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硯 趙先立
摘要:涉非互聯網金融活動的風險防控關鍵在于基層治理。本文結合基層實踐,推動將實踐創新轉化為風險防控的長效機制,從解析涉非互聯網金融風險形成原因入手,提出創新治理涉非互聯網金融活動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涉非? 互聯網金融? 監管
一、涉非互聯網活動金融風險形成原因解析
在規范性、傳統的信息中介模式中,P2P平臺的利潤僅僅來源于信息服務。但是,以P2P網貸平臺為主體的涉非互聯網金融活動,逐漸發展為線上與線下結合,為獲取融資向出借人承諾高額利息回報,甚至涉嫌非法集資,成為設立資金池、自融自擔保和虛假標相伴相生的高流動性風險型偽信用中介平臺。具體而言,涉非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形成原因如下:
(一)信息技術跨地域空間的廣泛性引致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系統性
涉非集資的范圍和規模決定了金融風險集聚的破壞力和系統性。當前,P2P網貸、股權眾籌等投融資模式已經遍布全國,一旦因兌付問題發生信用違約,其影響力和破壞力遠超地下錢莊等非法集資。究其原因在于,非法集資通過采用移動終端互聯網技術,跨行政區域、大地域縱深涉非吸收公眾存款。以高息攬儲、承諾高利率回報為競爭法則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大幅降低了投融資的準入門檻和存貸款行為的獲客邊際成本,使所謂的“金融服務”覆蓋面大幅提升。在金融抑制的背景下,投資者參與互聯網金融借貸市場能獲得比傳統儲蓄(投資)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并因缺乏基本的風險判斷與經濟損失承擔能力,缺乏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導致事前投資時不顧長遠風險只顧眼前收益,事后出現投資損失則要求政府負責一切經濟后果。
(二)互聯網形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眾的風險防控意識
移動終端互聯技術在互聯網金融平臺快速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從人類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有意無意忽視風險的推廣宣傳和高收益投資理財信息的反復渲染,使眾多投資者認為互聯網金融通過匯聚民眾資金投資給了某個高回報項目。由此,金融參與泛化造成金融風險意識淡化乃至鈍化,在互聯網金融平臺不斷萌發、發展和壯大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醞釀著信用違約的風險。
(三)互聯網企業強大的引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強監管要求
互聯網金融企業與互聯網技術的緊密結合,使其具有較強的輿論引導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這種復合“能力”對金融監管機構提出了新要求。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及意識、網絡信息的獲取、運用及開發能力和對輿情的引導能力都較強,在監管與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演化博弈進程中,其宣傳、允諾和提供的各種投資工具,經常超出監管層的原有信息范圍和可操作的政策空間。
(四)“分段監管”模式無法適應互聯網金融對融資鏈條各環節的滲透
在“分段監管”的大框架下,互聯網金融平臺作為金融市場中實際意義的影子銀行,沒有接受任何系統化的整體審慎監管,不斷醞釀著潛在信用違約風險。主要體現在:首先,單筆業務風險性與合規性的矛盾突出。如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的“寶類”金融理財產品,高利率吸收公眾小額存款,通過集少成多,逐漸劣變,大多數融資的最終流向非法信托、場外配資等,成為劣質或非標資產。從“分段監管”模式看來,每個融資環節都是合規合法的,但由于風險承擔與信息披露的不對稱,最終使小存款人持有了不符合其風險偏好和資產規模的金融產品。二是分段監管與穿透式監管需求之間矛盾凸顯。穿透式監管原則沒有落到實處。
二、朝陽區“處非專班”模式的經驗總結
為應對北京市朝陽區涉非互聯網金融風險,朝陽區金融服務辦公室創立了“處非專班”模式,主動吸附風險,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金融風險防控觀,開創了基層化解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新模式。
(一)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金融風險防控觀
處非專班始終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風險不除、隱患不消,人民群眾要過上美好生活是不大可能的。處非專班的設立就是為人民群眾防范金融風險,提供更好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處非專班作為政府的溝通平臺,是原來“信訪+經偵”模式的緩沖帶。專班站在投資人的角度,為投資人追贓,實現投資人和公司雙方減少損失的目的。處非專班通過分解舉報人、投訴人的舉報與投訴,使人民群眾的訴求有出口。設置專職人員、專門部門對人民群眾的訴求進行記錄、解答、解釋和回復。一是部分地化解了舉報人、投訴人的過激情緒;二是對部分舉報人、投訴人關切的信息和問題給予合理合規耐心細致的解答,對于不明情況記錄匯總后,形成對企業約談的條件。通過企業約談、專班會商之后,形成初步處置意見,再反饋給舉報人、投訴人。這種工作流程,對人民群眾的財產損失感同身受,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金融風險防控觀。
