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峰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移動閱讀的優勢逐漸顯現。相對紙質出版物,數字化閱讀媒介具有靈活多樣、資源豐富且時效性強的特點。多個有關數字化閱讀的研究調查顯示,雖然移動閱讀對讀者學習有輔助作用,但也存在明顯的娛樂性、碎片化的淺閱讀趨向。本文以“扇貝閱讀”APP為例分析了移動終端數字化閱讀產品的特點、運營方式和引導閱讀機制,并對如何利用移動閱讀平臺提升閱讀效果展開討論。
關鍵詞:新媒體 數字化閱讀 移動閱讀 “扇貝閱讀”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開啟了信息傳播的新時代。相對于傳統的圖書、報刊和電視、廣播等媒介,網絡數字化新媒體逐漸贏得了大眾的青睞。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端應用程序的設計日趨成熟,購物、娛樂、學習等各種類型的APP層出不窮,尤其是移動端數字化閱讀,大有超越紙媒的態勢。根據2020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3%,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個百分點,明顯高于圖書、報紙和期刊等傳統紙媒的閱讀率。其中手機閱讀以76.1%的比率穩居各類數字化閱讀方式首位,并呈明顯上升趨勢。通過以上調查可知,移動終端已經成為我國國民尤其是中青年群體閱讀媒介的主體。然而并不樂觀的是,網上閱讀的碎片化、娛樂化特征明顯,讀者常常只顧及瀏覽表面信息,缺乏類似紙質圖書閱讀的深度和專注度,其閱讀效果與紙媒相比弊端依舊十分明顯。筆者以“扇貝閱讀”APP為例,對移動終端數字化閱讀方式與效果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閱讀APP的產品設計和理念
隨著智能移動終端的日益普及,智能手機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和娛樂的主要媒介,手機端閱讀也逐漸成為人們學習英語的方式之一。筆者在針對大學生群體閱讀現狀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極高,138名參與者中選擇幾乎每天“機不離身”的學生達到98%;在其使用較頻繁的閱讀應用程序中,英語閱讀APP占據了重要比例,其中包括“扇貝閱讀”“薄荷閱讀”和“流利閱讀”等,而“扇貝閱讀”因其豐富的免費資源排在首位。
“扇貝閱讀”的前身是“扇貝新聞”,是最早推出的移動端英語學習類產品之一,其目標用戶以30歲以下人群為主。自2017年以來,經過數次更新和升級,在閱讀資源、配套課程以及激勵機制等各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吸引了大量忠實粉絲。目前,這款APP以“短文”和“書籍”兩大板塊為主要內容,其上線資源不僅包括每日更新多篇的國外主流報刊媒體新聞,更包含多種類型和難易程度的長篇書籍。閱讀筆記、生詞本以及短文計劃等欄目也為培養用戶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效果發揮了顯著作用。讀者只需經過簡單注冊就可以在平臺上選擇符合自身英語水平和興趣的讀物,并通過每日任務打卡來督促自己,將英語閱讀長期堅持下去。
“扇貝閱讀”在學生群體中廣受歡迎,除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和多項免費功能外,“扇貝”家族一系列的APP也是吸引用戶的一大亮點。“扇貝閱讀”“扇貝單詞”“扇貝聽力”和“扇貝口語”這四款APP既能獨立使用,也可以融合互補,聽、說、讀、寫四項技能訓練相輔相成,滿足了用戶不同的學習需求。“扇貝”將背單詞與閱讀融為一體,集語言學習和信息獲取兩個目標于一身,其用戶不僅能夠“學英語”,也能借助英語了解新聞時事、拓展知識面,實現了學以致用。“扇貝閱讀”倡導“用英語學”的理念無疑成為最引人關注的賣點,鎖定了大批用戶。
二、移動終端數字化媒介與傳統紙媒閱讀特點對比
