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令語文教師和初中生頭痛的內容。文言文,語言晦澀,內涵豐富。傳統的以灌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的應用,致使文言文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阻礙。在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指導下,筆者嘗試應用“讀思達”教學法,將學習文言文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和表達,深入理解文言文內容,鍛煉文言文學習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文章以“讀思達”為切入點,詳細闡述如何引導學生“讀思達”文言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讀思達;教學策略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教育領域提出了核心素養框架,要求各學科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著力培養學生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在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指導下,福建師范大學的余文森教授提出了“讀思達”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余文森教授認為,閱讀、思考和表達是完整的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三個環節,學生在體驗教學的過程中,只有經歷這三個環節,才能建構出完整的學習過程,獲取知識,且將知識內化為素養,潛移默化地發展核心素養。文言文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載體。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機械地解讀文言文,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核心素養培養無從談起。解決此問題,教師可以應用“讀思達”建構文言文課堂。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文言文教學經驗,就如何引導學生“讀思達”文言文進行詳細說明。
一、 讀能引思:豐富認知的內涵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有的學生在童年的時候,表現得聰明伶俐,勤學好問,但是到了青少年時期,卻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呢?針對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給出了答案:在學習過程中,這些學生很少閱讀,也不會閱讀。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認知世界,體驗審美的主要活動。通過閱讀活動,不僅可以體驗到不同的人生,還可以對文字語言進行思考、品味,實現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促進個人發展。在此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做到邊讀邊思考,實現認知內涵的豐富。所以,在組織文言文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閱讀,多樣化地引導學生閱讀。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讀思達”中的閱讀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學生自主地參與閱讀活動是以濃厚的閱讀興趣為基礎的。而且,當學生具備了閱讀興趣的時候,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就算遇到諸多的問題,也會自主探索、解決,通過解決問題,建構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所以,在應用“讀思達”教學法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在導入環節應用多樣的策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同時,筆者也立足教學實踐,探尋多樣的激發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的策略,如心理激趣、情境激趣等。
以《木蘭詩》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創設了語言情境:在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內,男耕種,女紡織。當國家發生戰爭的時候,一般是男子入伍,上戰場,保家衛國。但是,就有一個女子,做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國家被外敵入侵,發出征軍令的時候,她毅然決然地替自己的父親穿上鎧甲,拿起武器,騎上戰馬,奔赴戰場。這個女子是誰呢?她為什么要替父從軍呢?在替父從軍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事情呢?使用如此生動的語言,很容易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體驗語言情境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對這個女子產生探究興趣。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筆者順勢引出《木蘭詩》,引導學生帶著好奇心,走進文本中,對文本內容進行初步閱讀。
(二)引導學生誦讀文章
朗讀是閱讀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不斷的朗讀,學生可以透過語言文字,建構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可以鍛煉朗讀能力,提高閱讀質量。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受到有限的課堂時間和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影響,覺得學生朗讀文本是在浪費時間,于是剝奪學生朗讀文本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不僅很容易失去閱讀文言文的興趣,還難以通過教師的單向講解,建立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基于此,筆者在實施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時候,
會采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
以《小石潭記》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先引導學生自主朗讀文本。在此次朗讀的過程中,學生重點要完成斷句任務。通過對文本內容進行斷句,學生可以初步地認知文本內容,同時也為接下來繼續朗讀文本掃清障礙。在學生自主朗讀之后,筆者聯系文本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進行詳細的講述,使學生在背景知識的輔助下,把握這篇文章的情感基調,并帶著這種情感走進文本中,繼續朗讀。通過此次朗讀,學生可以初步地感知到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想,為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夯實基礎。接下來,筆者則將學生的朗讀與文本解讀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筆者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一遍遍地朗讀具體的語句,從而帶著理解,細細品味,實現個人感悟。通過反復的朗讀文本,學生可以進一步地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在學生理解了文本內容之后,筆者組織輪流讀活動,引導學生一個接著一個地朗讀,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將朗讀滲透到閱讀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朗讀成為閱讀文言文的主人,還可以使他們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借由語言表達,建構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提升閱讀效果。
