶性纖維蛋白,促進出血部位形成血栓,抑制出血部位血液流出,避免因血容量降低而引起的周圍循環障礙[4]。本研究中,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止血效果、內鏡治療康復及外科治療康復的治療結局均高于對照組,治療12 h后治療組患者MDA、Cor、GH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內鏡下鈦夾可提高對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降低氧化應激程度,與陳竹林等[5]研究結果相符。血清TNF-α在出血病灶部位水平明顯上升,加重炎癥反應;血清IL-1β可促進T細胞分泌各種炎癥介質,參與炎癥反應,加重患者病情;血清CRP可促進炎性物質的產生,加重出血部位炎癥反應。內鏡下鈦夾聯合藥物可夾閉潰瘍面出血部位血管,有效抑制出血部位繼續發生病變,防止全身炎癥加重,調節機體炎性平衡[6]。本研究中,治療12 h后治療組患者血清IL-1β、TNF-α、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內鏡下使用鈦夾輔助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可有效提高止血作用,減輕炎癥反應,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內鏡下使用鈦夾輔助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可有效提高止血作用,降低氧化應激反應,減輕炎癥反應,但本研究樣本數量較少,仍需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