作為數字化時代的產物,移動閱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各種類型的中英文閱讀APP與圖書、報紙等紙質出版物相比,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和特點。但是,其所體現的淺閱讀傾向和信息過載現象也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1.碎片化。與傳統紙媒相比,移動終端的便攜性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閱讀隨時隨地皆可發生。手機閱讀使得學習者的碎片時間得以充分利用,相對提升了閱讀總時長。以英語閱讀應用程序為例,目前眾多網絡在線閱讀APP都開發了每日打卡功能,像“扇貝閱讀”一樣,將長達幾萬字的英文小說分割成每日千字左右的閱讀片段,借助APP自身或者微信小程序督促用戶利用閑暇時間輕松完成每日閱讀。這種碎片化的閱讀不但減輕了讀者的壓力,也增強了初學者們的信心,使他們不會因為書的厚度望而卻步。
2.淺閱讀。正是這樣的碎片化閱讀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一些學者擔心讀者的專注度不夠,始終停留在淺閱讀層面。美國《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提到,由于屏幕小,手機端讀者要不停上下滾動屏幕才能看完整篇文章,很難集中注意力進行深入思考;另外,網絡上鋪天蓋地而來的資源和海量信息也會促使讀者急于掃讀關鍵信息,而后移步下一條,在單一的屏幕前停留時間短暫,也來不及深度思考和分析。因此,他們更多地采用瀏覽、尋讀、跳讀、讀圖、選擇性閱讀等這些能夠讓他們快速獲取信息的方式,其結果往往是無法持續而深入地進行閱讀。一項針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調查表明,用手機學習英語時,單次英語閱讀的總時長能夠超過15分鐘的學生只占總人數的24%左右,有些學生的閱讀時長甚至不能超過5分鐘。也有學者以微信閱讀為例,通過實證研究對比了手機和紙媒的閱讀效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微信閱讀對紙質出版物起到了“補救”作用,但也給其帶來了某種程度上的負面影響。因為其擠占了學習者深度閱讀的時間,且學習者使用微信閱讀的滿意度低于紙質圖書。
由此可見,基于移動終端的數字化閱讀方式雖然比較便捷,有利于學習者分量、多次、高頻地進行閱讀,提升閱讀量。但分散的閱讀方式破壞了學習的專注度和持久度,影響了深度閱讀和學習效果。
3.交互性。即使如此,在紙媒與數字化媒介之間,也仍然有許多的學習者青睞后者,尤其是“80后”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由于有著天然的操控電子設備和搜尋網絡資訊的能力,同時也更擅長多任務操作,他們往往更喜歡數字化閱讀過程中強大的交互性。以“扇貝閱讀”為例,這款APP將平面閱讀徹底變為“3D”立體式交互閱讀,增加了用戶閱讀中的互動體驗。閱讀文本中不僅嵌入了配套音頻和圖片,還以超鏈接注釋的方式添加了單詞或長句釋義。讀者只要輕觸生詞,頁面便會跳出詞義解釋,甚至還有例句和翻譯。同時,短文閱讀中嵌入的筆記功能充分體現了APP的交互性,讀者不僅可以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評論,也可以看到其他用戶的理解和分析,實現在線互動。
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嵌入大量鏈接的超文本可能會增加讀者的認知負荷。尤其對英語水平較低者而言,超文本注釋甚至能造成負面影響,降低閱讀效率。紙質圖書雖然沒有復雜的鏈接功能,但也有很多讀者因為能夠方便自如地記筆記、做注釋而選擇了紙媒。
4.學習效果。為了檢驗使用傳統紙質與移動終端兩種媒介閱讀的效果,國內外已開展了多項相關研究。國外有學者認為,雖然喜歡數字化閱讀方式的學生占大多數,但閱讀測試結果恰恰相反,紙質閱讀的測試成績明顯高于數字化閱讀,且通過紙質閱讀能夠回想起來的信息點要更多。國內研究中雖然也有學者提出手機閱讀與紙媒閱讀效果并不存在差異,但由于移動終端數字化閱讀所呈現的碎片化和淺閱讀的特點,手機APP閱讀可能并未完全融入學習領域。
三、移動終端數字化閱讀效果提升策略
新媒體意味著新的機會和可能,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上文所述,數字化媒體帶來的碎片化和淺閱讀似乎已成為移動閱讀的硬傷。但面對挑戰,各大主流閱讀APP紛紛設法應對,基于用戶需求和市場導向創新服務領域,為保證閱讀效果做出了多方面的嘗試。
1.詞匯與閱讀融合,強調學以致用。“扇貝閱讀”由記單詞軟件起家,將背單詞功能與閱讀APP有機結合,用戶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隨時查詞并收藏至“扇貝單詞”的生詞本;而背過的單詞在閱讀中出現時也會被標記出來,提醒用戶詞匯不僅要背誦,更需要在閱讀中被“激活”。此外,即時查詞的功能也保證了閱讀理解的準確度,有利于用戶進一步思考和分析文本的意義,強化了閱讀效果。
