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基于“中醫四診”的課程教學質量指標體系分析與定位基礎上,指出建立適于專業的“中醫四診”課程診改工作策略,提出基于“中醫四診”的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路徑設計,以及建立基于“中醫四診”的課程診改的保障體系的思路,以期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專屬的專業課程學習“脈案”,實現教師成長從依賴專家走向自主成長,最終實現教學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
關鍵詞:中醫四診;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68
教育部決定在全國職業院校建立和完善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機制,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專業課程教學已逐漸進入個性化時代。在對學生個體創新創造素質要求日益提高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與能力素質要求也需同步共進。于是,以“望、聞、問、切”為核心內涵的中醫醫技與專業課程教學相互激蕩,催生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中醫“四診療法”的精華之處和獨到魅力就在于它蘊含著富貴的辯證思想和哲理智慧。借鑒 “望、聞、問、切”中醫“四診”,以診斷為手段,以改進為路徑,以優化為目的,促使高職院校無論是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上,還是在師資建設、學生培養上,都能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質量保障機制,將極大地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
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程診改目標鏈、和標準鏈的打造;二是課程教學診改的內容及流程建議。基于中醫“四診”,著眼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聚焦課堂教學與實踐,從教學準備、教學理念與設計、教學過程與管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反思五個環節,針對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專業領域四個維度,進行課程教學診斷的指標體系的設計。
1 適于專業的“中醫四診”的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理念
1.1 明確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的總思路
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借鑒“望、聞、問、切”中醫“四診”,望清其表、聞全其聲、問明其想、切準其脈,通過課堂教學認真觀察和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各種神態和行為,為每個學生精準建立身份標識明顯的課程學習“畫像”。同時教師聚焦自己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深入思考教學目的、學生發展等深層次的問題,加快提升專業素養,實現教師成長從依賴專家走向自主成長。同時以診斷為手段,以改進為路徑,以優化為目的,促使高職院校無論是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上,還是在師資建設、學生培養上,都能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質量保障機制,構建信息化、全覆蓋、預警功能強大和激勵作用明顯的運行體系,以期健全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實現教學理念、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1.2 充分認識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與傳統教學評價存在諸多“不同”
課程教學診斷工作是課程診斷工作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教學診斷是有助于教師挖掘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問題、找出自己或者他人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對問題成因進行分析診斷,提出改進措施,引導教師不斷改進和優化課堂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志趣性,從而推動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與進步。但我們不能把課程教學診改工作與傳統教學評價簡單地等同。因為,首先傳統教學評價大都是過于重視對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而往往忽略了對課程本身和課程形成與實施的形成過程的評價;其次傳統教學評價是一種即時的、結果性的評價,沒有進行階段性評價,就更談不上即時診改、階段診改;再次傳統教學評價校內課程老師,尤其是任課教師本人,參與性不強,“你評你的,我教我的”現象比較突出,這樣對提高課程整體教學質量作用不大;最后傳統教學評價,只關注課程教學的“課中”,而忽略了對課程教學的“課前”“課后”的關注。因此我們在進行課程診斷與改進工作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評”“診”,“改”三者都不能少。雖然全面評價是實現精準診改的信息基礎,但只有有的放矢的診與改才能夠充分體現評價的“增值”作用,因此在此工作中不能只有“評”,更要有“診”和“改”。(2)“領導”“同行”“施教者”學生等多元參與。作為施教者,只有通過捕捉自己課程教學中的信息,在診改主體的幫助下深刻認識到自己在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依此徹底改進,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習的主體,學生也應參與其中,才能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并更好地應用在專業領域;作為產品(學生)使用方——企業,他們最清楚行業和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使用的人情況如何。因此行業企業對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最有發言權。
