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霞/江蘇省鹽城市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局局長
2017 年以來,江蘇省鹽城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部署,精心組織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共清核農村集體資產239.58 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66.65 億元;2214 個涉改村全部完成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認定、股份量化、賦碼登記、系統錄入等工作,折股量化集體資產54.65 億元,折股量化成員645萬人。
強化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職責。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從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走在蘇北蘇中前列的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并將改革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事項,研究出臺了《關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改革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組織保障,提出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市主要領導多次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改革質量。分管領導深入鎮村,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改革關鍵環節、重點難點,把握好分步驟分階段實施的推進節奏,為按期保質完成改革任務奠定良好基礎。
加大宣傳培訓,奠定改革基礎。改革以來,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先后多次舉辦農經人員、村干部政策業務培訓班,累計培訓超萬人次。廣泛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編發54 期工作簡報,宣傳改革政策、介紹典型經驗,并在各類媒體宣傳改革進展和典型成效。2019 年底,鹽城市針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又舉辦一期專題輔導班,培訓到鎮(街道)農經站長,提高基層工作人員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強化督查推進,傳遞改革壓力。建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聯系點制度、督查制度和定期通報制度,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直接掛鉤聯系點,定期對各地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不定期進行督查,及時將情況通報給當地黨委、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層層傳遞壓力,壓緊壓實責任,推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生動局面。2020年8 月份以來,以省組織的第三方機構評估和全省推磨式檢查評估為契機,對縣鎮村改革工作開展進一步督查,召開座談會、走訪農戶、抽查改革各環節臺賬資料,確保改革質量和效果。
扎實開展清產核資,全面摸清集體家底。2017 年,鹽城市以開展“正風肅紀鎮村行專項行動”為契機,組織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下發清產核資辦法和工作方案,市紀委牽頭召開會議進行動員部署,并定期開展專項督查。2018 年,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入開展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進一步細化清產核資工作目標任務,以精準化、明晰化、公開化、制度化的要求,組織清產核資“回頭看”,確保清產核資質量。全市清查賬面總資產162.5 億元,核實總資產182.1 億元,凈核增19.6 億元;集體土地資源面積1547.6 萬畝。
科學界定成員身份,保障成員基本權利。成員身份認定決定集體經濟組織股權配置資格,涉及農民群眾切身利益,復雜敏感,也是改革的難點和關鍵。鹽城堅持依法、包容的原則,符合《江蘇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規定的人員必須列入成員界定范圍,對其他對象按照“寬接收、廣覆蓋”和統籌兼顧、平等保護、資格唯一的原則,由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能享則享、應享必享,讓更多農民享受改革成果。全市所有縣(市、區)均制定下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指導意見,在全面完成成員身份認定的基礎上,對跨區域重復認定成員先后進行三輪查重核減,目前鎮域、縣域、市域范圍內查重工作全部完成。
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全面推進股份量化。出臺《鹽城市農村集體資產股權量化指導意見》《鹽城市股份經濟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指導性意見,規范全市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管理,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合法權益,完善業務指導規范體系。目前,全市有集體經營性資產的村組,都已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一是精準核算折股資產。利用清產核資成果,將扣除改革費用后的經營性凈資產進行折股量化。鹽都區積極探索資產折股量化和資源折股量化相結合的方式,將集體資產量化固化。二是合理設置成員股權。股權設置分為集體股和成員股,集體股所占比例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會議民主討論決定,一般不超過總股份的30%。三是規范成立集體經濟組織。嚴把經濟組織人員代表關,慎重推選相關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候選人,搭建科學合理的組織架構。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后,及時登陸農業農村部網站,進行賦碼登記,并按要求將組織信息、成員認定、股份設置、股份管理等信息,分步驟、全過程錄入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管理系統。四是加強股權登記管理。集體資產股權量化后,成員家庭持有的股份實行不隨戶內人口增減而調整的“靜態管理模式”,新增人口通過分享家庭內擁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的辦法,按章程獲得集體資產份額和集體成員身份,由縣(市、區)統一打印發放股權證書。
創新集體資產監管方法。一是統一開發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和監管平臺。率先開發了鹽城市農村“三資”管理信息系統,并與陽光扶貧系統相關數據實現互聯互通。目前,所有村都已通過該系統進行網上會計賬務處理、預算管理、“三資”臺賬登記和經濟合同管理,實現村務在線公開、網絡預警和在線審計,構建了市縣鎮村四級監管體系。二是全面推行村務卡使用和非現金結算。分別出臺村級資金管理非現金結算辦法,積極推行村務卡,配套建立財務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規范財務審核把關、領導審批、民主理財、支付結算等業務流程。全市所有村(居)村級集體所有財務收支和債權債務基本通過銀行轉賬或打卡結算。三是開展“三資”財務管理“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專項行動。先后出臺加強村級用工管理、村級票據管理的指導意見,努力打造100 個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民主化、專業化的財務管理示范村,并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從7 大項46 個子項著手,全面提升全市農村集體“三資”財務規范化管理水平。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從資源開發、資產增值、資金升值等方面入手,總結推廣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合作共享型、為農服務型、入股分紅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積極探索蘇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加大對經濟薄弱村脫貧增收扶持力度,連續8 年實施市領導掛鉤幫扶行動(累計幫扶247 個村,市縣財政獎補4.13 億元),開展南北掛鉤幫扶行動,發展配股分紅,建立土地眾籌產業、實施土地股份合作、推進“一村一項目”增收等,增強薄弱村自我發展能力。2020年,全市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3.37 億元,村均61 萬元,全市所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都在18 萬元以上。東臺市、大豐區、濱??h村級集體實質性債務全部化解。
豐富集體資產股份權能。一是通過市場交易提升股份價值。緊緊圍繞“市場化、信息化、公開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要求,突出“有形市場、交易制度、信息監管、督查問責”四個重點,全市建成11 個縣級、133 個鎮級交易服務平臺,實現集體資產產權交易“應進必進”。全市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筆數52809 筆,交易金額120.58 億元,實現溢價3.91 億元,溢價率3.3%。積極推進農村產權線上交易,實現線上交易縣級全覆蓋,完成全國首筆“云簽約”,實現流程不見面交易。二是認真落實占有權和收益分配權。建立股權登記制度,健全股權臺賬,按戶向組織成員發放股權證書,納入監管平臺,實行動態監管。健全收益分配制度,當年凈收益在提取30%以上公積公益金和一定比例福利費后,剩余部分按股分紅,最大程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三是探索資產股份繼承和有償退出權。法定繼承人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按照法定順序繼承;法定繼承人為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其繼承的股權作為集體收益分配的依據,但不享有表決權;無法定繼承人或繼承權屬受限的,被繼承人所持股權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符合規定條件,持股人可將股權有償退回,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其股權進行合理收購。持股人還可以將其股權有償轉讓給本集體經濟組織其他成員。
在現有基礎上,鹽城市將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提升股份經濟合作社運行質量,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一是試點推進“政經分離”。理順股份經濟合作社和村(居)委會的關系,試點探索“機構職能、人員選舉、財務核算、議事決策、資產管理”五分開。探索試點村級社會事務與經濟事務分開管理,村(居)委會與合作社職責分離。二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大力實施集體經濟強村行動,鼓勵村級組織依托本地產業、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支持盤活村級集體建設用地和資產,發展物業租賃經濟;引導村級組織加快轉型升級,發展配套服務經濟,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帶動村級組織開展抱團、聯合、異地發展,探索多渠道、多業態、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促進資源、資產、資金保值增值。三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成果。在完善股份合作改革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的改革試點,研究出臺可操作、可推廣的實施辦法,切實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共享改革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