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呈/江蘇省農業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
隨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對信貸資金的需求日益強烈。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立全國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通過創新財政資金支農方式,破解農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經過5年探索實踐,全國農擔體系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業務規模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已完成初級階段的建設。在全國33家政策性農擔公司中,江蘇省農業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江蘇農擔”)堅持財政金融協同支農政策平臺的定位,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強農惠農政策為宗旨,以滿足全省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為目標,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江蘇路徑。
農擔業務量質并舉,百億金融活水惠及萬戶。自2016年成立至今,江蘇農擔堅持政策性定位和市場化運作思路,切實緩解了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江蘇財政金融協同支農的主渠道作用初步顯現。截至2020年10月底,江蘇農擔在保余額126.2億元,其中,政策性業務124.1億元,占比98.3%,在保戶數17838戶,戶均70.8萬元,公司已累計為全省24079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總計撬動197.9億金融資金用于支持江蘇現代農業發展,資本金放大倍數從2017年的不到0.5倍增加至目前的4.5倍。在全國農擔體系中,江蘇農擔在保余額、政策性業務、資本金放大倍數排名均穩居全國前五。
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分支機構覆蓋全省。按照“貼近主體、上下聯動、緊密可控、運行高效”的原則,推進農擔體系不斷向縣域延伸。目前已建成南京、無錫等12家市級分公司和1家市級辦事處(蘇州)。為進一步實現與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效銜接,公司積極配合農業信貸擔保業務需求量大、有積極性的縣級政府部門,推動二級分公司向農業大縣延伸,目前已建成阜寧、興化等9家縣級分公司,在業務受理、期限匹配、風險防控等方面逐漸形成適合農業主體需求和農業生產周期的服務模式,打通農業融資擔保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業務風險穩健可控,風險分級管理體系雛形初現。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雨洪澇等多種不利因素疊加的情況下,江蘇農擔業務風險總體穩健可控。截至2020年9月底,公司累計代償項目37戶,金額4495.72萬元,年度擔保代償率為1.35%。自成立以來,公司累計發生代償項目76戶,金額9895.92萬元,累計擔保代償率為1.49%。江蘇農擔堅持“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風險處置原則,逐步建立并形成了一整套契合農擔特色的風險管理機制。一方面從源頭上把控風險,將風險管理基因深度嵌入產品設計開發環節。通過產品迭代更新,在業務實踐中檢驗風控設計有效性,使得小額項目操作更便捷,大額項目風險更可控。另一方面在把控整體風險容忍度的前提下,分級授予分公司審批權限,并根據業務開展情況動態調整。
以政擔合作為基石,彌補農村金融的市場失靈。為有效分散農業融資風險,江蘇農擔與各地方政府形成了可持續、可復制、可防控的政擔合作機制。公司把與各地方政府建立風險共擔機制作為引入農業融資擔保服務的前置條件,風險共擔機制通過建立風險資金池來運作。各地財政向江蘇農擔統一管理的風險資金池注入資金,資金的所有權屬于各地財政,江蘇農擔行使管理權,并根據風險補償資金總額的20倍放大給予授信。資金專項用于當地農擔業務的風險代償,農擔業務若發生風險代償,雙方按約定的8∶2比例分擔風險。江蘇農擔與各地方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這一模式向全省所有的縣(市、區)推廣,并建立了省市縣三級風險分擔資金池。同時,各分支機構積極推動各地政府建立完善風險資金池動態補償機制,風險專項資金發生代償后,若年末資金余額低于實際出資額,或因農擔業務規模增長、放大倍數高于20倍時,經政擔雙方協商后及時補足,以確保當地的風險敞口和杠桿水平在合理范圍。
以銀擔合作為抓手,自上而下推動市場化競爭。江蘇農擔通過銀擔合作,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村傾斜,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公司與所有合作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除要求免收客戶保證金外,還與合作銀行建立實質性的8∶2風險分擔,即對于同一筆項目,公司和合作銀行共同進退,對于最終貸款本息損失,銀行承擔20%,農擔公司承擔80%。無論銀行還是農擔公司的后續追償所得,都是2∶8分配,確保雙方共進退。目前,公司已與省聯社、農行等18家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授信總額超過296億元。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抵押或弱抵押的實際情況,在和合作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時,要求銀行切實降低貸款準入門檻,按照公司的家庭信用反擔保方式,建立江蘇農擔特有的風險評價模型。同時,堅持公司的政策性屬性,明確要求銀行控制基準利率上浮水平,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綜合融資成本,切實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貴”問題。在項目推薦上,建立互薦機制,既可以由銀行推薦給公司,也可以由公司推薦給銀行。
以體系建設為保障,構建并優化支農服務網絡。為推動農擔體系向基層延伸,江蘇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做好我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出臺加強和規范全省農業信貸擔保工作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從頂層設計上出臺獎勵機制,為體系建設的推進注入強大動力。在省級層面,為保障可持續運營,省財政對省農擔公司實施政策性獎補政策,包括對政策性業務給予1.5%~2%的保費補貼政策。此外,為支持基層農擔體系建設,省財政對設立農擔分支機構的19個市縣撥付獎勵資金1.55億元,用于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市縣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通過安排風險補償資金、提供免費場地、推薦分公司負責人、支持公司業務運營、牽頭組織召開農擔聯席會議等,積極推動農擔體系建設。
聚焦創新賦能,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圍繞全省8個千億元優勢特色產業和各地優勢產業,結合各地的農業政策、資源稟賦和農業產業鏈布局新業態,著力以產品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壯大新的業務增長點,逐步完善接地氣、可復制、多樣化的產品體系,深度挖掘客戶多樣化的融資需求,把政策紅利及時充分地傳導到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當中去,以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增強核心競爭力,從“銀行推薦”轉向“自主獲客”。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主動增加農村金融供給,拓展業務渠道,增強獲客能力,加快形成在客戶發掘、產品創新、風險評價、保后服務、風險化解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逐步把握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的主動權,從“通過銀行找擔保”到“跟著擔保找銀行”的轉變,形成銀行競爭為農的局面。
提高工作效率,從“人力驅動”轉向“信息驅動”。穩步推進信息化建設工作,推動業務流程線上化、信息化。圍繞公司核心工作,以業務系統和行政系統雙平臺為基礎,全面推進公司的信息化建設和運用水平。提高單據流轉效率,讓“數據多跑路、客戶少跑腿”;提升行政辦公效能,實現不見面審批。深度挖掘歷史數據價值,為財政支農政策決策提供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