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以往的精英式轉變為大眾型,增加了大學生的體量。每年的畢業就會迎來幾百萬的畢業生。也因此,增加了社會的就業壓力,因此,在高校實施創新創業的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使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的方式實現自己的認識價值。此外,國家為了支持創新創業工作,頒布了相關的政策。高校更應該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創新創業的教育質量,因此,本文就雙創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提升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此提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雙創背景;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
從社會和諧角度來看,就業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創新創業有助于促進就業,還能夠激發全民創新的意識,使社會獲得進步。基于此,政府將創新創業規劃至政府的工作范疇并頒布了相應的政策支持創新創業活動,成為教育界熱議的課題內容。本文就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進行探討,以此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質量。
1大學生創新創業概述
1.1大學生創新創業背景概述
根據創新創業的文字內涵看,兩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創新能有效促進創業,創業又能作用于創新。在人類社會中所有產品的形成都能夠稱為創新,將新產品投入到市場中則被稱為創業。現階段,高校規模不斷增加,導致就業市場出現了容量增長緩慢的現狀,對于應屆大學生的就業率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形成了大批應屆生無法找到工作的局面,阻礙了教育事業及社會發展的進步。基于此,需要針對當前的就業形式,從根本上意識到創新創業對于大學生所具有的價值,要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業能力指的是基本就業能力、團隊能力以及自我規制的能力,為了培養大學生這樣的能力,需要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活動。
1.2創新創業的積極意義
雙創作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優化,激活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要讓社會主義經濟健康及穩定發展,需要構建能夠靈活的調節體系,并且符合市場參與者的范圍。由于我國經濟體量大,在這么大經濟市場中只有部分主體活躍,造成比較高的市場壁壘,市場缺少競爭活力等問題。可見不管是創業還是創新都突出了人們的參與性,全面推動了雙創活動,使各類的市場主體能最大限度地進行流通,并且逼迫當前的機制主動尋找改革。與此同時,雙創也是社會改革的一種實踐方式,能夠更好地達成共同致富的目標。
1.3大學生就業能力與雙創關系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受到就業崗位以及與所學專業的契合度所限制,這類專業的契合度也會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進度及質量造成直接的影響。如果契合度較高,那么在實踐的過程中會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出其所具有的潛能,提高其的各項綜合能力,為創新創業的工作夯實基礎。也就是說在這種契合度高的情況下,學生能更精準的認識并且掌握學習的全過程,更好地將自己的知識結構轉變為更專業的技能,使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很好地過渡到實踐中,有助于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展開。此外,創新創業也是經濟產業及行業企業所需的能力,可以展現大學生的綜合水準及就業能力。
2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策略
近幾年,我國在不斷加速并落實創新創業發展戰略,將其引導至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中,并且引發一場大眾創業及萬眾創新的熱潮,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大學生進入社會就業難的問題,并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能力。所以更需要關注創新創業對于就業具備的一些促進作用,有效激發出創業的積極性,通過創新創業的角度強化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2.1加強就業教育,加大發展創業教育
大學生就業是將高校和社會連接在一起的橋梁,并從中可以看出高校培育的人才品質,更是關系大學發展趨勢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為了解決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要將就業作為導向,加大就業教育與力度,發展創業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兩者不可以割裂,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對大學生而言都是職業生涯教育,就業教育是教學生怎樣選擇職業并適應社會的一種教育方式。創業教育指的高校通過教學的方式使學生運用創業的方式來適應社會并且引導社會。就業作為民生的根本,有助于更好的創業。創業是為了得到高質量的就業,并給社會提供就業崗位,使社會維持穩定。高校開展就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了讓大學生樹立爭取的就業理念,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擇業,同時了解社會的需求,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強化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創業教育通過開發大學生的創業素養,并科學有效的培養的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精神以及創業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創新的新時代人才。就業教育與創業教育密切相連,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都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及創業能力。使大學生可以順利地完成就業,更是一種有效銜接聯動的關系。基于此,更需要不斷加大就業創業教育力量,使兩者共同進步,解決應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2.2優化課程結構,打造合理課程體系
課程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基本元素,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更是達到培養人才目標的保障,因此設置課程目標要和社會生活相符,同時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通過社會需求尋找課程基礎,讓培養的人才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變化并有效應對市場的變遷。在社會需求中尋求課程基礎,使培育的人才可以有效地順應社會環境的變化,應對就業市場。課程結構要及時了解就業市場的變化狀況進行有效調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設置一些通識類的課程,筑牢學生的學科基礎,并且設立實踐性的課程,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加創新創業的課程,培育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業意識,進一步健全專業課程,讓學生能夠掌握到專業的學科知識,并且進一步健全就業指導課程,加強學生進一步對職業的認知。同時開發藝術類的課程,提高學生的文化及藝術素養。