(二)處非專班是解決基層涉非金融活動治理難題的有效手段
首先,精準出擊,主動發力,有序處置。處非專班高度重視金融發展環境健康有序,創新體制機制,做實屬地基層監管責任,引導經濟利益受損群體理性依法維權,主動吸附風險。其次,多舉措持續綜合發力化解風險,效果日益凸顯。處非專班嚴厲打擊涉非互聯網金融活動,同步加強風險排查、宣傳教育等工作,將風險處置與平安創建有機結合,大力化解隱患風險,力爭風險防控全覆蓋。最后,積極探索全鏈條治理思路,加強防控關鍵環節。處非專班與工商、稅務等市場監管部門順暢配合,落實金融持牌經營原則,切實把握企業準入關,加大金融機構資金異動靈敏度監測和風險防控力度。
三、創新涉非互聯網金融活動風險治理措施
當前,我國正持續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項整治工作,是基于前階段互聯網金融爆發式野蠻生長、信用違約風險事件頻發以及上位監管法律體系缺失的一個有效補救措施,結合前面的分析和思考,筆者提出如下治理措施。
(一)頂層設計方面
1.彌補上位法缺失,有效遏制互聯網金融無序野蠻發展。積極推動有關網貸機構的專門立法,實現網貸機構監管的有規可循、有法可依,彌補其上位法的缺失。根據我國現有立法程序和體制,國務院各部門規章、省市級人大地方性法規及省級政府規章等法律性文件,均難以設定、設計企業資質的行政許可,同時,也難以對行政相對人的違規經營行為設定有效的處罰措施。因此,需要從上位立法層面,對網貸機構的主體進行界定,厘清其風險與責任等。建議由國家統一協調組織,適時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或國務院針對網貸機構的業務活動,研究出臺統一的法律(或行政法規)予以有效規制,引導其轉型,甚至堅決取締。
2.把握金融創新跨界融合發展大趨勢,探索金融監管制度創新。目前,中央監管機構和地方金融監管機構難以形成監管合力,不能適應互聯網金融機構業務跨界、混業發展趨勢,必須積極探索建立協同監管的新機制。創新監管新理念、監管新機制和監管新模式,避免職能機構監管功能的單一和分段化,構建央地監管部門的協同監管。當前應適度加強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的監管協作,并將公安部、工信部等技術監管部門納入監管新框架,實現功能與風險相匹配的協同化監管。以金融業務的創新發展趨勢為導向在監管模式上進行創新優化,努力實現從機構監管向業務監管轉型。強化中央監管機構與地方監管部門的雙向聯動機制,充分發揮中央金融監管部門派駐地方機構協調與交流的作用,從中央和地方兩級層面聯合推進互聯網金融有序分層監管框架的設立。
3.提升金融科技監管能力,構建監管協調機制。以提升金融科技監管能力為目標,探索按照統一的監管技術架構和監管標準體系,不斷適應金融科技的監管新需求,建設金融科技監管公共技術平臺和通用技術組件,探索依賴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金融科技監管領域的創新應用。同時,繼續深化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體制,進一步落實“雙向負責制”:一是繼續優化中國銀保監會同中央有關部委和?。ㄊ校┘壢嗣裾膮f調監管機制;二是繼續優化?。ㄊ校┘壗鹑谵k和中國銀保監會?。ㄊ校┘壟神v機構(銀監局)之間的協調監管機制。
(二)金融發展環境方面
1.優化信用體系,解決制約互聯網金融平臺規范發展的瓶頸。通過培育、集聚和強化一批專業型中介機構來提升信用體系的服務能力,以優化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信用環境。一是逐步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權威性金融信用數據收集平臺,并定期進行數據更新。建議由立法機關或金融監管部門出臺“金融大數據”等相關文件,為金融信用數據平臺的數據收集、發布和有效運用等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及完善金融信用數據收集平臺的共享機制,特別是對認定互聯網金融平臺提供信用共享數據服務,努力擴大共享范疇。在中國人民銀行與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統一指導下,進一步擴大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的覆蓋面。比如最初可以在北京市朝陽區進行試點,將工商、司法、金融、公安、民政等相關部門的信息進行整合、共享和深度開發,隨著試點方案的逐步推進,再推廣到北京全市乃至全國。三是充分發揮專業型征信機構的作用。充分發揮共享平臺的信息高效存儲、交流的優勢,努力按行業分類構建征信體系,加快建立跨行政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的聯合激勵機制與懲戒措施,敦促、引導互聯網金融平臺降低信用違約發生的風險。
2.完善非法集資涉案財物追繳,維護社會穩定。一是實行差額追繳原則。當前多數以民事合同形式存在的非法集資活動,由于其本質違反金融法律規定,因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合同都是無效的,由此而獲取的利息、提成、傭金等都是非法所得,應該進行追繳。因為這些獲利者獲取的利潤都是虛假的利潤,并不是項目實際營收。集資參與人(投資人)從該項目獲取的收入大于其投入的金額,超出部分都必須退還給辦案機關的財產處置小組;二是堅持先大后小追繳??梢宰畲蟪潭鹊刈汾E挽損,減少被害人損失,降低司法機關追繳的阻力和壓力,并可用追繳資金對被害人進行補償,有助于實現社會正義。由于投資款項追回以及兌付的時間可能漫長,基于被害人心理期待考慮,通過這種先大后小的追繳去逐步滿足被害人的心理期待,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三是追繳犯罪人捐贈款項。試行一種倡導機制,即倡導相關受捐人進行退還,但是不實行強制。這其實也是向非法集資人表明一種態度,即不能以慈善名義給犯罪人集資所得進行漂白,返還受捐款項是對非法集資人的一種道德懲罰;四是完善涉案財產追繳機制。首先,人民法院可以設立特別處理小組,針對非法集資犯罪案件財產追繳與返還設置相對獨立的財產處理程序,根據案情靈活掌握處理的時機。其次,通過完善差額追繳、先大后小追繳、熱點追繳等方法,重點選擇若干有重大影響案件,克服阻力進行涉案財產追繳,讓所有非法獲取的利益都回歸本來。