2.構建分級體系,促進個性化閱讀。“扇貝閱讀”吸引學習者的不僅僅是詞匯與閱讀資源的融合,完整的分級體系和豐富的閱讀資源也是備受大眾歡迎的主要原因。APP不僅提供了各種類型的英文原著讀物,并以入門、初階、中階和高階為標準劃分等級,為用戶定期更新英語新聞,滿足其獲取信息的需求。新聞短文同樣以諸如高考、四級、六級、考研等難度劃分級別,幫助用戶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文章。這種分級分類策略縮短了選擇閱讀資源的時間,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閱讀效率。
根據“i+1”二語習得理論,學習者接觸的閱讀材料應在難度上稍稍高于其當前水平,由此激發他們更強烈的閱讀內驅力和高效的習得能力。扇貝讀書社群服務也正是以此為出發點,為用戶提供測試詞匯量的服務,并依據測試結果為讀者匹配適合其語言水平的讀物。同時每個章節設置了閱讀理解測試,用以檢測讀者理解的準確度。另外,閱讀界面附加的讀書筆記功能以及讀書社群的讀后討論環節無疑為用戶深度閱讀和思考創造了條件。
3.創建“有獎”激勵與監控機制,提升閱讀效果。“朋友圈打卡返學費”的營銷策略不僅在“扇貝閱讀”APP推廣初期起到了有效的宣傳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用戶群體的閱讀習慣和對該產品的依賴性。雖然后期“朋友圈打卡”不再與返學費相關聯,但用戶的打卡意識已被培養起來。而且平臺免費“短文計劃”活動和“貝殼”獎勵機制也同樣成為有效的激勵手段,用戶依然愿意通過平臺或者社群活動完成每日打卡,以此督促自己將英語閱讀長期堅持下去。
此外,像許多閱讀APP一樣,“扇貝閱讀”非常注重用戶體驗和服務。除了提供高質量的閱讀資源,扇貝平臺為付費用戶提供精讀課程或讀書營活動,安排類似班長或老師角色的負責人通過社群服務為其提供完善的學習指導。如給出詞匯和長難句的注釋、劃分并發布每日閱讀任務,定時提醒用戶開始閱讀,等等。這些舉措讓許多用戶受到及時的督促和鼓勵,使其有動力沉浸閱讀并堅持到底。
四、結語
雖然娛樂化、碎片化的淺閱讀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但“扇貝閱讀”APP的風靡也告訴我們,利用移動閱讀進行學習是可行的。閱讀效果可以通過改善閱讀APP的界面、增加閱讀資源類型、創新監控機制等各項措施得以提升。除了利用好APP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各類媒介也應當通過宣傳和培訓,引導讀者增強深度閱讀意識,促使語言與知識融會貫通,有效利用移動閱讀提升自身素養。
作者單位 河北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高玉壘.大數據背景下高職學生英語移動閱讀調查研究[J].數字教育,2017(06).
[2]王翎子,慶海濤.“媒介進化”與讀者選擇——大學生微信閱讀與紙質閱讀對比實證研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9(05).
[3]崔鳳娟,于翠紅.認知負荷視角下超媒體文本注釋與閱讀成效的關系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5(02).
[4]LM Singer,PA Alexander.Reading Across Mediums:Effects of Reading Digital and Print Texts on Comprehension and Calibration[J].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17(01).
[5]馬捷,張光媛,蒲泓宇.手機與紙媒條件下的數字原住民閱讀效果實驗——以新聞和小說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9(09).
[6]李磊,徐紅彩.大學生手機APP閱讀行為調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6).
[7]張妙玲.淺析知識付費背景下朋友圈學習打卡現象——以流利閱讀、薄荷閱讀為例[J].出版廣角,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