二、 思能助達:推進認知的深度
思維能力是學生在參與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形成的一項基本能力。思維,是以問題為起點的。“讀思達”教學中的“思”是指教師和學生帶著問題,對閱讀內容進行理解的教學活動。因此,筆者在引導學生“讀思達”文言文的時候,會聯系文言文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用問題驅動學生思考。通過思考,學生不僅解決問題,建構對所學的理解,還可以就思考過程、思考結果自主表達,鍛煉表達能力。
(一)教師提問
教師是文言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課堂問題的提出者。文言文,對于部分初中生來說,是一大閱讀難點。每一篇文章中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問題,是學生可以自主解決的,有些問題則是需要指導的。所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筆者在組織文言文教學的時候,會立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圍繞重難點知識設計問題,提出問題,驅動學生重點探究文本內容,通過解決問題,建構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同時鍛煉思維,提升思維能力。
以《桃花源記》為例,通過閱讀這篇文言文,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探尋到文本主旨,領會到陶淵明的理想和情懷。為了實現此教學重點,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如此問題: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使用生動的語言刻畫了美麗的桃花源景象,你們覺得是否存在桃花源呢?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樣一個理想的桃花源呢?如此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使學生的閱讀具有針對性。在提出這些問題之后,筆者聯系具體的文本內容,繼續提問。如,針對“驚艷桃花源”,筆者提出這些問題: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是什么樣的?在看到桃花源和桃花源人的時候,漁夫的感受是什么樣的?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邊讀邊思考,可以在思維作用下,細致地分析文本內容,把握關鍵詞,獲取問題答案,建構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通過解決一個個問題,學生可以由淺入深地感知文本內涵,提高閱讀效果。
(二)學生提問
學生是文言文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在文言文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之所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為了使學生能在思維作用下,自主地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這些問題,并對這些問題展開探究,通過探究、解決問題,建立對所學的理解,同時也進一步地發展思維能力,為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夯實基礎。基于此,在實施“讀思達”的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立足文本內容,善于應用多樣策略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以《送東陽馬生序》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筆者先給予學生自主閱讀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讀文本,從整體上建構對文本內容的認知。在此次閱讀的過程中,受到閱讀能力的影響,學生會遇到諸多的問題。立足于此,筆者鼓勵他們將這些問題展現出來,如作者的求學艱難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作者說自己“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筆者和他們一起深入地分析文本,探尋問題答案。
三、 達能促思:促進素養的養成
“讀思達”,對此,要先理清思和達的關系,不是思維在引發對話,而是對話在引發思維。表達是以閱讀和思維為基礎的,是學生對學習所得進行展現的過程,是實現自我提升的過程。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將自己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發現的信息展現出來,與小組成員或全班全體學生討論,可以倒逼自己深入地思考、探究,實現思維能力的深度發展,發展高階思維能力,促進素養的養成。因此,在實施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給予學生自主表達的機會。文言文中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除了上文提到的引導學生自主提問之外,可以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還可以引導學生書面表達,這些是需要教師根據教學所需自主選擇的。
比如,筆者在組織文言文教學的時候,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往往組織合作學習活動,要求學生帶著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與小組成員互動交流,通過表達,各抒己見,碰撞思維,建構對所學的理解,同時進一步地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讀思達”教學法是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組織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立足該教學方法的特點,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表達,使學生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產生文言文學習興趣,通過解決問題,自由表達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文言文學習效果,為發展核心素養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福瑞.“讀思達”教材分析模型建構與實踐策略[J].教育評論,2019(5):131-134.
[2]徐艷陽.初中文言文教學如何出彩生姿: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視角[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2):97-98.
[3]張亞童.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4]許茜茜.核心素養視閾下的語文版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賴麗斌,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一中。