(三)輔助技術方面
1.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中心?;诖髷祿夹g的借款人征信系統是防控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基礎工具,凸顯出互聯網金融平臺信息與數據的雙重優勢。使風險投資、風險撥備、保險或期權與基于大數據的征信體系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構成P2P、股權眾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風險預警體系?;鶎涌梢越梃b這一經驗,開始著手建立針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大數據存儲、共享和運用中心,對其存儲數據的類型、結構和屬性以及統計口徑進行標準化統一處理,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數據中心系統的兼容性和適用性,以此來強化對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的存儲、運算和分析能力。
2.充分發揮協會自律作用,推進互聯網金融企業信用的品牌化。充分發揮行業自律機制在政府監管部門與網絡借貸平臺之間的緩釋和調節作用。行業自律的核心在于通過自發設立行業協會,制定具體可操作的自律規范,以推動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自2012年以來,國內各類網絡行業協會紛紛成立,并相繼發布了本行業的自律文件,目的是以自律文件來規范行業發展。這些行業協會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國內網絡行業的自律管理職能,但是,依然有相當數量行業組織的自律公約既沒有制定具體的操作執行指引,也沒有明確的管理條例,行業自律的約束作用和引導效應被大大削弱。這表明,網絡借貸協會的自律效應仍需提高,仍有較大空間以行業背書的形式推進互聯網金融企業信用品牌化。
3.動員社會各級各類力量,切實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進一步推動合法、合規金融機構通過宣介、講座和培訓等多種靈活方式,向社會大眾普及互聯網金融投資的專業知識,提升投資者的金融風險識別能力,強化其風險承擔意識。以提升投資者金融素養的方式,“倒逼”互聯網金融平臺不斷提升自身風險防控能力,最終目的仍是引導和規范互聯網金融產業的健康、良性和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欣美.互聯網金融犯罪審判需注意的問題[N]. 人民法院報,2019-09-12(006).
[2]宮建華,周遠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與風險治理[J/OL].征信,2019(09):89-92[2019-09-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407.F.20190909.1427.034.html.
[3]唐英軒.新常態下互聯網金融潛在風險分析及應對措施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9):153-154.
[4]王筠.關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的發展問題分析[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0):199-200.
[5]黃瑞.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特色及對我國的啟示——兼論我國互聯網金融標準化建設的必要性[J].經濟師,2019(09):136-138.
[6]張景明,朱淑珍,曹馨譽.基于傳播理論的互聯網金融創新產品擴散研究[J].財會月刊,2019(18):153-157.
[7]李宗一.探討對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若干分析與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9(15):5-6.
[8]鄭夕玉.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研究——基于美國發展模式的啟示[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2):92-96.
[9]吳蓉.當政府審計站在互聯網金融的“風口”上[J].商業經濟,2020(12):143-145.
[10]何佩珊.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控機制研究[J].商展經濟,2020(13):35-37.
[11]方悅.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對策建議——基于互聯網金融視角[J].時代金融,2020(34):76-78.
[12]王軼瑋.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我國第三方支付的風險監管研究[J].河北企業,2020(12):56-58.
[13]郭媛媛.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法律保護路徑探析[J].晉中學院學報,2020,37(06):68-71.
作者單位:何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趙先立,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