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龍
【摘要】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總書記日前在吉林考察時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是國家結構中最基礎的社會單元,是社會構成的基礎,社區管理的目標是營造安定團結、環境優美、生活便捷、服務周到的生活環境,給小區居民帶來更大的舒適。維護社區穩定,做好社區管理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質,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城市社區;治理;參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每一個人既是社會治理的對象,更是社會治理的力量,都有參與社會治理的責任。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應以城鄉社區為重點進行實踐培育。
一、社區及城市社區治理的基本概念定義
1、市民對社區及社區治理概念的理解
通過實際到個別城市社區走訪調查,就社區治理的概念和相關要素與社區居民進行換了溝通交流,市民對社區治理還缺乏一個系統性的認識,但廣大市民是有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意愿的,也有責任感,這需要進一步理順機制,暢通渠道,合理引導,才不至于使居民的參與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冷淡。
2、社區概念的學術及政府定義
眾所周知,社區一詞首先由德國社會學家在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區與社會》中提出,他認為社會關系的變化是社會的變遷所引起的,傳統鄉村社會轉變為現代城市,社會結構的兩種理想結構就是“社區”和“社會”, 社區是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習慣、記憶等,以及基于血緣、地緣和心態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有機體。滕尼斯的觀點在西方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出現社區概念源于1933年“派克來華”,費孝通等燕京大學的一批青年學生在翻譯帕克的社會學論文時,第一次把“community”譯為“社區” 將社區概念引入中國。
二、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問題
結合以上城市社區治理理論與實際走訪調研發現的問題,以錦州市為例就城市社區治理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整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社區治理參與主體角色定位不清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通過實際的調研走訪,我們發現居委會在實際社區工作中面臨大量來自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攤派的任務,儼然成為一級政府,對于在社區治理中服務群眾、服務社區有時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社區管理組織結構不合理。
舊的社會體制下,我國形成了區、街、居三層組織結構的社區管理結構,區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基層機關,街道辦是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居民委員會是街道辦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這種組織結構是我國社區管理的一大創舉,但是,具有明顯的不合理性。
(三)社區管理制度不規范。
良好的社區管理離不開規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在制度和要求的約束下,社區管理才能更順利,社區居民才能擁有更舒心的環境,才會有更大的安全感。
三、城市社區管理新方式的探索
加強對社區的管理,要從當前社區管理現狀出發,針對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為促進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需要,對社區管理方式不斷改善,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完善社區各部門的組織結構,逐步建立新型的社區管理模式。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服務居民”是城市社區建設的基本原則,人是社區管理的對象,也是管理社區的對象,所以,社區管理的一切活動都應圍繞人來進行。要明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要位置,重視環境清潔、安全保障、醫療保障等方面建設和社區成員之間的關系,只有堅持社區管理的基本原則,處處為居民著想,才能使居民對社區產生信賴感,真正把社區當成自己的家來看待。
(二)完善社區組織間的關系
完善的社區組織體系是加強社區管理的保證,社區組織體系包括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和社區黨組織等。社區黨組織是社區領導的核心,只有堅持黨組織的領帶,才能保證社區的健康發展。
(三)大力發展社區非盈利組織
社區非盈利組織不僅是社區服務中的可利用資源,也是宣傳優秀文化傳統、增進居民間友誼的良好紐帶,它將分散在社區中的每一戶居民緊密的聯系起來,營造了和諧、融洽的相處氛圍。同時,還為居
民的自治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式。社區非盈利組織為社區建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們要逐步加大對非營利組織的投入,使其更好的為社區管理服務。
(四)創建新的管理方式
社區治理模式應該由單純的行政管理轉變為政府和社區共同起作用的管理方式,改革的實質是政府權力和公民權利互相依賴性的轉變,具體的實施措施包括:一是要明確居委會和和其它社區管理部門各自應承擔的責任。二是建立對街道和其他職能部門的監督考核機制,對不符合監督要求的部門要進行批評指導,不符合監督要求的個人將取消評優資格。三是在社區工作中更好的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將黨的建設融入社區工作之中,這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優勢。也正因為如此,總書記反復強調,“做好基層基礎工作十分重要,只要每個基層黨組織和每個共產黨員都有強烈的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都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先鋒模范作用,我們黨就會很有力量,我們國家就會很有力量,我們人民就會很有力量,黨的執政基礎就能堅如磐石。”
參考文獻:
[1]周穎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J].實踐(黨的教育版),2020(10).
[2]賴金茂.基層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邏輯、困境及路徑[J].城市學刊,2019(11).
[3]汪仲啟.探索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新模式[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1).
(中共錦州市委黨校,遼寧 錦州?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