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楷平

[摘 要]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多元化、知識碎片化、教學模式全新化、師生關系新型化趨勢給中小學教師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然而,在中小學存在對信息化素養不夠重視、教師信息化意識不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差的問題,學校要采取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夯實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基礎、營造良好的實踐環境、激活評價機制等有效策略,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素養,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工作、學習以及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尤其在教育領域,隨著“班班通”在普通中小學安家落戶,以網絡和計算機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方式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操作便捷,而且信息涵蓋量大,深受廣大師生的青睞,逐漸成為主要的教學手段。面對這種新形勢,教師面臨很大的挑戰,新時代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和較高的教學水平,還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能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大膽構建“互聯網+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就此話題,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談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互聯網+”時代下面臨的挑戰
1.信息多元化
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教師在特定的環境下拿著教本進行授課,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聽教師的講解或者通過閱讀教材。而“互聯網+教育”新模式,它打破了空間限制,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不再單一,他們只需要一個移動終端、一張網就能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可以通過互聯網、微信、QQ等就能接觸到大量的信息。面對多元化的信息,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采取多種手段來獲取信息,要更新陳舊的教學觀念,重新明確自身的定位,以便更好地應對新時代的挑戰。
2.知識碎片化
龐大的互聯網賦予學習無限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學生在散步、吃飯、上下學的路上都可以在零零碎碎的時間里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這種非正式學習有一種勢不可擋的發展態勢。雖然這種學習獲取的知識是五花八門,但大多數都是淺嘗輒止。因此學到的知識也是碎片化的,是眾多零散知識點,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很難保證學習的深度與價值。但是,書籍不同于網絡,它提供的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有我們學習的知識系統化,才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基于此種情況,中小學教師要善于將學生獲取的碎片化知識進行有效甄別,讓學生盡可能在碎片化時間中汲取有益的知識,這成為當前中小學教師工作中不得不面對的嚴峻挑戰。
3.教學模式全新化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及數字化趨勢明顯加強。“互聯網+”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模式和與思維方式,他們追求更為高效的信息傳輸模式。以前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嚴重束縛學生的發展,假如教師對教學模式不及時調整,將會制約學生的發展,學習效率難以提升。所以教師不能只靠專業知識進行教學,還要不斷學習,向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方向發展,積極轉變教學模式。過去的三尺講臺、一支粉筆就能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時代已經翻過篇了,早已被時代淘汰,當下在線教學、多媒體授課成為新型教學模式的主導。教師要借助“互聯網+”帶來的機遇,重新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努力提升信息技術素養,優化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正確自如地運用數字化平臺。
4.師生關系新型化
在“互聯網+”背景下,師生關系發生微妙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課堂的主宰者,要與學生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轉型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資深輔助者。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與關懷,把思考的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鼓勵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大膽闡述個人觀點,嘗試體驗自主學習的愉悅,充分彰顯課堂主人的作用,從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信心,促進教學的發展。這也是新背景下教師面臨的挑戰之一。
二、“互聯網+”時代下教師信息化素養現狀
1.對信息化素養不夠重視
目前從學校領導到一線教師,普遍存在非常明顯的信息化弊端,如學校不重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要求教師參與學習;學校信息化教學設備投入不足,即便是有投入,但束之高閣,未能有效利用;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例不多;教師參與上級部門組織的微課比賽、信息技術課例比賽、課件制作以及信息技術論文評優活動,積極性不高,大多數教師選擇放棄比賽。鑒于此,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從學校領導到教師都要對信息化技術予以足夠的重視,才能為學校信息化推廣提供有力的發展空間,才能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普及信息化技術。
2.教師信息化意識不強
當前,在中小學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絕大多數教師信息化意識不強。盡管部分教師具備信息化意識,但在學校大環境的影響下,運用信息化技術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再加上學校教學設施落后、信息設備陳舊、軟件系統過時、學校領導不予重視以及相關激勵機制不夠健全等因素,嚴重束縛了青年教師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發展,導致課堂效果不明顯。同時,因為學校針對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沒有相關的要求與考核,對教師來說可有可無,所以絕大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不敏感,更不會對應用信息技術予以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學校信息化設施與信息技術應用效果不佳。
3.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較差
雖然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新課改大力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提升教學質量,但是在農村中小學,由于多數教師年齡偏大,信息技術接受能力較差,計算機知識又比較匱乏,信息化操作能力較低,因此,在課堂中不能熟練地使用信息技術。這類教師就連簡單的搜索也很難完成,更不用說利用網絡下載課件、制作課件或者利用網絡整合課程資源。
三、加快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有效策略
1.加大培訓力度
作為教育主管方,要加大對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培訓力度,增強教師自身信息化意識,積極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來迎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目前,雖然信息化技術在中小學已經普及,但是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在農村中小學,師資結構不甚合理,教師年齡偏大,大部分老教師甚至對于信息化基本知識都沒有足夠的了解,根本無法在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手段,依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學校教育要積極響應時代的發展,對教師信息技術技能培訓要周密計劃,加大力度,力爭使每一位教師都能熟練掌握信息技術,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在提升自身信息素養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營造良好環境
為了有效地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學校要積極搭建信息技術平臺,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目前,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只要在教室內安裝電子白板并且接通網絡,就是為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環境。事實并非如此,在工作中,教師首先得搜集相關資料,制作適合自己教學的課件,課前將這些工作做到位,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如果在教師辦公室沒有這些設備,教師哪有充分的準備,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授課就流于形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了一句空話,這樣就很難達到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整合能力的目的。因此,學校要統籌安排,不但要給教師辦公室配備辦公電腦,接通互聯網,還要積極構建信息資源庫,豐富資源庫內容,為教師提供教學案例、教學課件、名家課堂實錄等豐富的教學資源,讓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選用。另外,學校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大賽等活動,要求教師必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授課,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整合,以此實現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的目的。
3.夯實教師信息基礎
教師信息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益。因為擁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可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課堂教學向高效化邁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當前,仍存在部分教師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穿新鞋走老路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基礎較差。因此要通過多種渠道,鼓勵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研究,開展校本教研,研究適合本校實際的信息化教學模式,來夯實教師信息基礎,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另外,可以通過網絡研修,觀看有關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的名家實錄、專題講座等,讓教師掌握整合技術,不斷提升信息技術水平。
4.激活評價機制
為了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讓廣大教師能夠主動地參與到信息技術學習中,學校可以制定有效的評價制度,采取激勵策略,使教師將信息化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并逐步變為教學的需要,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研究。并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與個人的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等掛鉤,從而激勵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努力提升信息技術素養。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下,中小學教師工作面臨新的形勢和更高的挑戰。中小學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采取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為教師營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夯實教師的信息基礎,充分激活評價機制等有效策略,不斷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切實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艷.“互聯網+”時代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決策探索(下),2017(12):57-58.
[2]穆煒煒.“互聯網+”時代提升教師職業能力素養的思考與策略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9,6(71):129-130.
[3]李延旭.“互聯網+”時代農村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4]徐波,安龍.“互聯網+”時代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與應對策略[J].教育文化論壇,2018,10(02):19-23.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