2 基于“中醫四診”的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路徑設計與任務規劃
2.1 路徑設計
課程質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性因素。課程既是學生成長為專業人才的立足點,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支撐點。基于中醫“四診療法”的四個維度、五個環節的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路徑遵循一貫以來的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幾步原則。(1)提出問題。此過程中提出課程診改的依據是什么,即在已有專業課程標準基礎上,確定課程目標是什么,開設并學習課程的價值所在。首先根據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標準及課程標準,在人才需求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根據預設背景對課程進行設計與規劃,設定課程目標,明確教學價值。(2)發現問題。在此過程中,依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價值,從教學準備、教學理論與設計、教學過程與管理 、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反思五個環節切入,圍繞課程教學的四個維度:專業領域、課程定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系統地科學地建構診斷維度及診斷監測點,即以4個維度為一級指標展開,設計診斷觀測點并進行觀測,以發現問題。(3)分析問題。在前期形成的數據報告的基礎上,通過中醫“四診”的方法,對課程教學從專業、課程本身、教師、學生四個維度進行診斷。首先從專業維度,診斷是否清晰體現對專業培養目標的支撐,是否符合專業學生畢業要求標準,是否符合課程所屬專業的行業企業對人才知識、技能、素質等的要求;其次課程方面,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支撐的職業是否清晰,是否與國家職業資格對接,內容選取是否與行業企業需求同步,考核評價方案是否能有效地檢驗單元課程目標,課程教學是否緊扣標準;其次學生方面,從學生對課程、教師的認可度、對課程知識的接收度,學生課程準備、課程學習、課程考核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診斷;最后教學方面,診斷教學做準備是否充分,是否嚴格按照授課計劃實施教學,教師是否對課堂教學秩序進行有效管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診斷。(4)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對課程教學的改進,基于課程教學四個維度“四診”結果的基礎上,指出課程教學在教學準備、教學理念與設計等五個環節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開“處方”,即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并在專業、課程、教師、學生等不同層面都建立比較完善的質量保障機制。(5)創新優化。課程是教與學的交織點,也是學生技能知識的重要載體。課程診改的推進,是確保課程質量達標的有力措施之一。在關注 “改”的同時還要“進”,意味著創新和優化,利用課程診改平臺,使課程教學團隊形成持續創新持續改進,追求卓越的學習型團隊,課程成為專業培養目標的強有力支撐,教學質量達標基礎上爭取達“優”,人才培養質量穩步上升與行業企業需求緊密契合。
2.2 任務規劃
在進行中醫“四診”的課程診改時,可先以某專業為例,對課程教學的四個維度、五個環節的教學診斷與改進的操作規范、設計方法及設計要求等進行研究,對照指標體系全面梳理診斷問題,編制好診改計劃書。以學校章程為依據,診改課程質量控制運行管理機制;以專業發展內涵質量提升為目標,診改專業教學生態環境;以“立德樹人”充人理念為指導,實施學生自我發展;診斷與改進以“智慧校園”為平臺,做好診改工作數據采集數據的支撐。
3 建立基于“中醫四診”的課程診改的保障體系
無論是基于專業的建設和發展,還是著眼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都必須依托“課程” 這一載體來實現。課程是教與學的交織點,也是學生提升實踐技能不可缺少的載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課程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源所在。基于“中醫四診”的課程診改的保障體系,首先課程診改體系要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課程教學團隊能夠高效地、精準地收集以“5環節,4維度”建立的診斷監測點的信息和資料,并對課程現狀做出判斷以查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其次專業課程組應以內部質量保證診改工作為契機,形成多元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除教師、在校學生,還必須充分重視行業企業、畢業生等的意見建議。再次課程教學團隊應做到診斷與改進自主進行,常態化開展,確保課程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有力推進、有序運轉、有效實施。最后針對預警機制中反饋的課程預警問題,要圍繞課程教學實施中的具體表象,由教學質量監控部門與相關院系牽頭抓總、統籌監督,相關任課教師具體落實,把脈開方,對癥抓藥,跟進整改,并將整改措施及效果報教學質量監控部門備案。
參考文獻
[1]周俊.基于質量提升的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6):35.
[2]熊霞.基于PDCA循環理念下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分析[J].職教論壇,2016,(8):12.
基金項目:2016年度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中醫‘望聞問切的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以電子商務專業為例”(ZJGB2016116);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供給側視角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XJK18CZY061)。
作者簡介:喻紅艷(1975-)女,湖南寧鄉人,碩士研究生,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商務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