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冰 楚瑜 張飛鵬 徐華峰 劉雅妹
[摘 要] “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理念,運用“互聯網+教育”思維,針對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以期為其他地方本科院校提供參考。
[關鍵詞] “互聯網+教育”;實訓基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2-0030-02
實訓基地是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開展實訓教學,培養學生崗位技能,提升就業能力的重要場所。隨著“互聯網+”教育教學的深度發展,一個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學習新時代已經來臨,高校教學信息化硬件環境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更是開展現代化教育工作的前提和條件。
一、目前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實訓基地缺乏現代化管理體制
在實訓基地管理模式上,大多數地方院校依然采用傳統管理手段,缺乏現代化管理機制,不能實現高效管理。一是管理人員配備不足,導致實訓基地開放時間有限,學生課下實訓學習機會較少,實訓基地有效使用率降低;二是缺乏獨立完善的實訓教師考評機制。實訓教師年度考評與學院其他教師一致,側重于學術評價原則,導致實訓教師將一部分時間投入到學術、科研工作中,無法集中全部精力開展實訓教學研究,這勢必會影響學生實訓學習效果;三是傳統實訓基地教育僅僅是在技術層面對學生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進行培訓考核,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不足以符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對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實訓基地師資不足
“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對高校師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實訓教師既要掌握豐富的教學理論知識,又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才能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目前,地方高校實訓教師大多為兼職教師,還有一部分由專職實驗員兼任,此類教師雖然有較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但普遍缺乏企業任職實踐經歷和實操技能,對一線生產流程、技術不熟悉。而校企合作中從企業聘請來的技術技能型工程師存在教學技能欠缺、教學投入時間不穩定等問題。因此,必須適時打造一支能夠適應“互聯網+”教育時代要求,教學技能更加熟練、實戰經驗更加豐富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以提供人才支撐。
(三)實訓基地實踐教學達成度偏低
校內外實訓基地是地方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場所,應以實踐教學為切入點,將基礎訓練與專業實驗交叉融合,多學科互補滲透,適度開展競賽與創新訓練,著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然而大多數地方高校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共性問題:一是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專業實訓課程達成度不高,人才培養方案落后于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二是實訓教師遠離企業生產一線,行業認知不足,缺乏獨立開發適用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實訓課程能力;三是實訓基地難以滿足學生實訓需求,實訓設備更新緩慢,使用率低,達不到理想的實訓效果。
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實訓基地建設對策
(一)優化實訓管理體制,提升實訓管理效率
健全完善的管理體制和科學規范的規章制度是保證實訓基地正常運行的前提。針對目前地方高校實訓基地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應積極引入“互聯網+實訓基地管理”思路,將實訓基地實踐教學活動中的每一環節導入互聯網,進行統一規范化處理,優化實訓基地管理體制。
第一,運用互聯網思維構建“互聯網+智慧管理”平臺提高管理效率。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智能自動化技術等構建高校實訓基地網絡信息共享管理平臺,首先可以實現校內多學科資源共享,提高實訓基地利用率和平臺管理效率;其次使設備管理制度化,有利于儀器設備的使用、維護和更新;再次師生通過互聯網平臺不僅可以實時查詢實訓基地教學使用情況,而且能夠實現在線查詢、預約、更改時間等服務功能。
第二,利用“互聯網+綜合考評管理”平臺構建完善的師生實訓考核評價機制。一方面,結合學校專業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目標制訂出獨立的實訓教師多元考評機制。將實訓教師作為獨立考核單元,綜合考慮學校、學院、學生、企業多元評價主體意見,客觀真實反映實訓教師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專業實踐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專業技能鑒定和專業能力評價體系,采取虛擬仿真軟件、網絡學習平臺等信息化手段,多元考核學生實訓課程達成度。例如注重過程考核和能力測評,兼顧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生生互評相結合,形成專業素質考核與專業技能考核相結合的開放式、多元化評價體系。
第三,利用“互聯網+安全教育”平臺提升師生安全意識。制定實訓室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完善實訓基地安全責任體系。各實訓室應獨立設置安全專員負責日常安全排查工作,采取“零隱患”安全日報制,杜絕安全隱患。利用“互聯網+安全教育”平臺定期開展師生實訓安全教育培訓,提升師生安全意識,保障實訓教學活動安全有序開展。
(二)重視實訓師資隊伍建設,壯大實訓師資隊伍
實訓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水平直接關系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對于專兼職實訓教師的聘用,應采取自主培養與主動引進相結合的方式。
第一,劃撥專項經費用于實訓教師技能培訓。學校應劃撥專項經費用于本校專兼職實訓教師業務培訓,發展“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在“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應積極引導實訓教師更新教學理念,主動適應信息技術發展新形勢,加強自身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提實訓教學水平。
第二,豐富校企合作內涵,實現企業和學校的“互惠共贏”。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鼓勵專兼職教師到合作企業掛職鍛煉。一方面,實訓教師應明確掛職目標和工作任務,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積極參與企業生產實踐全過程,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提升自身實訓教學能力;另一方面,企業應指派技術高的工作為導師,加強對掛職教師的培養、鍛煉、監督與管理,防止“走過場”。
第三,借力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加強人力資源數據庫建設,創新人才引進策略。引進高學歷、高技能的專兼職實訓教師和企業先進管理人才,提高實訓師資隊伍綜合素質。通過高端人才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提高實訓基地的教學和管理水平。
(三)創新實訓教學模式,優化實訓課程設置
在“互聯網+教育”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應主動創新實訓基地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設置,著力培養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第一,根據企業用人需求適時調整專業實訓課程,提升實訓教學效果。加強校企合作,通過企業了解行業發展動態、社會需求,從而有效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脫節問題。適時調整實訓課程內容,優化課程設置,根據市場需求與地方經濟發展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實現校企資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共贏局面。
第二,利用“互聯網+實訓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踐教學。實訓教師通過錄制實訓教學視頻,將實訓教學活動融入互聯網。學生可通過互聯網、計算機和移動終端等學習工具自主開展線上學習,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一方面,線上教學豐富了實訓教學的形式,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線下實踐要求學生到實訓基地開展實操演練,檢驗實訓教學成果,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實訓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第三,建設數字化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探索優化虛擬仿真實訓課程。將仿真實訓軟件引入實訓基地,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在高仿真的環境下參與實訓學習,感受企業文化氛圍和工作環境。例如,河南城建學院計算機學院建立了VR創新實驗中心,學生在數字化虛擬仿真實訓室中可以從事項目設計、項目交互功能開發、模型和動畫制作、軟硬件平臺搭建和維護、全景拍攝和處理等工作。從而培養掌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項目交互功能設計與開發等綜合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結語
“互聯網+教育”通過新興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使地方高校實訓基地教學和管理模式的轉變。一是有利于優化實訓基地管理機制,提升管理效率;二是有利于提高實訓教師實踐操作技能水平和專業素養;三是有利于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地方高校應牢牢抓住“互聯網+”機遇,運用“互聯網+”思維完善實訓基地建設,以達到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目標。
參考文獻:
[1]陳燕飛,王亮軍.基于“互聯網+智能化”的高職院校實訓室管理系統構建[J].智庫時代,2019(28):11,17.
[2]文楓,魯春陽.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9):22-23.
[3]杜亞冰,楚瑜.地方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18):12-13.
[4]王政.高職院校“互聯網+實訓室”管理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2):17-20.
[5]魯春陽,文楓,張宏敏.應用技術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基于產教融合的視角[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12):34-35.
[6]孫朝棟,張桂華.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建設及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A2):97-98+101.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