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雷,蘇 君,陳有俊
(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中國職業教育正處于日新月異的新時期,企業與學校的深層次溝通越來越緊密,也對學生素質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填補高職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溝壑,解決突出問題的關鍵之一便是構件項目化課程體系,通過項目化課程體系鍛煉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1-2]。但如何開發項目課程?如何通過一系列清晰的操作后獲得完整的項目課程體系?這是課程實踐者們非常關注的問題[3-4]。
17 世紀,項目課程首現于歐洲,新實用主義從20 世紀60—70 年代開始在美國哲學界乃至整個思想界的影響越來越大[5-6]。德國職業教育學校在1971 年將項目課程作為一門“新型”課程進行學習,項目課程已是職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克伯屈最早參考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對項目課程教育進行了系統化研究,其研究結果重點體現在兩個層面:項目課程的范圍在問題解決方面,“設計”的原先意義指個體自己計劃、運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自己實際操作,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實際的問題;項目課程進行的前提必須是個體的自愿活動[7]。
目前,中國正處在信息時代到數字時代的過渡階段,項目課程的開發尤為重要。項目課程的開發是以實際中的案例為代表進行簡化,也可以簡單將職業教育中的項目課程理解為以行業需求為培養目標,輔以行業未來發展趨勢,而不是現有階段、某單個企業的要求,由教師對某項目涉及到的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再結合企業實際進行實踐討論學習為主的學習模式,也就是說項目式課程開發要注重引導式、體驗式、未來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
開始學習課程之初,要將培養目標細化到課程目標上,項目課程的設立是為了建立學生的基礎知識架構并使他們具有溝通、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自我管理等綜合能力。項目課程與任務課程在課程內容設置的參照點選擇上非常相像,任務課程只是對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而不是對課程內容整體的改革。在項目課程內容設置中,更加重點強調了工作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與工作中解決問題密不可分。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新課程內容框架的搭建是最難以突破的。
以項目為單位進行內容設計,首先要根據行業發展的調研,對工作崗位所需能力要求進行分析,進而選擇合適的項目內容進行項目設計,對項目的活動方式進行細致化處理。工作崗位能力需求的分析是項目課程內容框架搭建的核心,工作能力需求分析不清、分析錯誤都會導致搭建錯誤的項目內容,因此調研必須做到全覆蓋,使項目課程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主體。
職業教育的改革側重于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力的培養又需要課程的輔助,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職業教育中所有的課程項目化,改革的目標應當是建立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對于一些以理論知識學習為目標的課程,應與職業實踐相結合進行教學。但從總體上看,職業教育項目課程改革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將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討。
項目課程與理論知識學習是否矛盾呢?學生能否從項目課程中學到足夠的理論知識呢?從課程開發的過程來看,項目課程的開發要從崗位分析到工作任務的確定再到課程內容的選擇。實際上,項目屬于綜合性的,它不僅包括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團隊合作、個性化和自我管理等其他各項綜合能力,而且也需要具備足夠的理論知識,項目的完成必須以理論為基礎,理論引導實踐。
職業教育課程學習的理論知識,不能僅僅局限于從現有工作任務中分析出來的理論知識。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因此不僅要給予學生目前項目課程所需要的理論知識,還要補充行業未來發展所具備的理論知識。在課程的設計上,要借助企業資源、網絡資源,在課程中設置“頭腦風暴”,進行理論框架的搭建與討論。
現今仍有不少人對項目課程持有懷疑態度,他們認為學生只是在課程中完成幾個項目,而不是像原有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縮短了理論講解時間,間接影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引導學生對該項目、該課程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渴望,進而繼續培養學生能力,對職業教育中的學生來說,純知識理論的課堂比較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失去探索和學習課程新內容的熱情,造成時間的浪費,影響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
由于許多人對學科課程根深蒂固的情結以及自身實踐能力的缺乏,導致疑慮項目課程是否適用于高職。由于自身缺乏實踐能力,對實踐能力的形成過程缺乏深刻體會,因此往往難以深刻理解項目課程的內涵與價值。從更大范圍看,項目課程并非職業教育才有的課程模式,而是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的課程模式。國外存在大量成功應用了項目課程案例的本科院校。項目課程在高職中的應用是一個具體的設計問題,而不是合適與否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對項目課程開發中具體環節的處理來解決這一問題。
