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舒/江蘇省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區位和資源優勢明顯,農業主導產業的規模能夠推動農業產業集聚發展。從批準創建及認定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看,每個產業園都有一個主導農業產品。例如,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全國最大的泡菜產地、山東省金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立足于大蒜產業、廣東省茂名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荔枝產業為核心。可以看到,地區性長期積累起來的農業主導產業優勢是農業產業集聚的基礎條件。
充分挖掘范圍經濟,圍繞主導產業綜合開發。范圍經濟指由于一個地區集中了某項產業所需的人力、相關服務業、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給、銷售等環節供應者,從而使這一地區在繼續發展這一產業中擁有比其他地區更大的優勢。農業的多功能性特征,決定圍繞主導產業可以發展旅游、健康養生、展覽展示、特色小鎮等。如,山東省金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大蒜主導產業,綜合發展大蒜特色產品加工業、現代農產品物流業、農業休閑旅游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一體的大蒜產業群,建設國際蒜都中心、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農業主題公園、蒜都小鎮、現代冷鏈物流、大蒜精深加工、大沙河生態治理等項目。
政策引導農業產業集聚。需要政策引導農業產業集聚發展,對本地區的優勢農產品品種進行重點培育,鼓勵地方高校或科研院所為主導農產品品種改良提供技術支持。尤其要以工業化思維聚焦服務和開發主導農業產品為目標,進行大規模招商引資,著力打造完整的種養、加工、物流、研發和服務的全產業鏈。
泗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首批創立成功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從農業產業集聚的視角,梳理泗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經驗,可以為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提供借鑒。
以工廠化食用菌為主導產業,圍繞農業產業集聚做文章。園區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集“加工、科技、循環、富民”于一體。園區內食用菌生產及關聯的企業有19 家,日產金針菇、杏鮑菇等850 噸,年產能達30 萬噸,是江蘇乃至華東地區工廠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以工業化路徑提升農業產業集聚水平,構建有集聚效應的運行平臺。園區以主導產業為中心,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平臺、產業集群平臺、基礎設施平臺、社會服務平臺、創業孵化平臺。以工業化路徑不斷提高園區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建設科技創新、冷鏈物流、智慧能源、循環利廢、雙創孵化和綜合服務六大中心。圍繞主導產業形成了分揀、預冷、包裝等初加工,發展食用菌罐頭、油干、凍干等深加工,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超過80%,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3.1 ∶1。
發揮農業產業集聚效應,利用循環經濟,挖掘范圍經濟。通過以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為核心的循環產業鏈構建,原料生產供給-菌渣造肥造料造氣-種養基地形成循環,實現食用菌產業與果蔬漁有機聯系,主導產業關聯度日益增強。綠興流水魚養殖模式、自動取魚和二次排污等系統引領現代漁業發展方向。園區秸稈“五化”利用模式、農藥化肥減量化使用方式普遍運用,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5.8%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97.5%,化肥使用量減少50%以上,農藥使用量減少39%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8。依托園區“醉美泗陽”電商平臺帶動全縣建成各類網店、村淘項目4500 多家,各類網絡銷售企業630 多家。深度挖掘園區成子湖生態價值、休閑價值,“陽光下的似水年華”旅游品牌影響漸大,2020 年接待游客達85 萬人次。
理順農業產業集聚的要素關系,積極探索富民利益聯結機制。在推動“農戶+合作社+公司”“農戶+公司”等模式發展以及推進“三變改革”上成效明顯,園區農民及村集體的生產性、工資性、股權性、經營性收入明顯增多,2020 年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 萬元,超過全縣平均水平。圍繞主導產業創新聯農帶動富民機制,積極探索以股權量化、反租倒包、勞務合作、保險扶持等方式,優化拓展原“保底+”務工收入、“股份+”收益分紅、“互聯網+”創業致富等模式,形成就業、創業、股權、服務、金融、保險、科技和扶貧等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農業保險全覆蓋,切實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效、對接市場、抵御風險、拓展增收空間。
發揮政策集成效應,創新農業產業集聚的引導機制。在獎補政策上,除嚴格規范使用中央1 億元財政獎補資金外,又整合涉農資金1.2 億元支持園區創建,撬動社會資本40 億元以上投入園區建設,使園區水電路、功能平臺、網絡通訊等配套更加完善。在土地政策上,整合土地增減掛鉤指標,支持園區產業發展。在金融政策上,開展農村土地“兩權”抵押,發放小額信用貸款7382 萬元,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6400 萬元。在科技政策上,出臺支持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并與3 家科研機構建立合作平臺。
立足區域優勢產業,錯位發展,聚力建設農業產業聚集區。種養業的有效集聚,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要省內統籌,主導產業錯位發展,避免重復建設。各地區要根據本地的自然資源、歷史傳承的資源特色和優勢,選擇農業主導產業。江蘇省已經發展多個農業產業聚集區。例如,以邳州、射陽和大豐為中心的出口大蒜產業集聚區,以寶應、建湖為中心的出口荷藕產業集聚區,以如皋為中心的出口腸衣產業集聚區,以興化為中心的出口脫水蔬菜產業集聚區等。
政府引導,完善農業產業集聚的運行機制。農業產業集聚的優勢在于成本節約與資源共享。由于公共資源、農業科技、農產品品牌營銷等方面都存在顯著的外部性問題,企業往往沒有動力投入資源。政府一方面需要利用園區建設的獎補資金,提供公共資源、建設公共研發中心、推進區域公用品牌共建;另一方面需要運用市場手段,構建集聚區的交易成本節約機制、區域品牌共建共享機制、公共資源共享機制、創新成本分攤機制。
挖掘農業產業集聚效應,推進三產融合。農業產業集聚帶來的范圍經濟效應,為三產融合及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農業園區建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范圍經濟效應,通過對農村環境、農村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食品安全、農村農業文化遺傳等多功能拓展,吸引更多的農業人才和外部資源,實現全產業鏈增值。堅持“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原則,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以農業科教、產業優勢提升農業產業集聚水平。江蘇是農業科教資源大省,擁有地市級以上科研機構35 家,涉農本專科院校35 所,涉農科研人員約1.2萬人。探索農業學院為農業產業園量身定制農業技術培訓課程,實現針對性教學。通過量身定制課程、自主選課、田間實訓、課后反饋等方式,提高農民培訓的有效性,建立良好農業規范。構建農業科研院所與農業園區的產學研長期合作的運營機制,實現“科技需求-研究開發-農業專利-專利費-農業科技研發經費”的良性循環。江蘇省是農業龍頭企業大省,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近6000 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77 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向園區聚集,推動園區企業的資源共享、園區農產品公用品牌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