其次,把選擇課程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優勢以及興趣選擇課程進行學習,從而保障課程實施的效果與學生的自主發展。最后,學校需要具有開發、調整課程的自主權,設置的課程與時代、社會發展統一,學生通過學習課程內容了解到前沿的知識以及相關技能。這類課程也要根據社會對于人才方面的實際需求進行有效的調整,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及變化,為了讓課程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及針對性,邀約各個行業的精英參與到課程中。與此同時,還需要考慮到企業對此給予的反饋、學生是否滿意課程、教師對課程的看法等,使課程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2.3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以知識為本,導致教師未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能夠全面顧及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長久下來,使學生無法習得批判性思維,習慣被動學習,甚至無法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嚴重影響到學生順利畢業并成功創業。針對這些問題,要對教學進行改革。通過能力為本指導的教學模式,有效提升教學的實效性,更是提升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點及成功創業的因素。運用能力為本的教育模式,也沒有否認知識的重要性,側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將知識和能力緊密連接在一起。加大能力培養的力度,把就業和社會需求作為導向進行教學改革,培育出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創新能力及優秀的職業能力人才,打破大學就業難的困境。
將能力作為本位的教學改革方式,可以從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過程、評價五個維度著手。教學目標是以知識本文過渡到學生本位,側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學會靈活地使用所學的知識,并且充分的發掘出學生創新能力的潛能,塑造學生以創新精神作為重要內容的良好個性品質。此外在教學內容方面要具有時代性、實用性、創新性、綜合及實踐性特點,打破傳統繁難舊的教材知識,加入創新創業的教育內容,同時融入國際最為先進的發展及研究成果的內容。深入改革教學模式,運用好信息時代的教育技術,轉變傳統的講解的教學方式,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例如啟發、討論、參與等教學方式,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并且激發出學生創新創業的思路,增設一些實踐性的教學,以創新能力、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主。改變以往枯燥、無趣、僵化的教學活動打造師生能夠互動的課堂氛圍。更改傳統教學方式下過于注重結論的情況,轉變為關注過程、方法、態度。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方式,摒棄以往將考試成績作為標準的評價方式,而是關注學生分析摒棄解決問的能力,進一步優化考試模式,運用理論考試及職業技能并進的模式,深入探索非標準化的答案。
2.4構建項目評估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
2.4.1創新創業課程評價
針對創新創業的理論課程考核評價方式與傳統的理論課程考試不同,使用開放式的考核,沒有固定的內容,學生可以進行自主選擇。在創新創業課程完成后,通過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的評估后,評價課程的結構與質量,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反饋創新創業課程設置水準,通過對應的社會調查間接的反饋出創新創業類的課程設置水準,保障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的系統、科學性,才能夠滿足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2.4.2創新創業能力評價
為了評估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效果,需要結合技能、導師、企業三個指標,以此完成高質量的創新創業,并秉承牢固的專業背景及理論知識作為支持;導師是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者,最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及實施創新創業的情況,迅速地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把學生在進行的項目放入到企業并接受客戶的檢查,通過企業和客戶評價項目的適應性,根據評價健全項目。在三者的綜合評估中提高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質量及水平。
2.4.3創新創業成果評價
通過創新創業的成果,總結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方法、能力上的不足與改進的方向。一方面通過參與各種創新創業的比賽,最大化地激發出學生創新創業的內在動力,并向優秀的創新創業團隊進行學習,總結出自己的不足進行優化;另一方面通過創新創業成果評價反饋,清楚創新創業發展的方向,激發出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進一步提出健全的措施。通過評價創新創業的成果激發出學生在這方面的潛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有助于培養創新人才。通過效果評價的應用,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使效果更為顯著,也解決了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存在的一些不足,補充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的教學內容,為培養專業人才提供支持。
3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創新創業背景下,高校要重視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所具有的意義,并將這種意識與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可以采用加強就業教育,加大發展創業教育、優化課程結構,打造合理課程體系、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構建項目評估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等策略,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此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丁麗.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機制的建設探索[J].中國市場,2021(29):60-61.
[2]余海煉,牛英豪.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機制優化路徑[J].科技視界,2021(29):188-189.
[3]王重賢.高質量就業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路徑[J].中國就業,2021(10):46-47.
作者簡介:張波,(1979.1-),男,河南中牟縣人,漢族,2010年畢業于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本科,國家一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主要從事產教融合、大學生就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