課程開發通常是集體行為,項目課程開發涉及的主體比較多(如何能夠主動地進行課程開發,并盡可能地減少信息衰減效應,以及課程產品形成的誤差累積效應)。因此,如何協調不同主體之間的課程開發工作,并產生顯性課程開發成果,是課程開發管理中的重要問題。
在課程開發實踐中,首先必須確定整個開發過程的工作模式,以協調主體課程開發行為,并產生顯性課程開發成果。課程開發步驟模糊,每個步驟的承擔主體及其角色發揮方式不清晰,以及每個步驟顯性成果不明確,均屬導致課程開發混亂、低效的重要因素。課程開發的組織者應當高度認識到設計清晰的課程開發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項目課程開發中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工作模式如圖1所示。圖1 從誰來開發、如何開發、開發什么對項目課程開發的工作模式進行了描述,清晰地描述了課程開發的每個階段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這是一種比較理想、比較完整的課程開發工作模式。它強調行政驅動、專家引領在課程開發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時強調課程開發的真正主體是教師。尤其要注意“開發什么”。只有當每個步驟均產生了完整的、顯性的課程開發成果,才能有效地推進課程開發實踐。

圖1 項目課程開發中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工作模式
當然,在課程開發實踐中可以根據需要對這一模式進行調整,以設計出符合特定情境的工作模式。比如就產品而言,有的課程開發可能不需要產生教材,那么這個環節可刪去。更多的是調整程序,比如需要依據課程標準編制教材,但課程標準的成熟往往又有賴于教材編制。課程結構分析在課程開發中是個非常復雜而又關鍵的環節,但最初教師們往往會感覺到要設計出符合項目課程理念的、科學的專業課程體系非常困難。如果嚴格依據順序進行課程開發,那么勢必嚴重影響開發工作的有效進行。
本文以“工程機械維護”課程中“項目一工程機械日常維護——挖掘機日常維護”模塊為例來說明項目教學方案的設計,本次課程共分為項目引入、項目實施和項目總結三個項目過程階段,在每個階段均包含學習任務和活動設計(學生學的活動、教師教的活動)。
在項目引入階段,學習任務主要是了解挖掘機的知識背景、獲取工作任務信息和了解日常維護的工藝手段。在該階段學生要理解課程的定位、項目的整體內容、該項目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和任務所體現的職業能力。給教師設定的任務為講解課程簡介,讓學生清楚本課程可以學到些什么、能做什么;清楚學生本課程的學習任務信息,讓學生了解上課方式、考核方式;本課程對應的職業崗位;最后在現場講述挖掘機的知識背景(輪式、履帶式)。將所在班級學生進行分組,下發實訓指導書,指導學生學習實訓指導書。
項目實施階段設置了四個學習任務,分別為日常維護市場調研、市場調研匯報、挖掘機日常維護設計和挖掘機日常維護實施。對學習任務中學生和教師的活動分別進行說明。在“日常維護市場調研”任務中,學生需要遵守校外實訓安全要求,服從教師安排,做好準備并在調研過程中做好記錄。教師需要強調安全問題,安排各小組調研的地點,講解調研重點以及調研需要留存的信息等。在“市場調研匯報”“挖掘機日常維護實施”任務中,學生需要完成對調研過程的整理、歸納和匯報(目前挖掘機市場中日常維護的形式、工藝方法和維護項目比較),對挖掘機進行日常維護。學生需要單獨或者組合操作完成挖掘機日常維護的設計。教師在后三個任務中可以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并記錄學生表現。
在項目總結階段,具有項目展示與總體評價和項目小結兩個學習任務。學生在該階段整理調研、匯報、設計和維護階段的資料并按照考核細則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在本階段中需要引導學生自我歸納,安排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講臺講解調研報告,進行學習成果的交流,學生互評,教師評定。最后教師對調研回報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歸納。
以“工程機械維護”為例,對項目課程的開發進行了分析,在項目教學過程中進行過程化管理,在項目式課程開發中,堅持一直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協作學習理論為指導,教師為輔,對學生進行合理化引導,培養學生的溝通、團隊協作、自我管理和個性化能力,從而滿足行業發展的能力要求。
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用。克服了傳統的項目教學模式中項目選擇范圍局限于教師命題、項目團隊構成局限于同一班級、項目實施環境局限于課程教學、項目過程管理局限于課程教學等不足之處,將項目教學從課堂束縛中轉到課堂之外,讓課程教學與科研項目相結合,讓課內教學與第二課堂教學、學科競賽相結合,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跟著老師走”“為考試而學習”等的弊端,實現了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
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作用。項目式課程學習,通過將實際工作問題簡化處理,縮短了實踐與理論的距離,培養學生達到實際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過程化管理實踐,在項目教學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對項目教學和項目小組學習進行管理,對項目教學過程中各節點進行把控,對項目的學習情況進行全方位綜合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課程的質量,從而提高項目教學的成果。
實踐證明,開放型項目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對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